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三步化解寶寶的不良情緒

回想一下, 當寶寶出現不良情緒時, 作為寶爸寶媽的您, 是怎樣來處理的?是接納寶寶的感受, 給予理解和安慰, 溫和地化解寶寶的委屈或不滿;還是高高在上式的指責或訓斥般的教導……哪種方法更利於寶寶的健康成長呢?

案例舉證

菲菲同林林表哥正在一起玩, 林林仗著力氣大, 從菲菲的手中強硬地搶走了一件玩具。 結果無力抗爭又不會說話的菲菲, 只能嘟著小嘴巴轉過身來以示抗議。

看見菲菲這樣, 媽媽說道:“哦, 小嘴巴怎麼嘟成這樣啊?這樣不好看, 會變成不漂亮的寶寶, 趕緊把小嘴巴收回去。

Advertisiment

誰知聽了媽媽的話, 菲菲不但沒有將小嘴巴收回去, 而且嘟得越發厲害……

3步解決策略

生活中, 像這樣教導寶寶的爸爸媽媽有很多, 然而, 這樣的教導因為沒有建立在瞭解寶寶心裡所想的基礎上, 結果只能以失敗告終。 如果爸爸媽媽對於寶寶的教育總是建立在不瞭解、不接納的基礎上, 不僅不能完成教育寶寶的任務, 久而久之還會越來越引起寶寶的反感與叛逆。

那麼, 如果寶寶出現了不良情緒, 爸爸媽媽該怎樣處理才能化解寶寶心中的委屈、不滿, 並引導寶寶從不良情緒中走出來呢?爸爸媽媽可以用以下三步化解寶寶的不良情緒:

第1步:瞭解起因

就像上面的那個例子一樣, 因為爸爸媽媽沒有看清導致菲菲生氣的過程,

Advertisiment
所以並不能明白菲菲心中的感受。 在不明所以的基礎上去教導寶寶, 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還有些爸爸媽媽的做法比這個更加離譜, 他們對待寶寶出現不良情緒時不是教導, 而是直接給予訓導。 比如說:“寶寶不能嘟嚕著嘴巴, 這樣看上去醜死了, 趕快把嘴巴放好!”

如果爸爸媽媽這樣做的話, 寶寶的不良情緒不但得不到有效疏導, 還會進一步惡化, 甚至倒地哭鬧一番, 以排泄心中的委屈。 因此當寶寶出現不良情緒時, 爸爸媽媽一定要努力瞭解事情的起因。

較大年齡的寶寶, 爸爸媽媽可以通過交談來瞭解一下事情發生的大概過程;如果寶寶還小, 不會說話, 爸爸媽媽則可以根據現場的情景, 說出一兩個大致可能的情況,

Advertisiment
然後注意寶寶的反應, 以確定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

經過以上努力, 爸爸媽媽一般不難找出寶寶生氣的原因。

第2步:接納感受

當寶寶遇見讓自己生氣的事情時, 寶寶最渴望的就是有人能夠體會到自己的委屈與感受。 這時就需要爸爸媽媽在知道原因後, 能從寶寶的角度好好考慮一下他的感受, 說出一席感同身受的話語來安慰寶寶。 一般情況下, 經過這樣的安慰, 寶寶的情緒就會平靜下來, 不再覺得委屈。

第3步:有效引導

在充分瞭解事情的起因、接納感受之後, 接下來的事情就是對寶寶的不良情緒進行有效引導。

既然已經找到原因並接納了寶寶的感受, 此刻寶寶已經很信服眼前的爸爸媽媽了, 只要爸爸媽媽的引導合情合理的話,

Advertisiment
就能夠教給寶寶面對不快事情的方法, 讓寶寶的處事能力、調節情緒能力以及溝通能力於無聲無息中得到提高。

再以上面的例子來做說明, 爸爸媽媽可以和寶寶一起進行事件重演, 引導林林哥哥先用語言跟菲菲商量借玩具玩, 最好能夠拿另一個玩具跟菲菲換著玩;如果菲菲不願意換著玩, 就跟菲菲商量輪流著玩, 等等。

當寶寶懂得按照爸爸媽媽引導的方式處理矛盾的話, 爸爸媽媽一定要明確地對寶寶作出肯定性的評價, 比如:善於想辦法、願意分享玩具、懂道理等, 以鞏固寶寶這方面的良好行為。

總之, 當寶寶產生不良情緒時, 爸爸媽媽一定要在瞭解事情起因、接納寶寶的感受後,

Advertisiment
給出合理、有效的解決辦法, 才能“化腐朽為神奇”, 在一件不愉快的事情中找到愉快的解決辦法。

儘量避免忽略寶寶心理的感受而教導或訓斥寶寶的行為, 這樣做將會導致寶寶慢慢養成叛逆的性格及行為。 一旦寶寶形成這樣的性格與行為模式後, 再進行矯正就會更加困難。

每個寶寶的行為表現都是爸爸媽媽教育的結果, 教育寶寶需要的是細緻與耐心, 而不是簡單與粗暴。 簡單與粗暴會損害寶寶稚嫩身心的健康成長, 在寶寶的內心深處埋下隱患, 不可不慎。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