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七招阻止孩子霸淩行為


列夫.諾瓦克(Lev Novak)是美國波士頓一名小學老師, 並曾擔任三年課後輔導教師。 他常常看到孩子們互相取笑打鬧, 有時候這些打鬧演變成霸淩, 或成為同儕間的耳語造成排擠。

預防或阻止孩子間的霸淩問題, 必須因材施教, 因地制宜。 諾瓦克認為美國校園普遍實施的“零容忍政策”並不總能見效, 他近日在《華盛頓郵報》撰文, 提出阻止孩子霸淩行為的七個建議。

1.避免陳腔濫調

孩子的道德觀還沒成型, 泛泛一句“不可以欺負別人”對他們不起作用, 校園裡“禁止霸淩”的標語效果也很有限。 誠懇的談話, 具體的名字、事件、情況,

Advertisiment
才能引導孩子反省。 每有霸淩事件發生時, 要具體地跟孩子談當時的情況。

2.記住霸淩的目的

大家必須從孩子的觀點去瞭解霸淩的行為。 對許多孩子而言, 霸淩是一種尋求肯定的行為。 很多孩子霸淩別人, 是為了證明自己很厲害、很酷;但他們沒想到這是錯的、殘酷的, 是會帶給別人痛苦的。 告訴孩子, 霸淩者只會讓人害怕, 領導者才能令人尊敬。

3.霸淩者經常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

會霸淩他人的孩子, 經常是困惑、憤怒、沮喪的。 他們只是為發了泄情緒而霸淩, 覺得是別人惹怒了他們, 但不知道這就是在霸淩。 讓孩子談談他們的感受, 問問他們為何憤怒, 教他們學會處理自己的憤怒。

4.霸淩者經常急於長大

霸淩也可能是一種成長的宣言,

Advertisiment
表示自己不再是小時候那個乖乖牌了。 如果孩子心目中的大人世界是一個殘酷的世界, 他們也會採取殘酷的行為對待同儕。 處理霸淩問題時, 把孩子當大人, 用成年人的口氣跟他們談話。

5.內在問題可能表現在外在行為

缺乏安全感的大孩子會欺負小孩子, 以表現自己的強大。 有自我形象問題的女孩會取笑其他女孩醜八怪, 以鞏固自己的社會地位。 學習有困難的孩子可能會故意擾亂課堂。 多關注孩子的心理, 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6.霸淩無關教養技巧

善良的孩子也可能霸淩別人, 聰明的孩子也可能霸淩別人。 不要以為孩子聰明善良, 就認為他不會有霸淩行為。 孩子出現霸淩行為, 不代表家長教育失敗。

Advertisiment
一有徵兆, 就要處理。 不要逃避跟孩子討論霸淩問題。

7.教導他們如何修復關係

在霸淩的當下, 霸淩者會得到快感;但霸淩過後, 霸淩者也會感到痛苦與羞愧。 他們不願意, 或者不敢去道歉, 因為那會讓他們更羞愧。 給他們機會去修補關係, 為被欺負的孩子做點事, 承認自己的錯誤。

(本文作者曾多聞, 旅美新聞工作者。 混跡北美媒體界十餘年, 曾任記者、編譯、主持人等。 現為全職媽媽、兼職自由撰稿人, 固定供稿Moms Rising、World Moms、親子天下。 著有散文集《微足以道──新聞背後的故事》、童書《那年的暑假》、《小紅的主播夢》, 合著報導文學《想望家園》, 合譯《抉擇──希拉蕊回憶錄》。 )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