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幼稚園初期, 孩子所處的環境一下子從熟悉到陌生、從個體到群體, 他們的身心未能立刻適應新的要求, 由此會產生矛盾。 主要表現為:
拒絕
不吃, 不喝, 不肯睡覺, 不讓人接近, 不肯輕易挪動自身所處的位置。
過激
大哭大喊, 發出尖銳叫聲, 躺在地上翻滾, 緊摟親人不讓離開, 沖出幼稚園大門, 不進教室。
攻擊打、踢、咬試圖接近他的教師或保育員。
壓抑
摟抱自帶的物品不放, 較多表現為手中緊捏手絹或長毛絨製品, 若取走便大哭, 吮吸手指, 不參加活動, 退縮在後, 眼光始終望窗外。
Advertisiment
以上這些行為是嬰兒心理需要和新的環境要求適應過程中產生的焦慮、恐慌和不安全感。 如若把握不好這些“心理危機”, 會給孩子帶來心理傷害, 並對他的未來發展造成心理隱患。
對嬰兒入幼稚園後最初一個月的表現進行了3次調查分析以後, 我們探索到了一些嬰兒入園之初心理需要和發展的規律:
入園後兩周
嬰兒主要表現拒絕行為和不良情緒的劇烈反應, 強度逐漸由高到低, 直到拒絕行為消失。
入園後20天左右
和親人分別時偶爾哭, 能親近相對熟悉和接觸較頻繁的教師、保育員, 願意聽她們的話, 願意離開位置尋找玩物擺弄(在近距離內), 部分孩子仍會躲避, 拒絕同伴靠近身邊。
入園後第5-6周
孩子願意靠近並玩戶外大型運動器具,
Advertisiment
我們認為
第一階段吃、喝、睡眠、排泄等基本需要的滿足將減輕孩子的焦慮, 這是孩子安全感的基礎和對新環境刺激適應的關鍵。
第二階段孩子既保留了前階段的心理需要, 又產生了新的焦慮或期待。
第三階段不同嬰兒的個體需要出現了明顯的差異, 情緒化現象減少, 這是心理壓力消失的良好狀態。 孩子開始與新環境同化, 實現了個體發展的質的進步。
嬰兒從家庭環境進入幼稚園的群體環境, 對他的身心發展來說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