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上火下寒的症狀

1 上火下寒的症狀—上焦濕熱

上焦主要是指人體的心、肺和頭部, 濕熱主要是指痰濕肺熱, 引起上體燥熱, 陰陽不調。

主要症狀:頭部發熱, 咳嗽、逆喘, 痰多, 舌苔白膩, 入睡困難煩熱盜汗, 小便短赤, 口幹口苦等。

2 上火下寒的症狀—中焦濕熱

中焦在中醫上代指脾胃, 中焦濕熱指的是脾胃的運化功能欠佳, 熱氣濕氣運化受阻, 導致濕熱鬱結在脾胃, 可引起全身性的病理變化。

主要症狀:脘灼熱疼痛, 嘈雜泛酸。 口幹口苦, 渴不欲飲, 或口甜黏濁, 食甜食則冒酸水, 納呆噁心, 身重肢倦。 .小便色黃, 大便不暢, 舌質紅, 舌苔黃膩,

Advertisiment
脈象滑數等。

3 上火下寒的症狀—下焦虛寒

下焦指的是人體的臍部至足部的整個下部。 下焦功能區主要在小腸, 大腸, 腎臟, 膀胱, 下焦虛寒指的就是這些器官的功能不全, 導致虛寒之氣排出受阻, 積累在下焦位置。

主要症狀:津液不固, 大小便利不止, 少腹痛, 不欲聞人語。

4 上火下寒的兩種情況

上熱下寒有兩種情況, 其調理方法迥異, 方法不同, 結果自然不同。 上熱, 都表現為上焦心肺有火, 頭面起疙瘩、口舌生瘡, 咽乾咽癢等。 下寒腰腹喜暖怕涼。 上熱表現相似, 而下寒則原因不一。

1、第一種情況是真的下寒。 下寒也即中焦一下有實寒, 好比嚴寒冬季, 冰凍三尺, 非一日之寒。 這種情況, 即使陽光照臨, 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將寒冰化為暖流,

Advertisiment
甚至於陽光之暖照臨冰面, 其熱量不能被吸收下傳, 反而逆沖而上, 積累於地面之上, 雖然地面上暖積為熱, 表現為上火症狀, 而地面之下依舊冰凍三尺。 這種情況之調理就要破冰回陽, 調以理中四逆輩, 以薑附之熱化沉積之寒, 火起冰銷, 暖流四溢, 下寒得以破除, 則久凍之地面得以疏通, 地面之上熱得以下傳, 貯存于水中。 如此則上不積熱, 下無寒流, 上下一如, 溫暖如春。 如辯證失誤, 本當溫陽除寒, 卻調以助陰之品, 好比冰凍之地再遇冷水, 則冰結愈厚, 寒氣更盛, 上熱更難下傳, 則下更寒, 上更熱, 當冰層完全覆蓋, 上焦之陽氣不能絲毫下傳之際, 陰陽離決, 生機瓦解, 生命終止, 豈不惜哉?

2、第二種情況是假的下寒, 準確來講應該叫上熱下虛。

Advertisiment
這個寒不是實寒, 是虛寒。 虛是陰虛, 陰虛不能含陽, 好比電池貯備能力不足而無法貯存充足的電量。 如此則表現為下焦陽氣不足, 同樣有下焦腰腹無力怕涼喜暖。 上焦之熱在下傳的過程, 也就是能量輸送過程中堵塞淤積, 原因是倉庫容量嚴重不足, 不能容納更多的陽氣。 如此則上焦之熱下傳受阻, 則鬱積於上表現為上焦熱盛。 下焦陽氣相對不足表現為寒。 這種情況根源是陰虛, 則當以熟地山萸肉之類填實倉庫, 也就是將倉庫擴容, 擴容後上熱得以貯存, 則上焦不熱, 下焦不寒, 同體一如。

5 上火下寒的調理方法

1、中草藥調理

驅寒氣, 疏肝解鬱排三濁, 健脾補腎培補氣血, 然後引氣血下行, 並配合十指梳頭法和熱水泡腳,

Advertisiment
讓氣血形成大循環。 臨床上對這種體質的患者應根據病情的具體情況, 調病的同時會兼顧把體質也調過來, 先把虛火引到下焦以斂上越的陽氣, 也就是通常的上焦虛火。 而不能用單純的寒冷藥物瀉火, 否則會傷害身體的元陽。

2、飲食調理

要以平性食品為主, 如麵食類:大米飯、饅頭;大米粥、南瓜粥、銀耳粥、八寶粥。 蔬菜類:白菜、茄子、豆角、番茄等, 少吃羊肉、辣椒、韭菜, 以免上火。 保證一日三餐吃熱、吃飽、吃好, 勿過飽而傷害脾胃之氣。 少食煎炸、燒烤食物, 可改為水煮、清蒸等烹調方式。 無論冬夏都應少食啤酒冷飲、生冷硬食物。

3、起居調理

要注意少熬夜, 堅持每晚11點進入熟睡狀態, 此時的十二經絡與十二時辰、十二生肖分別相對應的是膽經、子時、鼠。

Advertisiment
肝膽負責機體的代謝解毒功能, 此時人體進入熟睡狀態, 有利於肝膽經氣暢行。 子時一陽初生, 不進入熟睡狀態的話, 人體的陽氣不能正常的生髮、涵藏, 日久則陽氣暗耗, 下焦更寒冷。 每晚堅持用熱水泡腳半小時, 可以溫養五臟六腑, 有助於陽氣的生髮。 慎吃西藥、打點滴、喝飲料, 以免加重肝腎的代謝負擔、造成毒素累積。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