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我的幸運一天》講述的是一隻可愛的小豬因為敲錯門而“誤入狐穴”, 但是他臨危不懼, 急中生智, 經過一天的努力終於“狐口脫險”變不幸為幸運的故事。 故事生動有趣, 情節曲折衝突, 是一個適合幼稚園大班孩子閱讀的優秀繪本。 我把這個繪本故事分別分享給了三個大班的孩子們, 通過三次調整, 我從一個教學獨白者變為教學傾聽者, 最後變為巧妙的教學回應者, 三種角色的轉變, 使我真正明白了幼稚園語言教學的真諦。
一、初上繪本——以老師獨白的方式講述故事情境描述:
初拿到繪本, 我深入分析了故事內容,
Advertisiment
問題剖析:
《幼稚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頒佈以後, 老師們都認識到在語言活動中應多給孩子表達的機會, 鍛煉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及思維能力, 所以常常在活動中設計很多問題讓孩子們討論回答。 在繪本教學活動中,
Advertisiment
情境描述:
Advertisiment
第二次進行《我的幸運一天》繪本教學活動前, 我給孩子們提出了“能在眾人面前大膽發表意見”的活動目標。 在欣賞封面時, 我直接讓會認字的孩子讀出故事的題目《我的幸運一天》, 然後摸底式提問:“幸運是什麼意思?你是怎麼理解的?你遇到過幸運的事情嗎?”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幸運就是我今天得到一個貼畫, 而桐桐沒有得到。 ”“幸運就是放學回家時, 公車很快就來了。 ”“幸運就是今天我帶了雨傘, 天空突然下雨了。 ”……有的孩子或許不理解“幸運”這個詞的意思, 但是通過大家的踴躍發言, 全班孩子最終都順利理解了幸運的含義。 最後, 我進行了小結:“幸運就是想法得以實現、願望得到滿足後的感受, 這種感受一定是快樂的。 ”在欣賞封面角色時,
Advertisiment
問題剖析:
第二次進行《我的幸運一天》繪本教學, 活動效果和第一次大不相同。 孩子們思維活躍, 能大膽並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見解。 取得這樣好的活動效果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該班級孩子的基本能力較強, 善於觀察、討論;二是教師設計了很多引發孩子思考的關鍵性問題, 並給予孩子充分表達觀點的機會。 在孩子們表達自己的想法時, 教師認真傾聽每個孩子的每一句回答,
Advertisiment
情境描述:
第三次《我的幸運一天》繪本教學活動開始了, 當我講述到小豬敲錯門被開門的狐狸一把拽進屋時, 故意停下, 讓孩子猜想:“接下來, 猜猜小豬被狐狸吃了嗎?”我設置這個問題, 原本是想通過孩子們的不同回答, 引導他們產生思想的衝突。 但孩子們的回答卻出奇地一致:“沒有!”這與我的預設完全不同, 但我還是尊重孩子的回答,追問道:“那請你說說小豬沒有被吃掉的理由。”這下可打開了孩子們的話匣子,有的說:“小豬打電話請朋友來幫忙,戰勝了狐狸。”有的說:“小豬給狐狸吃了迷魂藥,狐狸睡著了,小豬就逃跑了。”還有的說:“小豬變了個魔法,把自己變成了袖珍小豬,逃走了。”當情節推進到小豬被抓,狐狸辛苦地拾柴、燒水時,我又提問:“驕傲的狐狸為什麼會辛苦地為小豬洗澡呢?”這時,平時較為膽小的小宇並沒有理睬我的提問,而是自言自語道:“小豬怎麼那麼笨,為什麼不趁狐狸撿柴火的時候跑掉呢?”我沒有堅持之前的提問,順勢回應道:“小宇能發現這個問題真了不起,誰能回答他的提問?” 小新回答說:“你看,小豬被捆起來了嘛!”原來畫面中小豬被捆起來的細節被小新細心地捕捉到了,對於小宇和小新的對話,我鼓勵道:“小宇真會動腦筋,能對故事提出質疑。小新也觀察得很仔細,這麼小的細節也沒有逃過你的法眼。”
