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上學前請培養孩子這些能力,家長必看!

我們都想要孩子成為一個有能力的人, 那麼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就得好好去培養他一些能力, 如果上學前這些能力還沒給孩子培養, 等娃長大就晚了!

綿爸有個女同事, 家中有個今年剛剛讀小學的女兒, 從孩子入學後, 一家人包括孩子自己, 都處於“水深火熱”中, 每日不是在為課業焦慮, 就是為孩子在學校的生活發愁。

相對于幼稚園所有小朋友都團坐一塊, 沒有固定座位的環境, 小學課堂對孩子來說真的剛上小學的孩子來說確實十分陌生, 在學習和社交問題前, 光是適應每天都必須坐在自己固定的桌椅上,

Advertisiment
對一部分孩子來說就十分難熬了。

再到學習問題上, 無論是幼稚園本身開設過一些教學課程, 還是家長曾讓孩子參加過的各種補習班, 孩子更多都是被督促著學習知識, 到了小學, 沒有自主學習習慣的孩子往往很容易被落下, 畢竟老師管著幾十個孩子, 不可能也沒時間一個一個單獨盯著。

而人際關係上就更為複雜, 不同于幼稚園同學之間單純的人際關係, 到了小學, 筒靴之間的發生的摩擦或是矛盾, 都不是輕巧地“找老師”就能隨便解決的, 孩子之間的相處, 結交新的夥伴, 對孩子來說面臨的挑戰也就更多。 一個處理不好, 甚至可能引起孩子對學校的厭煩恐懼情緒。

因此在孩子入學前, 甚至是入園前,

Advertisiment
相對於無休無止的各種特長班培訓班, 一些關係著孩子未來生活學習品質的基礎能力, 才是家長應該優先考慮為孩子培養的!

基礎的語言能力

兒童普遍在1-3歲間開始學習組織語言, 相對於早期只用簡單的單個詞語回應養育者的情況, 這個階段時孩子們會學著如何使用長句子比較完整地表達自己的需求。

而在這個階段, 家長們往往會忽略一個問題, 那就是孩子說話的語音準確度。 因為各種現實的問題, 孩子在入學前, 大部分都會由父母和祖輩共同照顧撫養, 大多祖輩因為生活環境和歷史原因, 日常交流語言中可能各種方言語調較重, 而兒童語言啟蒙的階段, 受到外界的影響很重, 很多孩子在開始學習拼音識字時,

Advertisiment
就會發現有些從小養成的語音習慣已經很難糾正。

例如受某些地區方言發音習慣的影響, 一些青少年甚至成年人在說話甚至閱讀時, 無法正常區分平舌、翹舌, 乃至清濁鼻音, 這樣的問題大部分都是還在牙牙學語的學前時期養成的語言習慣, 不僅會影響未來的學習工作乃至各種人際交往, 還有個可能間接地影響到外語的學習和應用。

基礎的視知覺能力

視知覺能力是指人的大腦將到達眼睛的可見光資訊解釋, 並利用其來計畫或行動的能力。 其中對孩子未來學習生活影響最大的則是其中的空間知覺能力。 以塗鴉繪畫為例, 大部分年齡較小的孩子, 在塗畫時對參照物大小和距離沒有概念,

Advertisiment
所以當你流覽大部分小年齡孩子的畫作時, 都能發現那些畫布上的人、樹、小動物等物體, 都以一種奇怪的比例呈現出, 像是孩子畫小狗, 常常都是一個超大的腦袋配上小小的軀幹, 十分滑稽。

其實這就是因為學齡前兒童因為自身空間知覺能力不足, 在沒有訓練的情況下, 他們對於物體的距離、形狀、大小無法準確感知。 而如果這樣的狀況延續到孩子入學, 則很有可能讓孩子在日常學業中遇上各種各樣的問題:總是把相似的字母或是數位弄混淆, 學習寫字時會把字的偏旁部位寫得特別大等等。

因此在學齡前加強孩子的空間知覺是十分重要的。 家長可以嘗試通過讓孩子多拼搭積木、七巧板等玩具, 來進行訓練,

Advertisiment
也可以讓孩子描摹一些圖案線條來加強對線條空間的感知:我們練習書法的笨辦法中, 臨帖也是最簡單也最有效的方法。

基礎的動作能力

綿媽曾經寫到過關于孩子上幼稚園前, 家長需要教會孩子基本的自理能力, 才能適應完全不同於早期家庭撫育環境的新環境生活(幼稚園)。 在這裡說的基礎動作能力, 實際上算是自理能力的升級, 因為在幼稚園時孩子可能只需要掌握一些最簡單基本的動作:自己穿簡單的衣服、自己上廁所、渴了自己端水杯喝水等等。 然而到了將要入學階段, 對孩子的動作能力要求則越來越高。

