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三歲孩子“粗話”連篇的原因及對策

(圖片來源於網路)

玲阿姨平息了一下, 向媽媽娓娓道來。 原來是自己正值語言爆發期的兒子LL, 近來是粗話連篇, 張口閉口都是罵人的髒話或詛咒的話語, 玲阿姨為此很頭疼的同時, 也對LL充滿了失望。 瞭解了大概情況, 電話中不便長篇大論, 於是媽媽乾脆約了玲阿姨來家裡play date, 小朋友們一起玩的同時, 媽媽也幫玲阿姨分析這“粗話”連篇背後的原因以及分享積極的對策。

(注:玲阿姨家的LL比明明小10天, 準備6月份開始上幼稚園, 因此目前生活的環境就是家庭, 接觸最多的人也就是爸爸和媽媽。 )

真正原因:媽媽與玲阿姨坐下來仔細探討LL“粗話”的真正始末,

Advertisiment
其實這也是小朋友學習的一個過程, 也是成長所要經歷的眾多敏感期之一。 小朋友“粗話”不斷, 並不是一種主觀的行為;而且“粗話”從他們口中說出來, 已經不再是真正的粗話, 因此這也是標題中媽媽將“粗話”二字加了引號的原因。

【重複模仿】小朋友學語言, 其實就是一個不斷模仿與重複的過程, 幾乎每個小朋友都會經歷一個“鸚鵡學舌”的階段, 這也是所謂的語言敏感期吧;而且, 小朋友的模仿也只是單純性的機械模仿, 模仿出來的話語不具有任何真實的意義, 因此他們也是無法區分很多詞語的褒貶之意, “粗話”對於小朋友來說並不是真正意義的“粗話”。

【獲取關注】LL並不是喜歡說“粗話”,

Advertisiment
而且說出這些“粗話”來, 也並不是他在故意淘氣, 而是因為LL發現了語言的力量, 口出“粗話”之時, 爸爸或媽媽一定會產生強烈的反應, LL也會覺得很好奇。 因此, 小朋友便不斷地去重複這種行為, 反復說這些“粗話”, 以此來獲取爸爸或媽媽對自己的關注。

【家庭影響】相信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力量是巨大的, 尤其家庭是主要生活環境的小朋友, 爸爸媽媽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 都被小朋友看在眼中、記在心中, 然後不定何時便會付諸於實踐, 因此, 小朋友的語言習慣, 很大程度上也是受自身家庭語言環境的影響, 這也可謂是“孩子是父母的鏡子”一說吧!

積極對策:倒不是因為LL不是媽媽的兒子, 其實冷靜地想一想, 發現LL開始喜歡說“粗話”,

Advertisiment
玲阿姨真的不必過於緊張, 也不要認為是LL學壞了, 更不能因此而批評教訓LL;玲阿姨越是對LL的“粗話”反應強烈, LL就越會喜歡這麼說, 這也是三歲小朋友的性格特點吧!

【漠視粗話】媽媽建議玲阿姨對於LL的“粗話”, 可以冷處理或漠視, 採取置之不理的態度, 當LL發現這些“粗話”不能引起爸爸媽媽的注意之時, 便會自己覺得很無趣, 經過一段時間, 自然也就不喜歡說了。

【正面引導】除了【漠視粗話】, 玲阿姨還可以嘗試著用褒義的語言進行正面引導。 媽媽正和玲阿姨在聊天, LL的一個舉動被玲阿姨制止了, LL立馬說“臭媽媽, 不要媽媽, 媽媽滾出去”。 玲阿姨剛準備批評LL, 但被媽媽擋住了, 媽媽走到LL面前, 蹲下身來, 告訴LL, “媽媽不是臭媽媽,

Advertisiment
是香媽媽, 是象LL一樣香噴噴的香媽媽”。 LL被逗笑了, 轉臉去和玲阿姨說, “你是和LL一樣香噴噴的香媽媽, 香媽媽不要走。 ”幾天之後, 據玲阿姨說, 每次LL受了批評(當然不再是因為說“粗話”), 小朋友都會問玲阿姨, “你是香噴噴的香媽媽嗎?那就不要說LL”。 就這樣, “臭媽媽”一詞從LL小朋友的口中消失了。

【自我反省】對於還未進入幼稚園的LL來說, 粗話是從哪裡學來的?這粗話的源頭在哪裡?媽媽建議玲阿姨也要好好地自我反省, 有則改之, 無則加勉, 一定要努力為小朋友創造一個純淨的語言環境, 畢竟, 爸爸媽媽的語言習慣對於小朋友的影響是最直接、最深遠的。

媽媽最後語:問題的癥結找到了, 相應的對策也明晰了, 玲阿姨非常後悔自己和老公平時說話的不注意,

Advertisiment
不但彼此之間不注意禮貌相待, 而且在聊工作及家長里短之時, 也不注意自己語言的優美, 以至於耳濡目染地“傳授”給了兒子。 媽媽說, 這就是以身作則的重要性啊, 玲阿姨現在開始注意起來, 自己和老公先做出改變, 兒子對於粗話聽得少了, 甚至聽不到了, 自然而然地就會忘記這些不好的詞彙;再加之幾個月後入園, 有了老師的約束和其他小朋友的榜樣力量, 應該很快就改變這個“缺點”的。 (如果說這是小朋友的缺點, 有失公平, 因此媽媽用了引號。 )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