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上學前孩子出類拔萃,為什麼上學後反而不行了?


伊妹兒從一歲半開始認漢字, 3歲開始坐在教室裡像模像樣地學外語, 四歲已經會做簡單的數學題了。 等到該上學的時候, 她已經能流利地背誦幾十首古詩, 會算100 以內的加減法和簡單的乘除法。 周圍的人都誇孩子聰明。
上學後, 漸漸地媽媽發現孩子的作業本上出現了很多的“×”。 媽媽向老師瞭解情況, 老師說:“伊妹兒在班裡不是最拔尖的, 她有一些不太好的習慣, 比如感覺自己懂了, 上課就不認真聽了。 作業書寫馬馬虎虎, 經常是只求快不求好。 ”老師的話讓媽媽大感意外, 她百思不得其解。
不少家長都有這樣的困惑:原來聰明伶俐的孩子,
Advertisiment
為什麼上學後好像變笨了?

學前的家庭教育和正規的學校教育存在很大的區別。 父母在教授孩子知識時, 一般偏重的是知識的量, 比如認多少個字、會做多少道題……由於缺乏系統的訓練, 教授方法也比較簡單, 所以有些時候孩子看似會了, 其實並沒有真正弄懂。

父母不能把孩子會背多少東西作為衡量孩子聰明與否的標準。 父母在進行學前教育時, 會出現這樣訓練單一的現象。 比如在孩子上學前只教他背《三字經》《百家姓》等。 孩子上學以後, 成績並不理想, 總處於中下等, 尤其是數學, 老轉不過彎來, 急得父母不知如何是好。 其實, 上學前教孩子背一些東西是有益的, 但不能把會背多少作為衡量孩子聰明與否的標準。
Advertisiment
小學階段的學習是培養孩子多項能力的過程, 記憶力只是其中的一方面。

很多時候, 家長可能誤解了孩子的“聰明”。 比如有的孩子膽子大, 特別愛說, 周圍的人感覺這孩子就像小大人一樣, 認為這就是聰明的表現。 但上了學以後, 孩子的興趣並不在學習上, 而是放在了同學之間的矛盾上, 或是瞪大眼睛挑別人毛病上, 因此很難集中注意力。 這也就是說, 能說會道的孩子並不一定聰明, 更不一定學習成績好。
因此, 孩子沒入學前, 家長不要僅從表面現象來判斷孩子是否聰明, 要著重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良好的生活習慣。
孩子上學後一切都是新的, 會有很多困難, 家長不要覺得孩子聰明就放鬆了要求,
Advertisiment
再聰明的孩子, 沒有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也是不行的。
比如有的孩子覺得自己會了, 對於老師在學習上提出的其他要求就不重視了, 像書寫格式的要求、上課回答問題的要求等, 其實這些要求正是培養學習習慣的重要部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