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幼兒期(1-3歲)>幼兒教育>正文

七招緩解寶寶的攻擊行為

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會經歷咬人、打人的階段, 這是一種很正常的成長階段。 一般情況下采用淡化的方法很快就會過渡過去。 但是也有不少寶寶會進而養成具有攻擊性行為的習慣, 需要大人加以糾正。 造成攻擊性行為的原因很多。 打人可能是一種自我保護方式;可能是他發泄不快的一種方法;也可能是模仿別的小朋友、家長或電視的行為等等。 咬人可能是1歲半前口唇期寶寶的探索性行為;可能是模仿小動物的動作;也可能是親吻的表現, 不過是力度掌握的不準而已。 對于這些攻擊性行為,

Advertisiment
家長要注意:

⑴ 家長要以身作則, 平日不要有打孩子等攻擊性行為。

⑵ 不要讓孩子看暴力電視。

⑶ 平時要教育寶寶講文明, 在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時要友好, 不要打人罵人, 如果欺負了別的小朋友要道歉。

⑷ 要培養孩子的各種技能, 特別是社交能力和語言能力。

⑸ 教孩子講出憤怒的情緒, 家長加以適當的疏導。

⑹ 如果自己的孩子被打了, 家長要勇于批評別人的孩子。 否則, 我們的寶寶會失去安全感, 覺得只有打別人才能保護自己。

⑺不能雙重標準, 自己孩子被攻擊就沒完沒了地大吵大鬧;自己孩子攻擊了別人就無所謂, 甚至洋洋得意, 這只能給孩子非常壞的影響。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