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起來認識佝僂病

佝僂病俗稱缺鈣, 在嬰兒期較為常見, 是由於維生素D缺乏引起體內鈣、磷代謝紊亂, 而使骨骼鈣化不良的一種疾病。

1、營養性佝僂病的表現

佝僂病的早期表現為好哭、睡眠不安、多汗(盜汗)、夜驚。 由於汗多, 頭經常在枕頭上蹭來蹭去, 形成所謂禿枕(後枕部頭髮脫落呈半環狀)。 嚴重者會出現骨骼及肌肉改變, 如囟門大, 推遲閉合、乒乓球樣顱骨軟化、顱縫增寬, 可出現方顱、肋串珠、雞胸、脊柱後凸、佝僂病手鐲及出牙晚。 出現以上症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引起佝僂病的原因主要是維生素D 缺乏及鈣攝入量不足。

Advertisiment
佝僂病的寶寶常伴有貧血, 容易患呼吸道感染。

一起來認識佝僂病

2、寶寶睡著時出汗是否就是“缺鈣”

很多家長發現寶寶睡覺後出很多汗, 擔心寶寶是否“缺鈣”。 其實, 寶寶睡著後出汗多, 大都是屬於正常現象。 這是因為嬰兒生長發育快, 新陳代謝旺盛, 產熱較多, 而且皮膚含水量較大, 皮膚微血管分佈較多, 所以睡著後容易出汗;入睡前家長習慣給寶寶喝一瓶奶水, 或者蓋的被子較厚, 居室溫度過高等因素, 也會使睡後出汗;嬰兒時期神經系統發育不健全, 調節能力差, 剛剛入睡或將要睡醒時正處於中樞神經系統抑制、興奮交替狀態, 此時交感神經會出現一時性的興奮狀態, 而引起出汗。

如尿素、有機酸等。 所以睡眠出汗對機體是有利的,

Advertisiment
家長不必擔心。 “缺鈣”的寶寶不僅僅愛出汗, 還伴有其他異常表現, 如煩躁不安、睡後突然驚醒, 並且伴有骨骼的改變, 如顱骨軟化、肋骨外翻、前囟大、方顱等。

3、如何預防寶寶佝僂病的發生

最好進行母奶餵養, 雖然母奶中鈣、磷含量較低, 但比例合適, 易於寶寶吸收。

最有效的方法是讓寶寶多進行戶外活動, 多曬太陽, 太陽的紫外線促使人體皮膚7—脫氫膽固醇轉化為維生素D3, 有利於促進攝入鈣的吸收。

這些骨骼的改變都是因為骨脫鈣、軟化而形成, 即使血鈣正常、佝僂病症狀消失, 佝僂病所致骨骼畸變依然存在。 適時補充維生素D, 一般在生後15 ~ 20 天開始補充, 每日400 ~ 600 國際單位。 未成熟兒、雙胞胎劑量稍大, 每天服用劑量需醫生指導。

Advertisiment

小編總結:孩子一旦經醫生診斷為佝僂病, 應由醫生根據佝僂病的嚴重程度, 即輕、中、重度決定給予維生素D的劑量。 對於重度佝僂病也可進行突擊治療。 應強調的是上述治療都應有醫生的指導。 除藥物治療外, 最重要的是合理營養, 補充足夠的蛋白質及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 每天到戶外活動。 另外, 應注意衣服寬鬆, 不要讓小兒過早、過久地坐與立, 但可訓練其俯臥、抬頭、展胸與爬行等動作。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