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分性別教育孩子

為寶寶劃分男女性別的教育手法, 將使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減少很多自由選擇的機會。 若用“不分性別教育”的方法教育孩子, 不但可讓寶寶成為完善、健康的人, 而且在情感的表達上也較為明朗。
自從懷孕得知胎兒性別的那一刻起, 媽媽們便對胎兒進行性別定位。 如果是女兒就希望她是“體貼可愛”, 是兒子就希望他“聰明勇敢”。 甚至在準備新生兒用品時, 也會在顏色的挑選上陷入性別困惑。
然而這一切只是家長傳統思想的期望要求, 並不代表孩子與生俱來的氣質特徵。
要讓孩子真正發揮才能與資質,

Advertisiment
為人父母得從最簡單也最容易被視為理所當然的錯誤觀念——“性別意識”中抽離, 才能幫助孩子找到真正的自己。
用“不分性別”手法教育孩子
區分男女性別的教育手法, 將使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 減少很多自由選擇的機會。 相對地, 用“不分性別”方式來教育孩子不但可讓子女成為具備多種性向的人物, 在情感的表達上也不會躊躇不決, 且自我滿意度較高、也較為自信、社會適應能力也比較強。 即使遇到問題, 在處理的態度和手法上也較圓融周詳。
女兒喜歡耍刀玩劍、兒子喜歡玩洋娃娃, 性向上會否有問題?家長們可能太多慮了, 並非讓男孩子學插花, 他就會變得有同性戀傾向。 一般只是因為父母給孩子的遊戲種類,
Advertisiment
不但少且刻板等諸如此類。
美國有項研究顯示, 女孩因性格喜好趨向去參加足球隊或學跆拳、柔道等, 在社會適應能力上也比較優秀。 倘若只為了社會的既定認知而限制了孩子原有興趣, 這也就限制了孩子未來發展的多樣性。 這種觀念上的偏執不得不去認清。
爸爸應常和孩子玩耍
爸爸常常陪孩子玩耍, 能避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受到刻板性別定位的影響。 然而爸爸一般都忙於工作, 面對孩子常常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在此情況下, 父母親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性向教育?
專家指出, 只要一有機會接觸孩子, 爸爸就必須用心去感受, 與孩子進行交流。 如果孩子從外面哭著回來時, 要對孩子的情緒作瞭解, 先去感同身受,
Advertisiment
讓孩子知道爸爸也能體會他的悲傷。 並告訴孩子, 人會悲傷是正常的, 無須忍耐, 進而再告訴他處理情緒的方法, 或者告訴孩子爸爸小時候也曾有過類似的經歷。 通常孩子都會聽, 而且可促進父子關係。
爸爸通常比較喜歡用“活動身體”的方式也孩子互動。 再忙也要抽時間陪陪孩子, 和孩子共同完成某一件事, 找出父子相處時的樂趣。 不論一起去公園或看棒球賽, 甚至只是去散散步、騎單車等, 只要能陪孩子一段時間, 就能影響他(她)的一生。
找出孩子的氣質
專家分析, 基本上男女因生理而在性向上有所不同, 在瞭解男孩和女孩的特徵之後, 以“不分性別”來教育孩子, 會讓孩子的未來更豐富多彩。
(一)男性特徵對事物集中力強、擅長積極性競爭
1、情感表現的不同:男性表現事實的性向較強,
Advertisiment
當然也有悲傷的情感, 但不像女性那樣顯著地表現出來。 相反, 悲傷和痛苦的情緒, 會以生氣的方式來表現。
2、單一事項的集中能力:男孩子可以對單項玩具, 如積木、汽車集中精神地玩。 一般來說, 男孩子是屬於為了忘記內心的混亂狀態, 而專心以身體上的激烈活動來轉移。
3、自尊心與好奇心強:男孩喜歡表現出自己所處的狀況, 自尊心較強, 好勝心也強, 所以很重視事情的結果。
(二)女性特徵:感情豐富、具辦調性

1、感情很豐富:女孩只要覺得悲傷就會哭, 比男孩子感情豐富, 容易把自己的情緒反映在表情上。
2、常用隱喻方式來表現:女性在悲傷、害怕、羞恥與罪惡感等全用否定的想法以言語來表現。

