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三大育兒“慢”養攻略

《聖經》裡說, 世間萬物皆有定時――播種有時, 成長有時, 花開有時, 凋零有時。

養育我們的小孩, 就像成長, 就像花開, 需要時間, 需要我們靜下心, 慢慢來, 不要急。

這是一個飛快發展, 急速變化的時代, 這是一個時間寶貴, 效率至上的時代, 這也是一個匆忙得讓人焦灼的時代。 生活在這樣的時代, 我們很容易像巨大水泥攪拌機裡的石子, 身不由己地跌跌撞撞地跟著快速運作。 這樣的匆忙和催促, 也帶進了我們對孩子的養育當中。

成長只能是緩慢的, 被人工添加劑催熟的果蔬, 樣子好看, 卻缺乏真正的營養與口味。

Advertisiment
緩慢在植物那裡是成長的基本準則, 但是在當今的人類社會, 卻成了稀缺元素。

所以有時候, 媽媽必須提醒自己, 慢一點兒, 慢慢來。

生活的慢養

急著要求孩子控制大小便:“怎麼又尿濕了褲子?再這樣要打了啊!”――兒童一般要2 歲左右才會從生理上和心理上接受如廁訓練, 在此之前出現尿濕褲子的情況都是正常現象, 何況不同的孩子發育快慢也不一樣。 過早強迫訓練孩子規律排泄, 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精神負擔, 甚至遺留長期的身心問題。

“媽媽太忙了沒空做飯, 去吃點炸雞炸薯條吧!”孩子的味覺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 容易偏愛速食店裡高糖高油高鹽的口味, 如果經常吃速食, 一旦養成味覺習慣, 他會覺得天然的食物沒味道,

Advertisiment
不好吃。

媽媽做的飯, 比起速食來說當然很“慢”, 很麻煩, 要買, 要洗, 要切, 要煮, 但除了營養全面, 烹製過程放心, 飲食的心理習慣也是最重要的所在, 一家人快快樂樂聚在一起用餐的時間, 天然的甜味清香代表了媽媽的耐心與愛心。 而速食, 因為來源迅速, 會給孩子一種錯覺, 食物來得很方便, 只要想吃, 就應該馬上吃到, 體會不到對食物的珍惜, 和對他人勞動的感恩。 還有, 這樣的話語會不會讓你感到熟悉?“快點吃別磨蹭了!”“快點穿衣服, 我來幫你拉拉鍊!”“玩具, 就得像媽媽這樣收拾, 瞧, 又快又好!”……

關於如何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德國從事“7 歲兒童認知世界”課題研究的教育專家多納塔艾申波茜認為, 一個7 歲的孩子,

Advertisiment
應當有這些本領:單獨修理一件東西(修補圖書、給玩具按一個螺絲釘);能整理物品, 分門別類地使用紙箱、塑膠袋、抽屜和木匣;研究過皮包上的拉鍊和門上的鎖, 會使用插銷和鑰匙;不會將自己不小心反鎖起來;擰過螺絲, 替電器換過電池;能傾聽別人把話說完, 排隊時也能夠耐心等待;體會過等待的滋味, 懂得不是所有願望都能立刻實現……這一切, 都需要孩子親自去體驗才能學習, 是旁人催促不來的。

心靈的慢養

急著要孩子學會分享, 謙讓:“快!把玩具讓給弟弟!好孩子不自私!”――別忘了, 在孩子的成長路途上, 建立“我的”物權意識是十分可貴的一步, 只有先明白什麼東西是“我的”, 才能開始建立“你的”“她的”分享的概念呀。 怎麼能強迫孩子跳過這一步呢?

