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屬中醫“水腫”、“虛勞”範疇。 緣臟腑虛損、水濕運化失常, 最後導至陰陽失調, 證多屬虛, 但亦虛中夾實, 虛實相雜, 造成治療困難。
中醫辨證治療
1.脾腎陽虛。
主證:面色蒼白、乏力、肢冷、浮腫, 可伴胸水、腹水, 甚則喘促、舌質淡, 苔薄潤, 舌邊有齒印, 脈沉細。
治法:溫陽利水。
方藥:真武湯合防己黃芭東加減。
附子5 克, 茯苓10 克, 白術10 克, 大腹皮10 克, 防己8 克, 黃芪15克,
Advertisiment
方解:黃芪、自術、防己、甘草益氣健脾。 利水退腫;附子溫腎陽、祛寒邪;白術、茯苓健脾利水、導水下行;澤瀉、腹皮、車前子加強利水消腫作用。
2.脾陽虛弱。
主證:面浮肢腫, 神疲, 噁心嘔吐, 納呆, 便溏, 舌質淡, 苔膩, 脈儒細。
治法:益氣健脾利水。
方藥:補中益氣湯合四苓散加減。
黃芪15 克, 黨參10 克, 白術10 克, 雲菩10 克, 豬苓10 克, 澤瀉10克, 川樸5 克, 陳皮4 克, 玉米須20 克, 生薑3 片。
方解:補中益氣湯去升麻、柴胡、當歸, 意在益氣健脾;白術、茯苓、澤瀉、豬菩健脾滲濕;玉米須利尿消腫, 川樸、陳皮、生薑通過調達氣機, 氣利則水行之意。
3.陰陽兩虛。
主證:面浮, 色暗晦;精神萎靡, 消瘦;胸悶、腹脹、納呆、噁心嘔吐;尿少, 便溏或秘, 呼吸急促, 舌質淡胖, 苔白膩或黃膩, 脈沉細。
Advertisiment
治法:扶正降濁。
方藥:金匾腎氣丸加味。
附子5 克, 肉桂3 克, 萸肉8 克, 淮山12 克, 丹皮8 克, 雲苓12 克, 澤瀉10 克, 熟地12 克, 黨參10 克, 法夏8 克。
方解:六昧地黃丸加肉桂、附子溫補腎陽, “益火之源, 以消陰翳”, 壯腎陽, 化氣行水。 加黨參扶正補氣、法夏降濁逐穢。
加減:
氣血兩虛者, 可用十全大補丸。
腎陽虛者, 可用右歸丸。
腎陰虛者, 可適用六味地黃丸或左歸丸。
輕度浮腫者, 可選用濟生腎氣丸。
氮質血症者, 可選用澤蘭根15 克、虎杖15 克等, 或直腸透析法。
高血壓者, 可選用豨薟草15 克、枸杞根15 克, 天麻10 克、鉤藤8 克等。
血尿者, 可選用鮮白茅根15 克、鮮車前草20 克、玉米須30 克、益母草15 克等。
蛋白尿者, 可選用車前草15 克、鹿含草13 克、徐長卿10 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