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但“慈”還要“教”

盼子成龍、望女成鳳, 是家長的普遍心態。 作為老師我很理解, 但這決不可能一蹴而就, 否則就會引起負面的效應。  

當一個人來到世界上, 從無知到有知。 從對各種事物的陌生到熟悉, 都離不開家庭教育, 對幼兒而言, 父母是他們生活環境的全部。 因此, 父母在孩子生命的最初階段, 給予幼兒的愛及行為上的示範和指導, 對幼兒身心發展影響之大, 實在難以想像。 古人主張既要慈愛, 也要教育, “只慈不教”就會導致“慈母敗子”。 因此, 我們強調用理智的愛去愛孩子, 不要偏激。 幼兒好比一株株小樹苗, 老師、家長是園丁,

Advertisiment
學校就像個大花園。 在這個花園裡, 我們應該讓小樹苗自然成長。 老師、家長只要從旁協助, 有如園丁澆花鋤草。 但現在有些家長, 卻動輒只“慈”不“教”。  

宇航只有8歲, 聰明伶俐, 原本是一個天真爛漫的孩子, 但是現在被他的媽媽弄得疲憊不堪, 每天的作息時間都被安排得滿滿的, 尤其是週六、日。 如早晨8:00去游泳, 11:00上家教英語, 下午2:00參加奧校學習, 5:00去圍棋班, 幾乎占去他整天的時間。 有一天, 我問他:“你累不累?”他點點頭說:“我不想學, 可媽媽非讓我去。 ”宇航的學習成績有了提高, 但卻拿東西不放回原處, 亂扔;做事無秩序;做任何事都讓父母代想, 代做。 現在宇航自認為比別人技高一籌, 什麼都會, 還養了成了不謙虛、自滿的習慣。 這些不良後果,

Advertisiment
給他的身心帶來極壞的影響。 我多次和他媽媽交談, 可她卻固執已見, 認為這是對孩子的愛。  

現在的家庭, 忽視孩子的天性, 把孩子當作“小大人”, 往往很少考慮怎樣適合孩子的問題, 也很少有人問問孩子的意見。 孩子只好處處依賴于成人, 既不方便, 又不利於培養其獨立性和自我服務的能力。 再如, 孩子的衣著, 也是成人根據自己的審美觀點添置的, 根本不考慮孩子穿上後是否方便, 是否喜歡, 是否影響他們的活動。  

列寧說過:“能力就像肌肉一樣, 不運動永遠得不到發展。 ”我們應不斷地挖掘幼兒這種潛能。 這種潛能是可以源源不斷地開發出來的。 因此, 敬愛的家長, 對你的小寶寶, 除了“慈”, 可一定還要“教”啊!如果你的肌肉經常不運動,

Advertisiment
就會萎縮, 最後就會永遠站不起來。 孩子也只有在“運動”中才能發展。  

採編自《啟蒙》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