Advertisiment
相對於男性, 在行動的表現上較少。 而感情在行動的表現上, 男性是以直線的攻擊方式, 相反, 女性是以回避、言和或自責等方式來表現。
3、語言發達能力較早:大家都知道女孩在語言表達上比男孩來得早, 社會性的官能認知也領受較早。 女孩子對於周圍的人和事都比較重視, 尤其重視家庭關係的聯繫。
培養具攻擊性的女孩&感情豐富的男孩
若以“男孩是攻擊性、女孩是情感豐富”兩分法來解讀孩子的行為, 會有失准的時候。 這是因為除了性別特徵, 孩子也會根據其內在感覺和行動狀況, 而有不同的反應表現, 往往因為被刻板的性別表現要求, 而沒有表現出來, 實際上男孩、女孩都有基本人性。
1、女孩也會動怒:這裡指的動怒,是指對周圍事物有積極反應的情緒。由於女孩子被要求要“含蓄”,因此很多情感表現方式都有限制。雖說男孩比較容易動怒,但實際上只要拋開女孩的束縛,女孩子對自身的事物也會以積極的情緒來反映。
2、男孩也有情感表現:其實男孩也有自己感受到的感覺,會清楚表現在臉上或用語言來表達。只是和女孩比起來,會讓人覺得喜怒不形於色。
3、女孩也具攻擊性:一般來說,男孩在性向上比女孩子更常用身體行動來做出擊反應,然而女孩偶爾也有激烈的行為出現。
偶爾角色交換會比較好
孩子身上其實同時具有“男孩特質與女孩特質”的不分性別氣質,只是父母在無意識下,要孩子“像個男孩”或“像個女孩”的要求下,使男孩和女孩的性別不知不覺定位化。若要採取“不分性別”教育態度,父母所扮演的角色是很重要的。
根據性別在情感表現上的差異很小就開始,這除了是因為生理上的不同,還有社會認知與父母無意識的觀念灌輸等多種原因的使然。
所謂“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模式,其理由是根據兩性的情感表達特質自然衍生而成。男性在傳統上要承擔撫養子女的責任,而女性在傳統上也要負責照顧家人和教育子女的工作。
當女性在照顧孩子時,可從孩子臉上的表情,就能瞭解他心中的想法、有怒氣時也能儘量克制,這些女性特質對人的敏感度及溫暖度的社會性表現,似乎比較適合扮演照顧家人的角色。而男性能將怒氣做最大化表現成為爆發力,又將負面情緒的恐懼、悲傷、痛苦等,做最小化表現的這種特質,剛好適合在社會上競爭。
另一方面,母親對於女兒比兒子在情感的表達上更為豐富,例如在念“看圖說話”時,為了配合圖畫中的情景敘述語句時,替女兒念的話,會大量使用快樂、悲傷、恐懼等感情用語,卻減少攻擊性的行動力敘述。然而替兒子念的話,情況就相反,會增加行動敘述而減少情感描述。像講故事時,會為女兒強調“漂亮的公主”,對於男孩則強調“勇敢的男孩”。
這也就是父母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希望女兒減少攻擊式的躍進反應,也不希望看到兒子有悲傷怯弱的表現。父母偏執觀念將無法培育出回歸人性化的不分性別的孩子。
讓孩子自由表達情感
1、從母親開始拋棄既有觀念
孩子最初接觸的人通常是母親,所以性別意識的觀念啟蒙也是來自于母親。一般來說,母親會覺得女兒和自己比較親,不僅是性別特質相似、行動上也更親密,還有自己想表達的情感,通常女兒也比兒子更能理解。但不能因此而“放棄”讓兒子學習在情感上的表達方式的機會,母親本身不應設限孩子性別,才能給予最適當的教育。
2、不去強調刻板的角色扮演
“你是女孩所以要文靜”、“你是男孩所以要勇敢”,在要求孩子時不要加注“性別”的說法,孩子要文靜還是勇敢,只是對身為一個人在氣質

上的要求,無關乎性別。因此,與其說“你是男孩所以……”或“你是女孩所以……”,還不如強調“我是我”的觀念。
3、製造爸爸與孩子相處的時間
雖然男性對人的情感敏感度較女性低,但他最適合與孩子相處。根據調查顯示,常和爸爸相處的孩子,女兒比其他孩子更具競爭意識或採取主動出擊的表現方式,而情緒上的反應也相對減少。兒子則比其他孩子在情緒的表現上更為豐富,在攻擊性上也會減少。因為爸爸的開放特質能讓孩子自由地表達本能所反映出來的情感。
特別是男孩子需要有情感表達的範本,所以需要與爸爸共處的時間。媽媽對兩性特質較敏感,撫育的孩子比較容易出現“女孩子更女性化”、“男孩子更男性化”的傾向。而爸爸相對不會去強調性別的教育方式的特性。
4、給孩子多樣化的遊戲經驗
因為“覺得”男孩喜歡汽車,女孩喜歡洋娃娃,所以毫不考慮就以此標準購買玩具給孩子是不當的做法。與其以性別來區分玩具或遊戲方式,更應該用性格及本身性向興趣來決定,並增加玩具性質的多元化。
不強調性別,孩子前途更寬闊
人的潛力往往會被局限在預設立場而無法發揮,若能去除心理障礙,其實什麼可能性都會出現。男孩女孩都能“文武雙全”或者“理性與感性兼顧”。
若女兒跑來要求說“我要去踢足球”,你該高興女兒有旺盛的體力和健康的體格,兒子突然說“我想學插花”,那麼更應高興他具有柔軟的心與審美意識。
只要父母本身不設限,那麼你會發現不論是男孩還是女孩,差別都不大,因為他和她一樣都能積極競爭而又情感豐富。


