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三類問題掌握好 早教事半功倍

度過了第一年忙忙碌碌的養育期, 我們發現自己好像越來越跟不上孩子的成長腳步了, 帶給我們的挑戰也與日俱增——

喜歡說 “不要”、“不行”, 跟家長對著幹, 一點兒也不聽話;

約好了去商場時只買一件玩具, 結果還是看到喜歡的就賴著不走, 哭鬧;

家裡買了不少書, 但就是不愛看, 只對玩具或電視感興趣:

……

面對第一個問題, 有沒有想過你的批評教育不但沒有效果反而會激起更高一級的反抗?

面對第二個問題, 有沒有想過你的妥協只會令孩子變得越來越任性?

面對第三個問題, 有沒有想過你的做法永遠只會讓你的希望成為一廂情願?

Advertisiment

看到這裡, 是否有這樣的感覺: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 我們可能不經意間犯下了很多的錯誤, 我們甚至會對隨後的一連串提問感覺驚訝, 原來這些看上去理所當然的做法居然會對孩子產生這樣的影響!但我們並非教育專家, 如何能夠準確把握孩子在每一個年齡段的成長特點, 如何預知孩子在今後的成長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 如何掌握最科學有效的解決辦法, 如何找到能夠實現教育目標的有利工具?

其實, 事情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樣複雜, 面對孩子成長中的種種“問題”, 我們只需將其歸為三種類型, 然後根據不同類型的問題找到所對應的解決辦法, 就可以輕鬆踏上早教之路。

Advertisiment

第一類問題——不是問題的問題

一向聽話的丁丁2歲後突然變成了“擰脾氣”, 最喜歡說“不要!” “不行!”, 家長說東, 他說西, 什麼都要和家長對著幹, 一點也不聽大人話, 讓人又著急又生氣。

這類問題十分常見, 家長最容易把它們當作孩子的缺點, 要麼與其他孩子進行比較, 要麼產生緊張或焦慮情緒:愛打人、搶玩具、認死理、怕生人、愛逞強。 殊不知, 每一個問題的背後, 都代表著孩子在某個年齡段某種能力發展的敏感期。 如果家長錯過它, 就會喪失這種能力發展的最佳時機, 日後要想再彌補, 不僅要付出更大的心力和時間, 成果也不顯著, 嚴重的將永遠無法彌補。 就像問題中的丁丁, 正處於自我意識發展的敏感期, 而自我意識的發展在2-5歲期間,

Advertisiment
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叛逆”。 如果家長把這種“叛逆”作為負面問題來對待, 並且採取一些不恰當的態度, 則不但不能夠令孩子變得聽話, 反而會壓抑了他的自我意識發展, 影響其今後完整人格的建立。

專家總結:這類問題非但不是壞現象, 反而是提醒家長:孩子某方面的能力正處於最佳發展的敏感期, 屬於“不是問題的問題”。 我們要做的, 只是尊重它, 找到正確的方法對待它, 使用恰當的工具解決它。

第二類問題——的確是問題的問題

4歲的牛牛撒謊了。 明明是自己吃餅乾弄髒一地, 問起時卻一口咬定不是自己做的。

這類問題常出現于成長在專斷型、縱容型或放任型家庭中的孩子身上:不愛看書、電視迷、任性、不自信、怕困難??你可知道,

Advertisiment
每一個問題, 孩子都在期待著家長用正確的方法來對待。 遺憾的是, 更多的家長選擇了講大道理、甚至是訓斥, 放縱等消極手段, 喜歡以成人的角度來看待孩子的問題, 無視孩子自身成長特點, 往往事倍功半。 這些不正確的方法只能使情況越來越糟, 惡性循環, 孩子們成了家長和親友眼中的“問題兒童”。 就像問題中的牛牛, 大部分家長會因為擔心孩子的品質出問題而選擇講大道理, 甚至是訓斥或恐嚇, 其實, 面對這類問題, 樹立一個正確的行為榜樣才是最容易被孩子所接受的方法。

專家總結:這類問題是因為受到一些不正確的行為引導或環境影響而形成的, 如果不在入學之前解決掉, 那麼可能會在孩子今後的成長道路上成為絆腳石,

Advertisiment
屬於“的確是問題的問題”。

第三類問題——容易被忽略的問題

爸爸媽媽帶著2歲半的朵朵去飯店用餐, 剛一入座, 就聽到孩子著急地說著:我的餐具呢?我的餐具呢?

這類問題最容易被家長忽略, 被當作是孩子的正常表現或有趣的行為而失去培養機會。 家長們仔細回憶一下, 就一定能夠發現:照鏡子、過家家、塗鴉、自言自語、喜歡誇獎??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這些場景是經常能夠見到的。 面對朵朵的要求, 家長可能會當作孩子餓了, 或者對餐具好奇, 不會敏感地認為這一現象並不是偶然出現, 也不是只有你的孩子才有的表現, 而是所有孩子都會經歷的階段。 殊不知, 朵朵要餐具並不是為了吃飯, 而是為了使環境有個完整的感覺——她正處在秩序的敏感期。她想和大人一樣,有一副自己的餐具。而如果你知道了這一秘密,則會自然而然地知道把握住這一時期,培養孩子養成諸多良好行為習慣。

專家總結:這類問題最容易被當作正常表現而被淹沒,但如果你能夠擁有一雙火眼金睛,從孩子看似平常的表現中發現可以培養的能力,則相當於擁有了一輛讓你能夠輕鬆馳騁賽場的拉風賽車,向成功早教邁出比常人更快的一步。

而是為了使環境有個完整的感覺——她正處在秩序的敏感期。她想和大人一樣,有一副自己的餐具。而如果你知道了這一秘密,則會自然而然地知道把握住這一時期,培養孩子養成諸多良好行為習慣。

專家總結:這類問題最容易被當作正常表現而被淹沒,但如果你能夠擁有一雙火眼金睛,從孩子看似平常的表現中發現可以培養的能力,則相當於擁有了一輛讓你能夠輕鬆馳騁賽場的拉風賽車,向成功早教邁出比常人更快的一步。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