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上學前教孩子學會的四大規矩

父母是孩子模仿的榜樣, 他們的規矩, 最終被孩子模仿成自己的習慣。 因此, 父母有義務幫助孩子樹立規矩, 從小形成良好的言行標準, 為日後建立人際關係網鋪墊有利環境。 那麼, 學齡前兒童要學習的重要規矩有哪些?作為父母在幫助孩子接受這些規矩時, 要避免哪些教育誤區呢?母嬰小編帶您一起瞭解上學前教孩子學會的四大規矩。

1、不可以有粗野行為

把泡泡糖黏在同學的凳子上、用玩具蛇嚇唬女同學、搶奪他人的玩具、說粗話打架……究竟哪些是粗野行為呢?專家分析, 採用暴力行為和言語恐嚇,

Advertisiment
強制別人服從自己的意志, 就是典型的粗野行為, 這類行為一定不可取。

我們建議, 一旦發現孩子出現粗俗言行, 父母應該在第一時間幫助孩子明辨是非, 告訴他“這是不好的行為, 要挨批評。 ”其次, 大人要引導孩子思考:為什麼不可以這樣, 如果要達到目的, 有沒有其他改進的措施?當孩子找到正確的應對方法, 大人要及時給予肯定, 並舉一反三教給孩子處理同類型的事件, 加深他對“粗野行為”的理解, 學會正確應對的方式。

我們認為, 之所以將杜絕粗野行為作為學齡前孩子必學的首要規矩, 是因為這是成長期的孩子在沒有遇到指引前, 為解決問題都會產生的原始意識。 如果幫助孩子樹立這一規矩, 他就會不斷地調整對事物的看法和自己的心態。

Advertisiment
等他成人後也會用這套模式去對待周圍的人, 變得更加理性、為他人著想。

2.分內的事情自己解決

同樣是四歲的孩子, 有些吃飯、穿衣、整理書包都依賴大人, 而有些孩子已經開始照顧弟弟妹妹。 有些家長總是以為:孩子還小, 生活自理能力差點沒關係, 他大一點自然會學會。 當孩子今天說自己上廁所, 明天要媽媽幫忙時, 大人並未在意;孩子主動要求報的興趣班, 去了不到一星期就耍賴不好玩, 大人也並不勸阻。 兒童心理研究者認為, 父母的態度, 將縱容孩子習慣性地將分內的事情當“甩手掌櫃”。

由此分析, 當孩子兩三歲時, 就可以有意識地教給孩子一個觀念:自己的事情自己動手,

Advertisiment
自己做的決定要承擔後果。 當孩子出現情緒波動和退卻心理, 父母應該幫助他們找出原因並克服。 長此以往, 孩子會學習理清“分內事”和“分外事”, 會主動接受“分內事”, 這是培養孩子責任心、耐性的良好時機。

“我們的家長特別是爺爺奶奶輩, 就怕孩子吃苦頭。 四五歲了還要抱在身上, 出趟門幾個大人包裡不是吃的就是玩的, 這會讓孩子的概念和思維混淆, 他會認為 '服務’是他應該享受的。 ”我們認為, 針對容易退卻、做事虎頭蛇尾、愛推脫責任的孩子, 一定要加強他們“自己事自己動手”的意識, 這對他們今後的職場競爭非常有幫助。

3.“先來後到”是天經地義的事

在幼稚園時, 不服從老師的分配, 也不管園裡的紀律, 見到喜歡玩的、喜歡吃的,

Advertisiment
上來就搶, 這樣的孩子往往是在“排隊守秩序”一課上敗下陣來的。

在家庭環境中受“獨我意識”薰陶, 家長一味讓孩子優先, 只會讓孩子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 覺得自己高人一等, 在集體環境中不容易交到朋友, 團隊協作上也容易一意孤行。 我們建議家長給孩子立下規矩, 要求他們時時遵守“先來後到”的規則, 一家人吃飯時先到者先動筷, 後來者只有“沒菜吃”;早起上廁所、洗漱也是先到先得, 讓孩子嘗嘗 “憋尿”等待的滋味……小小的懲罰能幫助孩子形成 “先來後到”的習慣, 還能避免自私, 形成平等交往的觀念。

4.無論是誰做錯事都要道歉

我們常常看到, 年幼的孩子為了得到自己心愛的玩具、衣服, 除了哭鬧, 就是對大人拳打腳踢;大人不小心破壞了他的東西,

Advertisiment
覺得“孩子沒關係, 不用道歉”;因此當孩子們犯錯了, 也會輕易原諒他們。

家長對犯錯的孩子過於“寬容”, 會讓孩子覺得“做錯事沒什麼, 反正都會原諒我”, 孩子沒有了約束, 難免會為所欲為, 犯更多更嚴重的錯誤。 其實, 學齡前的孩子已經開始懂事理了, 要趁此時教育他“無論是誰, 做了錯事就要道歉, 這樣才能被大家喜歡。 ”與此同時, 父母犯錯了, 也不能礙于大人面子而不跟孩子道歉。 只有以身作則的父母, 才能教出懂禮貌的好孩子。

孩子不守規矩父母責任大!孩子身上的毛病折射出的是家庭教育的不當。 當孩子有不守規矩的行為時, 實際上是父母的教養行為出了錯。

值得一提的是, 一部分父母是高級知識份子, 子女卻被“慣壞了”。有些年輕家長標榜“民主”,凡事和孩子講道理,但不“明示應該怎麼做”,結果年幼的孩子缺乏足夠的經驗和判斷力,過於民主的環境反而使其固執、任性、為所欲為。

獎懲過度,也是當代家長容易出錯的教育方面。為了幫助孩子明辨是非,父母堅持“棍棒出孝子”和“以賞代罰”,都會讓孩子走入極端。比如孩子愛撕紙,家長只要制止就可以了,如果說“只要你不撕紙,就帶你去吃肯德基”,這樣的方式無疑會讓孩子為了達到目的而故意搗蛋。

母嬰小編溫馨提示:瞭解了上學前教孩子學會的四大規矩,為了培養孩子的交際能力,家長要務必教會自己的寶寶。

子女卻被“慣壞了”。有些年輕家長標榜“民主”,凡事和孩子講道理,但不“明示應該怎麼做”,結果年幼的孩子缺乏足夠的經驗和判斷力,過於民主的環境反而使其固執、任性、為所欲為。

獎懲過度,也是當代家長容易出錯的教育方面。為了幫助孩子明辨是非,父母堅持“棍棒出孝子”和“以賞代罰”,都會讓孩子走入極端。比如孩子愛撕紙,家長只要制止就可以了,如果說“只要你不撕紙,就帶你去吃肯德基”,這樣的方式無疑會讓孩子為了達到目的而故意搗蛋。

母嬰小編溫馨提示:瞭解了上學前教孩子學會的四大規矩,為了培養孩子的交際能力,家長要務必教會自己的寶寶。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