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亂發脾氣 做耐心媽媽

美國有個醫藥發明家, 在回憶自己成長經歷的時候, 對自己的媽媽充滿感激之情。 他說:“我小時候很喜歡喝牛奶。 有一次我打開冰箱, 右手去拿大罐牛奶, 結果沒拿穩, 手一松, 就把整罐牛奶打翻了。 當時, 我嚇呆了, 縮在牆角, 因為牛奶灑滿廚房的地上, 媽媽可能會罵我。 可是, 當媽媽走過來看到時, 卻說:‘哇!我從來沒有看過如此壯觀的牛奶海洋, 好漂亮哦!’我聽媽媽這麼一講, 突然就不害怕了。 這時媽媽又對我:‘你好厲害哦, 媽咪長這麼大, 都沒有看過這麼漂亮的海洋耶, 你願意不願意幫媽媽一起把牛奶打掃乾淨?’後來媽媽就拿著抹布、水桶等用具,

Advertisiment
帶著我一起把廚房打掃一遍, 廚房很快變得乾淨無比。 這時, 媽媽又把我先前打翻的塑膠牛奶罐裝滿水, 放進冰箱, 然後再教我, 怎麼拿才不會打翻。 就是必須用雙手一起拿, 這樣牛奶才不會松掉, 才不會打翻在地上。 ”

這位媽媽的克己功夫, 令人佩服。 其實當一個錯誤已經發生, 覆水難收時, 你發再大的脾氣, 也於事無補, 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避免同樣的事情再次發生。 相反大聲責駡孩子, 還會產生新的問題:使孩子更害怕、更恐懼, 形成孩子懦弱膽小的失敗型個性。 還有一點不容忽視:經常在孩子身上亂發脾氣, 將為孩子做出不良的示範。 家長都希望孩子將來能有所作為, 就應該磨練孩子的自製力。

Advertisiment
而要做到這一點, 家長要從自身做起, 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孩子:脾氣是可以控制的!

檢查自己

媽媽應該時時仔細檢查自己, 什麼時間, 什麼地點, 什麼情況下, 自己的心態會出現比較大的波動, 會容易在孩子的身上發脾氣, 然後媽媽要提前進行克制與預防。 我曾經這樣檢查自己, 發現身體疲倦時, 講課不順利時, 就特別容易在孩子的身上發脾氣!以後每當自己感到疲倦, 或講課不順利, 我就儘量避免與孩子接觸。

提前彩排

事前設想, 在什麼情況下, 自己應當作出什麼樣的積極反應, 然後在腦海中模擬這種反應。 你還可以演家庭小品。 孩子或其他家長扮演“孩子”, 你扮演“成功家長”。 模擬生活中的各種場景,

Advertisiment
表演“成功家長”的各種表現, 自然你的脾氣就會變好。

獎罰自我

每發一次脾氣, 就給你自己一個小小的懲罰。 每克制一次脾氣, 就給你自己一個小獎勵。 並讓孩子對你監督, 這樣會促使你更加克制自己的脾氣。

改變一下環境

我有過這樣的體會:當我心煩意亂的時候, 我就放下手裡的工作, 整理書櫃, 整理寫字臺, 換一換牆上的成功標語……不一會, 我的心情就會好很多。 媽媽如果遇到心情不好或要發脾氣, 不妨也暫時離開房間, 到外面去走走或購物, 等心情舒暢了, 再回來。

小步前進, 要求合理

媽媽不要對孩子與自己提過高的要求。 不要試圖一下子就提高孩子的成績或改掉自己的壞脾氣, 否則一旦沒有達到目標, 就可能對自己失去信心。

Advertisiment
每天給孩子制定一步他們能實現的目標。 比如吃飯不好好吃, 那麼第一步就要求他一到吃飯時間, 就準時坐到飯桌前。 當孩子達到這一步時, 就進行讚揚和鼓勵, 然後再進行第二步。 我想不久孩子不好好吃飯的壞習慣就會改掉的, 而媽媽的脾氣也會變好。

製造提示物

林則徐常把一塊寫著“制怒”的木牌放在案上, 時刻提醒自己要保持冷靜。 媽媽也不妨仿效林則徐的這種做法, 製造不生氣的提示物, 一看到它, 就可以提醒自己:不要在孩子身上亂發脾氣。

這六種方法有助你對發脾氣的克制。 堅持下去, 你就會成為一位耐心的孩子熱愛的好媽媽。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