入學後孩子可能需要學會自己穿戴設計更複雜的衣物、自己系鞋帶、整理課桌或是收拾抽屜、幫助打掃衛生等等;孩子對這些動作能力的學習和適應乃至升級, 都與學校生活的適應息息相關,也決定了孩子是否能獨自愉快地在學校班級中生活。

基礎的數學能力

培養孩子的基礎數學能力,並不是單純為了孩子數學成績的考量。基礎數學能力在某種程度上會對孩子學習的所有學科,甚至是日常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

幾乎所有的學科,都會對基礎數學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打好數學基礎,不僅會讓孩子學習其他課程時事半功倍,更能極大程度地活躍孩子的思維方式及邏輯能力。

從小培養孩子的基礎數學能力,家長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入手,多讓孩子接觸數位或數位相關的事物,多把學習數學融入日常生活細節中,提高孩子的積極性。

基礎的規則感知與自我控制能力

很多家長覺得,我家孩子還小,小孩子只要做自己喜歡的事就好,並不需要用規則來限制孩子的自由。然而在綿媽看來,無論是牙牙學語的孩子還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人生存在事件都是逃避不了一定的規則的。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家長不斷地用“規則”來規範他們的行為,只有讓孩子擁有了基礎的規則感知能力,他們才能正常地融入社會的大節拍中。規則感能讓孩子在社會交往中學會如何不冒犯他人的同時,也不被人所冒犯。

而有了規則感,孩子還需要有自我控制的能力,是讓孩子能自行地遠離或是控制自己不去碰觸規則底線,很多時候我們在討論的熊孩子那些令人厭煩的行為,都是源于這些孩子既沒有規則感,也缺少自我控制的能力。而長此以往,這些孩子最終會去觸碰更嚴苛更危險的規則底線,乃至釀成大禍。

家長可以從最簡單的規則灌輸,到培養孩子自行學習各種規則,這個過程中小到基本的公共道德教育,到家庭的生活細則,都是很好的實踐對象。

除此之外,以下這些能力也對孩子的成長乃至未來進入社會的工作生活至關重要:

自我認知的能力

自我認知是對自己的洞察與正確理解,我們批評一個人自傲或是自卑,很大程度上來源於這個人對自己的認知上出現偏差。而找准自己的定位,對人的生活工作學習,都是極其重要的。從選擇愛好特長,再到學習方法,乃至未來的生活方式和職業選擇,都需要本人對自己有個清晰明確的認知。

自我認知的開端從認知世界開始,從小鼓勵孩子閱讀和觀察,擴展孩子的視野,都是對孩子自我認知的一種培養;而家長也應該順應孩子的天賦或是愛好,不要人為地按照自己的認知左右孩子的選擇。

共情的能力

一個人能夠站在他人的立場或角度去思考問題,能理解他人基本的喜怒哀樂,當對方遭遇了痛苦,能感知並給予同情鬱幫助,這就是共情的能力。共情是一個人處於集體社會中必備的能力之一,一個缺少共情能力的人,無論在怎樣的社會環境中都很難良好地生活下去。共情能力良好的孩子更容易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自己本身也更容易獲得足夠的幸福感。

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需要家長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個好榜樣,在孩子出現情緒問題時,主動與孩子共情,接納孩子的情緒。

承擔責任的能力

能否坦然地承擔自己的責任,關係到一個人的誠信問題,當你遇到任何問題時,第一件想到的就是逃避,那麼事實上你將不會得到任何人的信任。

要培養孩子承擔責任的能力,家長要從卸下自身越位的“責任擔子”做起,只有家長不再事事為孩子擔當,孩子才能真正看到自己肩上的責任:孩子磨蹭耽誤了去公園遊玩的時間,家長只會催催催,推著孩子向前,急匆匆帶著孩子趕時間;孩子作業不認真做,家長先焦慮一把,幫檢查幫修改,孩子第二天去學校不會被批評自然也不知道做好作業是自己的責任,於是陷入無限迴圈。只有家長先放下自己身上的“重擔”,讓孩子親身體會不負責任的後果,才能有改變的可能。

獨立思考的能力

獨立思考的能力對孩子人生的影響,就如同基礎數學能力對孩子學習的影響,不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孩子永遠都如同他人的牽線木偶,提拉一下,才會動一下。