Advertisiment

“不許哭!眼淚擦掉!男子漢有什麼好哭的!”急著控制孩子的感情管道, 掐斷孩子體驗自己情緒的機會, 讓孩子覺得, 哭, 生氣, 難過等等負面情緒是不對的, 是很可怕的……

“挑這個!那個玩具那麼小, 不值錢!”急著替孩子做決定, 以“都是為了你好”的名義傾注不由分說的愛, 會影響孩子的表達能力與判斷能力。 尊重孩子的選擇, 才能讓孩子逐漸學會選擇, 並懂得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見不得孩子煩惱、哭泣, 急著想幫孩子解決問題, 急著問:“在學校受欺負了?”“你為什麼不……?”其實, 更好的辦法是認同孩子的感覺, 讓孩子體驗自己的情緒, 幫助他慢慢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 盲目猜測與下結論, 快是快了, 可是孩子養成不願意說出自己的想法,

Advertisiment
等別人來猜, 猜不到就委屈的性格。

讓我們慢慢來。 不必急著控制、糾正, 容許孩子犯錯並從錯誤裡學習, 給他們嘗試的機會, 而不是急急地把他套入自己的心理模式, 給孩子機會知道, 在別人面前自由、毫不害羞地把自己想法清楚地表達出來, 是最可貴的權利。

學習的慢養

社會發明了一個講法,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於是把媽媽孩子們的生活安排得奮勇向前, 沒有餘地。

快快快, 學這個!快快快, 學那個!“別人孩子學鋼琴, 咱也不能落後!”“圍棋奧數心算也別落下!”早慧開發課程和無休止的興趣班蠶食了孩子的週末, 也蠶食了童年的歡樂。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 孩子的學習是有敏感期的, 媽媽注意觀察, 當敏感期到來,給與適當條件,不增加過多壓力,不剝奪孩子學習的權利,孩子自然就會學得很好。但是,如果孩子全部生活內容都是枯燥的學習,學習就不再是愉快的而是痛苦的,那就會壓抑得孩子的敏感期遲遲不來,甚至消失,孩子學習就會感到很吃力了。 過早獲取與認知能力不相符的知識,反而影響腦部發育與智力開發,把想像力與創造力從腦部驅逐出去。

過早追求成績,也容易讓孩子把旁人的關注作為榮譽,不再關注自己內心的感覺。

所有的孩子,生來就有強烈的好奇,以學習為樂事,順勢而為,耐心引導,他就能通過欣賞、發現、創造,體驗天賦帶來的愉悅與自由的感受。

所以媽媽們,不用急急地逼迫孩子學習這個學習那個,唯恐浪費了光陰,給孩子發現自己性格和興趣的時間,留白天地寬。

美國著名的數學家諾波特維納,控制論的創始人,3 歲會讀能寫,14 歲大學畢業,18 歲通過博士論文答辯;他的父親,是哈佛大學斯拉夫語系的教授,13 歲就會好幾種語言,雖然天賦極佳,但他始終不承認自己是“神童”,也不准別人稱呼兒子維納為神童,更沒有提前讓孩子進入哈佛大學。他經常告誡兒子:“不要急於求成,年輕時多學東西比多出成績對你更有幫助!”

人生不是五十米短跑,無謂“輸不輸在起跑線上”,只要不讓孩子“累倒在起跑線上”,保存學習的興趣與好奇心,這將是孩子一直向前的動力。

給孩子打好心理基礎,讓孩子具備生存的智慧和能力,遠重要于,給孩子增加尚未能抵抗的壓力,催促他們成長。

世界很大很大,人生很長很長,慢慢來,一個人總有巨大的空間與時間,長成獨特的人,長成自己。

慢養學習有方法

1、由於年幼的小孩注意力只能持續一個相對短的時間,所以每次學的時間不能長,長了就會讓孩子失去興趣,感到厭倦。慢慢地教,慢慢地學,一天進步一點點,不急。

2、每天形成規律,固定一個學習習慣。學習習慣的養成比學習成績更為重要。孩子最容易接受有規律的安排,所以最好每天安排在固定時間段進行。

3、堅持,堅持,再堅持。就像資深鋼琴教師達達說的,跟我學琴的孩子,我有一個要求,就是,從此以後,你一生,都要每天花10 分鐘來練琴。讓孩子知道,當你決定做一件事,你就要習慣,每天貢獻給這件事10 分鐘,它就這麼地簡單,卻又這麼地堅定――每一天,你都要為你的夢想和目標付出10 分鐘。

4、將難度大的任務拆成容易的小任務,一步一步來。

5、鼓勵孩子與自己縱向比較而不與同學橫向比較, 不誇獎100 分, 也不催促孩子爭奪名次,對成績抱有平常心,孩子會對事對人充滿信心。

6、強調孩子的努力過程,而不是結果:“寶寶今天花半個鐘頭的時間耐心地試了各種積木組合,自己搭了棧道和停車場……”腳踏實地實事求是,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進步。

7、有針對性,比如說:哇,寶寶認得“山”這個字了!――而不是:“寶寶真棒!真聰明!”

