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上幼稚園遲到,園長竟然說沒關係,比這更重要的是...

小D現在是坐校車去幼稚園的, 校車因為路線的改變, 接她的時間從原來的8點15分變成了7點50分。 幾周前, 因為天氣轉涼, 太陽出來的晚, 等到小D醒了開始叫我起床時, 我一看時間都常常已經7點半了。

我從小是所謂的“乖學生”, 根深蒂固地覺得不能遲到, 於是你們可想而知, 我們早上會有多匆忙。 一匆忙後, 很多事情都不得不“打折扣”了。

以前小D是自己吃早飯的, 但會比較慢, 通常要花半小時, 現在就改成了我喂她, 她只要張嘴我往裡面塞就好了;

以前出門時小D會自己學著穿上外套, 嘗試把襪子、鞋子穿上, 還要背上自己的小書包。

Advertisiment
因為技術不熟練, 我有時還會手把手反復帶著她練習多次, 現在全部都是我幫她穿了;

以前我會讓她自己走下樓, 我和她手把手一路唱“上學歌”一路和鄰居道別, 有時還會停下來, 小D語法混亂地和鄰居說, “I want to school. Going to shoolbus. Dorothy happy.”, 現在我不得不抱著她百米衝刺下樓, 總是掐著點最後一秒送上了校車。

這是九月初開學的第一天, 小D在等校車

有一天早上, 儘管各種努力, 我們還是錯過了校車, 不得不打車送小D去學校。 送完小D後, 在樓下遇到了幼稚園的園長, 她看了我後微笑地邀請我去她辦公室喝杯咖啡。 這時, 我才意識到自己一身家居服, 架著一副黑框眼鏡(隱形眼鏡來不及戴), 其實臉都沒洗(當時想著送完小D我趕緊上樓梳妝打扮),

Advertisiment
竟然有一些局促。 猶豫了幾秒, 我還是答應了。

到了辦公室, 園長遞上咖啡說, “很慌亂的工作日早上啊, 不是嗎?”我有點不好意思地接過了話茬, 說, “是啊, 女兒現在每天起的晚, 我們經常來不及趕上校車。 ”

“那你肯定感覺每天早上壓力很大吧。 ”

“是的呢, 不僅壓力大, 我還妥協了很多了, 她現在早飯要我喂了, 不再自己穿鞋子穿衣服了。 ”

“那Dorothy一定很開心吧, 自己終於有機會休息一下。 ”

“哪有, 我越著急她動作越慢, 也不知道怎麼搞的。 ”

“以前有這樣嗎?”

“以前她自己做這些事, 反而配合度很高呢。 ”

“是嗎?為什麼會這樣呢?孩子還是同一個孩子啊, 哪裡有了變化?”

園長的這些提問讓我產生了深思, 是啊, 小D還是那個小D, 難道只是因為晚起了就一切都變了嗎?園長和我分享了一個觀點,

Advertisiment
也是她多年教育生涯中一直發現, 很多家長都會打著為了孩子的好的名義(比如我為了小D不遲到), 卻不經意間犯了很多錯誤, 而且關鍵孩子還不領情。

錯誤一:代勞

園長說, 常常會有家長抱怨, 孩子上了小學後總是磨蹭拖拉, 起床慢、寫作業慢、有時連吃飯也是嘴裡含著就是不動。 其實根本不是孩子上了小學後變磨蹭了, 而是上了小學後很多家長才意識到了“標準”, 原來這些事都是需要孩子自己去做的。 但小學前, 很有可能都是父母代勞的。

孩子沒有經歷過練習的階段, 沒有意識到這些是他們自己要做的事。 能力和意識上都沒有做好準備, 卻一下子有了很高的要求, 人的本性就是,

Advertisiment
當自己做不到時, 就會本能地逃避, 這也就變成了我們成人眼裡的“磨蹭”。 而我因為希望小D上幼稚園不遲到, 也在不斷地去剝奪這些本該她自己做的事, 這個趨勢很危險, 慢慢地, 孩子就會“退化”。

錯誤二:催促

我們眼裡的孩子動作慢, 其實是相對的, 相對於我們自己的標準。 殊不知, 這也許本身就是孩子該有的節奏。 他們需要花時間去體驗一切我們都習以為常的活動, 我們覺得只是吃飯, 對孩子來說, 這是他們在體會食物的顏色、質地、味覺、這是他們在協調大腦、手臂和嘴巴、這是他們在練習使用語言來表達食物的美味。 這些對於小小的他們來說, 都是需要花時間的。

當我們不斷地在催促時, 我們打破了他們自有的節奏,

Advertisiment
干擾了他們正在進行的一系列活動。 而更關鍵的是, 當我們在催促時, 其實是我們自己對自己節奏失控的焦慮, 而如果長期以往, 我們的這些焦慮就會轉嫁給孩子。 這就容易出現兩種極端, 孩子要麼也同樣變成了容易焦慮的人;要麼就會更加拖拉來反抗父母的這種催促。

