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好孩子成為了爸媽最關心的問題之一。 爸媽要真正瞭解孩子的真正想法, 這樣會更嘔利於孩子的教育, 更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 那如何才能與孩子溝通得更好呢?
教育孩子方法很重要, 父母總是想把最好的都給孩子, 希望他們能夠成長為有出息的人, 因此在教育上總是不遺餘力。 但是錯誤的教育方式往往會適得其反。 正確的教育引導孩子, 才是幫助孩子健康成長的關鍵。
不要採取過激的方式
不要採取過激的方式
有的家長認為, “玉不琢不成器”, “孩子不打罵不容易成才”。 所以每當孩子犯錯的時候,
Advertisiment
要以身作則
父母的一言一行, 孩子都看在眼裡, 他們的模仿能力很強, 空洞說教遠不及實際行動的影響力大。 不是有這麼一則公益廣告嗎, 母親給外婆洗腳, 小兒子看在眼裡, 便有模有樣學著要給母親洗腳。 同樣的, “上樑不正下樑歪”, 做家長的如果品行不端, 那麼教育出來的孩子很難說不是一個失敗的複製品。 可見大人的言傳身教真的很重要。
重視情緒的作用
不同性質的情緒對人的心理有不同的作用。
Advertisiment
不要扼殺孩子的興趣
大人的意見要統一
有的時候家長之間相互要通氣, 對於同一件事的看法要爭取一致, 態度也要統一, 切忌你說東我說西, 你扮白臉我扮紅臉, 更不能當著孩子面就相互數落。 否則的話孩子往往會莫衷一是,
Advertisiment
不要扼殺孩子的興趣
學業固然重要, 但是興趣是激發孩子創造力的源泉。 現在的社會需要的不是讀書機器, 而是全面發展的多面手。 所以, 如果孩子表現出某方面的愛好, 千萬不要干涉, 而是應該鼓勵他, 說不定還能成為孩子的一項技能。
嘮叨不如讓孩子來回答
對一件事情, 有時家長會對孩子囑咐好幾遍, 特別是做媽媽的, 唯恐孩子不明白, 不按自己的意思去做,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嘮叨。 對大部分孩子來說, 他們所不願聽的、反感的, 正是父母的嘮叨。 他們越不願聽, 做父母的就越不放心,
Advertisiment
嘮叨的時候, 不妨試用一個新辦法:把嘮叨變成提問題。 當你發現一個什麼問題, 把自己要說的內容, 變成提一個問題, 讓孩子說說, 也許孩子要比家長說得又好又生動。 提問題時, 不要擺家長架子, 態度要誠懇、熱情, 要認真地傾聽孩子回答。 孩子如果說得不完全對時, 你也不要急於嘮叨, 可以再問, 即使說錯了, 也不必由你公佈權威答案, 而是巧妙地用提問題暗示他的錯誤所在, 讓孩子再思考。
武力懲罰不如鼓勵
Advertisiment
武力懲罰不如鼓勵
當內心的怒氣終於衝破了忍耐的底線, 從語言的批評升級到肢體的批評, 武力懲罰出現了!武力懲罰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只能使雙方的矛盾激化, 使原本有可能繼續下去的學習中途擱淺;在父母的拳頭下, 孩子的自尊心也被打得一敗塗地, 容易形成破罐破摔的心理, 甚至繼而對所有的批評刀槍不入, 那可真是兩敗俱傷。
所以, 媽媽想要武力懲罰時不如換成鼓勵, 讓孩子愉快地接受批評。 孩子需要在比較和實實在在的誇獎中發現自己的差距, 如果父母肯定了孩子的一點成績, 他會有信心糾正自己的錯誤;相反, 父母對孩子的一個錯誤採取粗暴的方式, 他很可能變本加厲更加叛逆。 幼兒脆弱的內心其實特別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 給孩子自信,也能使他們愉快地接受批評。批評的藝術在於正強化,而非負強化。與其強化孩子的弱點或全盤否定,不如將孩子的點滴成績和好的苗頭看在眼裡、記在心上、掛在嘴邊,強化其好的一面,給予必要的指點,讓孩子看到自己的潛力,提升自信。
給孩子自信,也能使他們愉快地接受批評。批評的藝術在於正強化,而非負強化。與其強化孩子的弱點或全盤否定,不如將孩子的點滴成績和好的苗頭看在眼裡、記在心上、掛在嘴邊,強化其好的一面,給予必要的指點,讓孩子看到自己的潛力,提升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