8、化學習為有趣的遊戲。比如“寶寶兜裡有2 塊糖,媽媽再給2 塊,現在寶寶有多少糖了?”這樣可以一直算下去,“奶奶又給了5 塊糖,碰見小朋友,又吃掉2 塊……”無窮無盡的愛與創意。

當敏感期到來,給與適當條件,不增加過多壓力,不剝奪孩子學習的權利,孩子自然就會學得很好。但是,如果孩子全部生活內容都是枯燥的學習,學習就不再是愉快的而是痛苦的,那就會壓抑得孩子的敏感期遲遲不來,甚至消失,孩子學習就會感到很吃力了。 過早獲取與認知能力不相符的知識,反而影響腦部發育與智力開發,把想像力與創造力從腦部驅逐出去。

過早追求成績,也容易讓孩子把旁人的關注作為榮譽,不再關注自己內心的感覺。

所有的孩子,生來就有強烈的好奇,以學習為樂事,順勢而為,耐心引導,他就能通過欣賞、發現、創造,體驗天賦帶來的愉悅與自由的感受。

所以媽媽們,不用急急地逼迫孩子學習這個學習那個,唯恐浪費了光陰,給孩子發現自己性格和興趣的時間,留白天地寬。

美國著名的數學家諾波特維納,控制論的創始人,3 歲會讀能寫,14 歲大學畢業,18 歲通過博士論文答辯;他的父親,是哈佛大學斯拉夫語系的教授,13 歲就會好幾種語言,雖然天賦極佳,但他始終不承認自己是“神童”,也不准別人稱呼兒子維納為神童,更沒有提前讓孩子進入哈佛大學。他經常告誡兒子:“不要急於求成,年輕時多學東西比多出成績對你更有幫助!”

人生不是五十米短跑,無謂“輸不輸在起跑線上”,只要不讓孩子“累倒在起跑線上”,保存學習的興趣與好奇心,這將是孩子一直向前的動力。

給孩子打好心理基礎,讓孩子具備生存的智慧和能力,遠重要于,給孩子增加尚未能抵抗的壓力,催促他們成長。

世界很大很大,人生很長很長,慢慢來,一個人總有巨大的空間與時間,長成獨特的人,長成自己。

慢養學習有方法

1、由於年幼的小孩注意力只能持續一個相對短的時間,所以每次學的時間不能長,長了就會讓孩子失去興趣,感到厭倦。慢慢地教,慢慢地學,一天進步一點點,不急。

2、每天形成規律,固定一個學習習慣。學習習慣的養成比學習成績更為重要。孩子最容易接受有規律的安排,所以最好每天安排在固定時間段進行。

3、堅持,堅持,再堅持。就像資深鋼琴教師達達說的,跟我學琴的孩子,我有一個要求,就是,從此以後,你一生,都要每天花10 分鐘來練琴。讓孩子知道,當你決定做一件事,你就要習慣,每天貢獻給這件事10 分鐘,它就這麼地簡單,卻又這麼地堅定――每一天,你都要為你的夢想和目標付出10 分鐘。

4、將難度大的任務拆成容易的小任務,一步一步來。

5、鼓勵孩子與自己縱向比較而不與同學橫向比較, 不誇獎100 分, 也不催促孩子爭奪名次,對成績抱有平常心,孩子會對事對人充滿信心。

6、強調孩子的努力過程,而不是結果:“寶寶今天花半個鐘頭的時間耐心地試了各種積木組合,自己搭了棧道和停車場……”腳踏實地實事求是,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進步。

7、有針對性,比如說:哇,寶寶認得“山”這個字了!――而不是:“寶寶真棒!真聰明!”

8、化學習為有趣的遊戲。比如“寶寶兜裡有2 塊糖,媽媽再給2 塊,現在寶寶有多少糖了?”這樣可以一直算下去,“奶奶又給了5 塊糖,碰見小朋友,又吃掉2 塊……”無窮無盡的愛與創意。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