問題剖析:
第二次《我的幸運一天》繪本教學中,我一直調整自己的角色,從自顧自地講,到自己少講,孩子多說,我似乎成功地扮演了傾聽者,但問題也隨之而來,雖然孩子表達的機會增多,但多是以老師問孩子回答的形式實現的,孩子主動提問較少。《指南》中5~6歲幼兒語言發展目標指出:聽不懂或有疑問時能主動提問;願意與他人討論問題,敢在眾人面前說話。反思我的教學,我意識到,僅僅做傾聽者是不夠的,還要尊重孩子的想法,積極回應,真正讓孩子想說、敢說、大膽說,給孩子營造討論的氛圍。所以在第三次繪本教學活動中,我不僅在關鍵情節設置了引導的問題,而且十分注重回應孩子的困惑,抓住一切機會引導孩子探究思考。教師在繪本活動中應擔當機智的回應者,讓孩子的想法得到肯定,讓孩子的思維得到表達與釋放。
繪本活動屬於語言領域教育活動的一種。我通過三上繪本《我的幸運一天》,從重教輕學,重視自我忽略孩子,到讓孩子在活動中多說、多討論,最後做到能從孩子的交流討論中瞭解他們已有的閱讀經驗,針對性地瞭解本年齡段及本班孩子的思維水準,然後設計出能引發孩子參與討論的真問題,從而調動孩子參與交流的積極性。這種教師角色的轉變過程,也正是把《指南》中“應為幼兒創設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鼓勵幼兒與成人、同伴交流,讓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並能得到積極回應”的精神轉化為實踐的過程。
但我還是尊重孩子的回答,追問道:“那請你說說小豬沒有被吃掉的理由。”這下可打開了孩子們的話匣子,有的說:“小豬打電話請朋友來幫忙,戰勝了狐狸。”有的說:“小豬給狐狸吃了迷魂藥,狐狸睡著了,小豬就逃跑了。”還有的說:“小豬變了個魔法,把自己變成了袖珍小豬,逃走了。”當情節推進到小豬被抓,狐狸辛苦地拾柴、燒水時,我又提問:“驕傲的狐狸為什麼會辛苦地為小豬洗澡呢?”這時,平時較為膽小的小宇並沒有理睬我的提問,而是自言自語道:“小豬怎麼那麼笨,為什麼不趁狐狸撿柴火的時候跑掉呢?”我沒有堅持之前的提問,順勢回應道:“小宇能發現這個問題真了不起,誰能回答他的提問?” 小新回答說:“你看,小豬被捆起來了嘛!”原來畫面中小豬被捆起來的細節被小新細心地捕捉到了,對於小宇和小新的對話,我鼓勵道:“小宇真會動腦筋,能對故事提出質疑。小新也觀察得很仔細,這麼小的細節也沒有逃過你的法眼。”問題剖析:
第二次《我的幸運一天》繪本教學中,我一直調整自己的角色,從自顧自地講,到自己少講,孩子多說,我似乎成功地扮演了傾聽者,但問題也隨之而來,雖然孩子表達的機會增多,但多是以老師問孩子回答的形式實現的,孩子主動提問較少。《指南》中5~6歲幼兒語言發展目標指出:聽不懂或有疑問時能主動提問;願意與他人討論問題,敢在眾人面前說話。反思我的教學,我意識到,僅僅做傾聽者是不夠的,還要尊重孩子的想法,積極回應,真正讓孩子想說、敢說、大膽說,給孩子營造討論的氛圍。所以在第三次繪本教學活動中,我不僅在關鍵情節設置了引導的問題,而且十分注重回應孩子的困惑,抓住一切機會引導孩子探究思考。教師在繪本活動中應擔當機智的回應者,讓孩子的想法得到肯定,讓孩子的思維得到表達與釋放。
繪本活動屬於語言領域教育活動的一種。我通過三上繪本《我的幸運一天》,從重教輕學,重視自我忽略孩子,到讓孩子在活動中多說、多討論,最後做到能從孩子的交流討論中瞭解他們已有的閱讀經驗,針對性地瞭解本年齡段及本班孩子的思維水準,然後設計出能引發孩子參與討論的真問題,從而調動孩子參與交流的積極性。這種教師角色的轉變過程,也正是把《指南》中“應為幼兒創設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鼓勵幼兒與成人、同伴交流,讓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並能得到積極回應”的精神轉化為實踐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