1、女孩也會動怒:這裡指的動怒,是指對周圍事物有積極反應的情緒。由於女孩子被要求要“含蓄”,因此很多情感表現方式都有限制。雖說男孩比較容易動怒,但實際上只要拋開女孩的束縛,女孩子對自身的事物也會以積極的情緒來反映。
2、男孩也有情感表現:其實男孩也有自己感受到的感覺,會清楚表現在臉上或用語言來表達。只是和女孩比起來,會讓人覺得喜怒不形於色。
3、女孩也具攻擊性:一般來說,男孩在性向上比女孩子更常用身體行動來做出擊反應,然而女孩偶爾也有激烈的行為出現。
偶爾角色交換會比較好
孩子身上其實同時具有“男孩特質與女孩特質”的不分性別氣質,只是父母在無意識下,要孩子“像個男孩”或“像個女孩”的要求下,使男孩和女孩的性別不知不覺定位化。若要採取“不分性別”教育態度,父母所扮演的角色是很重要的。
根據性別在情感表現上的差異很小就開始,這除了是因為生理上的不同,還有社會認知與父母無意識的觀念灌輸等多種原因的使然。
所謂“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模式,其理由是根據兩性的情感表達特質自然衍生而成。男性在傳統上要承擔撫養子女的責任,而女性在傳統上也要負責照顧家人和教育子女的工作。
當女性在照顧孩子時,可從孩子臉上的表情,就能瞭解他心中的想法、有怒氣時也能儘量克制,這些女性特質對人的敏感度及溫暖度的社會性表現,似乎比較適合扮演照顧家人的角色。而男性能將怒氣做最大化表現成為爆發力,又將負面情緒的恐懼、悲傷、痛苦等,做最小化表現的這種特質,剛好適合在社會上競爭。
另一方面,母親對於女兒比兒子在情感的表達上更為豐富,例如在念“看圖說話”時,為了配合圖畫中的情景敘述語句時,替女兒念的話,會大量使用快樂、悲傷、恐懼等感情用語,卻減少攻擊性的行動力敘述。然而替兒子念的話,情況就相反,會增加行動敘述而減少情感描述。像講故事時,會為女兒強調“漂亮的公主”,對於男孩則強調“勇敢的男孩”。
這也就是父母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希望女兒減少攻擊式的躍進反應,也不希望看到兒子有悲傷怯弱的表現。父母偏執觀念將無法培育出回歸人性化的不分性別的孩子。
讓孩子自由表達情感
1、從母親開始拋棄既有觀念
孩子最初接觸的人通常是母親,所以性別意識的觀念啟蒙也是來自于母親。一般來說,母親會覺得女兒和自己比較親,不僅是性別特質相似、行動上也更親密,還有自己想表達的情感,通常女兒也比兒子更能理解。但不能因此而“放棄”讓兒子學習在情感上的表達方式的機會,母親本身不應設限孩子性別,才能給予最適當的教育。
2、不去強調刻板的角色扮演
“你是女孩所以要文靜”、“你是男孩所以要勇敢”,在要求孩子時不要加注“性別”的說法,孩子要文靜還是勇敢,只是對身為一個人在氣質

上的要求,無關乎性別。因此,與其說“你是男孩所以……”或“你是女孩所以……”,還不如強調“我是我”的觀念。
3、製造爸爸與孩子相處的時間
雖然男性對人的情感敏感度較女性低,但他最適合與孩子相處。根據調查顯示,常和爸爸相處的孩子,女兒比其他孩子更具競爭意識或採取主動出擊的表現方式,而情緒上的反應也相對減少。兒子則比其他孩子在情緒的表現上更為豐富,在攻擊性上也會減少。因為爸爸的開放特質能讓孩子自由地表達本能所反映出來的情感。
特別是男孩子需要有情感表達的範本,所以需要與爸爸共處的時間。媽媽對兩性特質較敏感,撫育的孩子比較容易出現“女孩子更女性化”、“男孩子更男性化”的傾向。而爸爸相對不會去強調性別的教育方式的特性。
4、給孩子多樣化的遊戲經驗
因為“覺得”男孩喜歡汽車,女孩喜歡洋娃娃,所以毫不考慮就以此標準購買玩具給孩子是不當的做法。與其以性別來區分玩具或遊戲方式,更應該用性格及本身性向興趣來決定,並增加玩具性質的多元化。
不強調性別,孩子前途更寬闊
人的潛力往往會被局限在預設立場而無法發揮,若能去除心理障礙,其實什麼可能性都會出現。男孩女孩都能“文武雙全”或者“理性與感性兼顧”。
若女兒跑來要求說“我要去踢足球”,你該高興女兒有旺盛的體力和健康的體格,兒子突然說“我想學插花”,那麼更應高興他具有柔軟的心與審美意識。
只要父母本身不設限,那麼你會發現不論是男孩還是女孩,差別都不大,因為他和她一樣都能積極競爭而又情感豐富。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