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吃藥也能治療好小腸氣

疝氣, 俗名“小腸氣”, 是腹腔內容物經腹壁薄弱缺損處突出于體表而形成的腫塊。

它使人偏墜難受, 行走不便, 或者疼痛, 甚至局部壞死。 有的病人晚上睡下來疝氣就不見了, 早上起來疝氣又有了, 如用手撫推疝亦可回腹, 疝氣好象狐狸一樣神出鬼沒。 所以中醫把這種疝稱之為“狐疝”, 即西醫所稱的“可複性疝”。 當然臨床上見到的還有“難複性疝”, 如果疝發生壞死, 就稱為“嵌頓性疝”或“絞窄性疝”。

中醫外治法對前兩種疝療效較好, 特別是年邁體弱, 伴有嚴重全身性疾病以及慢性咳嗽, 排尿困難, 慢性便秘等不宜手術的人,

Advertisiment
外治法可以幫助疝升提而入於腹中。 下面介紹的幾種方法, 患者可以選擇1~2種使用。 但如果發生疝壞死, 局部疼痛劇烈, 紅腫甚至青紫, 並伴有腹痛、噁心、嘔吐等腸梗阻症狀, 當立即送醫院, 此時非手術不可了。

1.疝氣帶:外購, 或自己用棉線束帶或用布折為雙層即成, 折端緊壓疝的部位, 另一端環繞腹部再套入折端, 然後繞過會陰部, 結紮於腰的背面(如圖8-17)。 用帶前, 必須先將疝內容物納回, 亦可用煆牡蠣50克, 乾薑末15克, 水調, 敷塗患處。 如果疝塊表面皮色無異常, 可用艾葉、花椒、紫蘇各30克, 或蛇床子120克, 桂皮2克, 共炒熱(以不燙破皮為度), 放在疝帶內靠疝塊處。 此法適應老年者, 或成年初患者, 對“狐疝”尤宜, 嬰兒腹股溝斜疝亦可。

Advertisiment

2.生薑、蔥、蒜適量, 搗敷氣海穴及患部, 外加麩皮炒熱烘熨, 適應疝初起。

3.鮮地骨皮(幹的浸水泡)、生薑各4兩, 搗爛包疝囊上, 癢即去之, 適應疝初起。

4.用胡蘆巴1兩, 鐵鍋炒黑, 研末, 酒調敷患處。

5.烏藥、小茴香、荔枝核、煨陳皮、澤瀉、木香、丁香、沉香各等分, 皂角減半, 於小火中略烘熱, 酒或醋調, 在局部熱熨摩擦。 適應局部無紅熱的氣滯寒凝疝痛, 每日1~2次, 痛止即停用。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