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男孩裴鋼的母親向我反映:
我兒子一上初中就纏著我買手機, 說班裡的同學大部分都有, 自己沒有很沒面子。 雖然我認為中學生沒有必要用手機, 但是擔心孩子可能因此自卑, 只好答應了他。 可沒料到他自從有了手機, 就對發短信上了癮, 不管是寫作業、吃飯還是看電視, 都一心二用, 不停地發短信。 不久前, 兒子的老師向我告狀, 說他上課時給同學發短信笑話, 弄得課堂亂成一團。 我說要沒收他的手機, 他就大喊大叫, 甚至把手機藏到同學那兒, 真不知道該怎麼對付他。
12歲女孩依依的母親也有類似的困惑。
Advertisiment
依依本來是個依賴性特別強的孩子, 有什麼事都跟我說。 可是自從去年上了初中, 我明顯感覺到她變了, 她開始悄悄地、神秘地和同學“煲電話粥”, 有時我湊過去想聽聽她在說什麼, 可只要一聽到我的腳步聲, 她就會放低聲音對著話筒說:“咱們先聊到這兒吧, 我媽媽來了。 ”
我現在特別著急, 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問題多, 學習壓力大, 如此神神秘秘地交往, 出了問題怎麼辦?無奈之下, 我只好找她談心, 可是無論我怎麼開導, 依依總是沉默不語。 為什麼孩子和同學聊起天來滔滔不絕, 而對父母卻一言不發呢?
是的, “煲電話粥”、狂發手機短信已經成為中學生中的普遍現象, 父母應該怎麼去應對呢?
一、“煲電話粥”、發短信是渴望和同伴交往
Advertisiment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 主要受到來自家庭、學校、同伴和社會的影響。 10歲以前, 家庭的影響力最大, 這時的孩子最渴望父母的陪伴, 最在意父母的評價, 遇到困難或有心事時, 父母是他們傾訴的首選對象。
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 同齡人的影響力漸漸超過了父母。 舉個簡單的例子, 七八歲的孩子對於穿什麼衣服一般都聽從父母的安排, 但升入中學後, 如果同學說:“你這件衣服一點兒都不適合你, 太沒個性了!”那麼, 不管父母怎麼勸說, 孩子都不再喜歡穿這件衣服了。
由於同伴關係的重要性, 每個孩子都不可避免地對此心懷敬畏, 甚至不顧一切地加以維護。
通過打電話、發短信, 孩子們彼此分享歡樂、分擔憂慮、守護秘密,
Advertisiment
二、理解孩子內心的孤獨
父母和孩子的成長環境相距甚遠, 獨生子女內心的孤獨感是父母無法理解的。 建議父母在多跟孩子交流的同時, 鼓勵孩子和同齡朋友交往。 同時, 不要不加分析地認為孩子“煲電話粥”、發短信是十惡不赦的壞事而嚴加禁止。
告訴孩子, 雖然電話、短信方便高效, 但它畢竟不能代替面對面的人際交往, 它只是溝通的輔助手段。 越是現代生活, 越需要豐富的情感交流, 一個善於面對面交流的人, 會有更強的適應能力。
三、訂立親子協定
與子女簽協定是當代父母的一種教育智慧。 一對父子曾就“煲電話粥”簽訂了一份協議:
讀初二的君豪每天放學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電話,
Advertisiment
君豪的父親試圖通過簽訂協定約束孩子“煲電話粥”的努力顯然失敗了, 這其中的原因是什麼?父母和孩子訂立協議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Advertisiment
首先, 親子協議必須體現平等和誠信, 協議各條款應由雙方協商訂立。 而君豪父子的協議是由父親單方面制定的, 顯然有失公平。
其次, 改掉習慣不能急於求成。 改變孩子的一種行為習慣需要一個過程, 父母不能一廂情願地急功近利, 而應該採取遞減的方法, 如過去每天通話1小時, 現在改為45分鐘, 下一步改為30分鐘。 當然, 有減就要有加, 減少了孩子“煲電話粥”的時間, 就要鼓勵孩子增加面對面的交往, 這樣才能維護孩子的友誼, 便於孩子接受。
最後, 獎懲措施要得當。 這份協定只有懲罰內容, 而沒有獎勵內容, 顯然不會起到激勵作用。 另外, 它的處罰規定――超過10分鐘, 支付全家電話費用――也不恰當, 一般來說,初二的孩子沒有經濟來源,讓他承擔全家話費顯然沒有可行性,這樣的條款形同虛設,既是協議,就要切實可行,讓孩子從小懂得“言必信,行必果”的道理。
一般來說,初二的孩子沒有經濟來源,讓他承擔全家話費顯然沒有可行性,這樣的條款形同虛設,既是協議,就要切實可行,讓孩子從小懂得“言必信,行必果”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