家長應該給予孩子充分的自主思考的機會和時間,不懼于孩子在自我思考的過程中犯錯誤,因為通過獨立思考犯的錯誤(家長把握好底線),能讓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並且不斷地進步,不人云亦云,才能有掌握自己命運的可能。

都與學校生活的適應息息相關,也決定了孩子是否能獨自愉快地在學校班級中生活。

基礎的數學能力

培養孩子的基礎數學能力,並不是單純為了孩子數學成績的考量。基礎數學能力在某種程度上會對孩子學習的所有學科,甚至是日常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

幾乎所有的學科,都會對基礎數學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打好數學基礎,不僅會讓孩子學習其他課程時事半功倍,更能極大程度地活躍孩子的思維方式及邏輯能力。

從小培養孩子的基礎數學能力,家長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入手,多讓孩子接觸數位或數位相關的事物,多把學習數學融入日常生活細節中,提高孩子的積極性。

基礎的規則感知與自我控制能力

很多家長覺得,我家孩子還小,小孩子只要做自己喜歡的事就好,並不需要用規則來限制孩子的自由。然而在綿媽看來,無論是牙牙學語的孩子還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人生存在事件都是逃避不了一定的規則的。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家長不斷地用“規則”來規範他們的行為,只有讓孩子擁有了基礎的規則感知能力,他們才能正常地融入社會的大節拍中。規則感能讓孩子在社會交往中學會如何不冒犯他人的同時,也不被人所冒犯。

而有了規則感,孩子還需要有自我控制的能力,是讓孩子能自行地遠離或是控制自己不去碰觸規則底線,很多時候我們在討論的熊孩子那些令人厭煩的行為,都是源于這些孩子既沒有規則感,也缺少自我控制的能力。而長此以往,這些孩子最終會去觸碰更嚴苛更危險的規則底線,乃至釀成大禍。

家長可以從最簡單的規則灌輸,到培養孩子自行學習各種規則,這個過程中小到基本的公共道德教育,到家庭的生活細則,都是很好的實踐對象。

除此之外,以下這些能力也對孩子的成長乃至未來進入社會的工作生活至關重要:

自我認知的能力

自我認知是對自己的洞察與正確理解,我們批評一個人自傲或是自卑,很大程度上來源於這個人對自己的認知上出現偏差。而找准自己的定位,對人的生活工作學習,都是極其重要的。從選擇愛好特長,再到學習方法,乃至未來的生活方式和職業選擇,都需要本人對自己有個清晰明確的認知。

自我認知的開端從認知世界開始,從小鼓勵孩子閱讀和觀察,擴展孩子的視野,都是對孩子自我認知的一種培養;而家長也應該順應孩子的天賦或是愛好,不要人為地按照自己的認知左右孩子的選擇。

共情的能力

一個人能夠站在他人的立場或角度去思考問題,能理解他人基本的喜怒哀樂,當對方遭遇了痛苦,能感知並給予同情鬱幫助,這就是共情的能力。共情是一個人處於集體社會中必備的能力之一,一個缺少共情能力的人,無論在怎樣的社會環境中都很難良好地生活下去。共情能力良好的孩子更容易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自己本身也更容易獲得足夠的幸福感。

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需要家長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個好榜樣,在孩子出現情緒問題時,主動與孩子共情,接納孩子的情緒。

承擔責任的能力

能否坦然地承擔自己的責任,關係到一個人的誠信問題,當你遇到任何問題時,第一件想到的就是逃避,那麼事實上你將不會得到任何人的信任。

要培養孩子承擔責任的能力,家長要從卸下自身越位的“責任擔子”做起,只有家長不再事事為孩子擔當,孩子才能真正看到自己肩上的責任:孩子磨蹭耽誤了去公園遊玩的時間,家長只會催催催,推著孩子向前,急匆匆帶著孩子趕時間;孩子作業不認真做,家長先焦慮一把,幫檢查幫修改,孩子第二天去學校不會被批評自然也不知道做好作業是自己的責任,於是陷入無限迴圈。只有家長先放下自己身上的“重擔”,讓孩子親身體會不負責任的後果,才能有改變的可能。

獨立思考的能力

獨立思考的能力對孩子人生的影響,就如同基礎數學能力對孩子學習的影響,不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孩子永遠都如同他人的牽線木偶,提拉一下,才會動一下。

家長應該給予孩子充分的自主思考的機會和時間,不懼于孩子在自我思考的過程中犯錯誤,因為通過獨立思考犯的錯誤(家長把握好底線),能讓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並且不斷地進步,不人云亦云,才能有掌握自己命運的可能。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