那難道小D上幼稚園遲到我就不該管了嗎?當然不是的, 但所有的管的起點應該是改變我們父母自己開始, 而不是一味地催促代勞甚至責怪孩子。

提前計畫

成年人一定比孩子更有時間觀念的(這也是為什麼我會著急), 但這個時間觀念應該體現在我們自己的提前計畫。 這裡計畫有兩方面。 首先, 我們自己先提前安排好自己的事, 像之前的早上, 我都是又要忙自己又要顧小D,一旦時間來不及了,我就會兩頭顧不上,還會出現自己情緒失控。現在我會提前起床,先把自己收拾妥當,再把小D幼稚園要吃的零食盒和水杯準備好。

其次,如果我們認識到讓孩子“慢慢來”的重要性,那我們就該提前預留出這些時間給孩子,這就意味著也許我們需要早點叫醒孩子,更意味著晚上要早點入睡。比如小D,我估計了一下,讓她自己慢慢吃飯、自己嘗試穿鞋穿衣服,一路慢慢下樓和鄰居問好,這些讓她舒舒服服慢慢來大概要1個小時左右,那我現在就會定上鬧鐘,每天7點準時叫她起床。

適當讓孩子承擔遲到的結果

這也是園長特別強調的,育兒的一個大忌就是不願意讓孩子自己承擔後果。比如,我寧願每天早晨緊張焦慮,卻從沒想過讓小D體會一下遲到的後果;比如,我們寧願在吃飯時哄騙打罵,卻從沒想過讓孩子體會一下挨餓的後果。

孩子是最活在當下的,他們沒有體會過後果,他們是無法理解為什麼當下父母對我有這個要求。他們體會到的只是當下我們作為父母的緊張、焦慮和情緒失控,這是他們不喜歡的情緒,自然他們會逃避;他們體會到的只是當下我們想要控制他們,這是他們不喜歡的行為,那自然他們就會反抗。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越著急,孩子越磨蹭。

園長問我,想像一下,小D真的遲到了什麼後果呢?其實一次遲到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也許小D自己會發現自己錯過了在操場和夥伴們玩耍的時間,也許你們就可以一起制定一個行動計畫,這一定比你單方面緊張有效果;說不定你還可以引進“時間”的概念,這一切都是多麼有教育意義啊。

這是我最近的一個神奇早晨,和園長的一段談話,影響我的不僅僅是關於小D幼稚園遲到這件事,也讓我對自己的育兒方式有了進一步的反思。

不要把自己的節奏強加于孩子,尊重孩子內在的節奏;

著急焦慮的家長,常常是自己對自己的節奏失控了;

讓孩子可以從容地按照自己的節奏,去探索、去體驗、也包括去承擔後果;

這才是真正陪伴的意義吧。

我都是又要忙自己又要顧小D,一旦時間來不及了,我就會兩頭顧不上,還會出現自己情緒失控。現在我會提前起床,先把自己收拾妥當,再把小D幼稚園要吃的零食盒和水杯準備好。

其次,如果我們認識到讓孩子“慢慢來”的重要性,那我們就該提前預留出這些時間給孩子,這就意味著也許我們需要早點叫醒孩子,更意味著晚上要早點入睡。比如小D,我估計了一下,讓她自己慢慢吃飯、自己嘗試穿鞋穿衣服,一路慢慢下樓和鄰居問好,這些讓她舒舒服服慢慢來大概要1個小時左右,那我現在就會定上鬧鐘,每天7點準時叫她起床。

適當讓孩子承擔遲到的結果

這也是園長特別強調的,育兒的一個大忌就是不願意讓孩子自己承擔後果。比如,我寧願每天早晨緊張焦慮,卻從沒想過讓小D體會一下遲到的後果;比如,我們寧願在吃飯時哄騙打罵,卻從沒想過讓孩子體會一下挨餓的後果。

孩子是最活在當下的,他們沒有體會過後果,他們是無法理解為什麼當下父母對我有這個要求。他們體會到的只是當下我們作為父母的緊張、焦慮和情緒失控,這是他們不喜歡的情緒,自然他們會逃避;他們體會到的只是當下我們想要控制他們,這是他們不喜歡的行為,那自然他們就會反抗。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越著急,孩子越磨蹭。

園長問我,想像一下,小D真的遲到了什麼後果呢?其實一次遲到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也許小D自己會發現自己錯過了在操場和夥伴們玩耍的時間,也許你們就可以一起制定一個行動計畫,這一定比你單方面緊張有效果;說不定你還可以引進“時間”的概念,這一切都是多麼有教育意義啊。

這是我最近的一個神奇早晨,和園長的一段談話,影響我的不僅僅是關於小D幼稚園遲到這件事,也讓我對自己的育兒方式有了進一步的反思。

不要把自己的節奏強加于孩子,尊重孩子內在的節奏;

著急焦慮的家長,常常是自己對自己的節奏失控了;

讓孩子可以從容地按照自己的節奏,去探索、去體驗、也包括去承擔後果;

這才是真正陪伴的意義吧。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