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同年齡小朋友犯錯有不同

有時候父母氣不過, 常常也實施一些懲罰措施。 育兒專家認為, 無論對孩子採取何種懲罰手段, 父母需要謹記:懲罰不是目的, 不能作為彰顯家長權威的手段, 培養孩子的是非觀念才是目的。

不同年齡, “犯錯”有不同

對於男孩子而言, 好像總有那麼一個年紀是“三天不打, 上房揭瓦”的狀態, 就如《大宅門》裡的白家七少爺, 欺負兄弟、捉弄老師、在家玩火……氣得老娘一頓暴打, 竟把這七少爺給打暈了過去。 不過, 現在的家長對孩子採取“棒槌”方式的少了, 但語言上的恐嚇還是很多見。

華南師範大學附屬幼稚園副園長吳冬梅說,

Advertisiment
孩子在不同年齡段, 所犯的“錯誤”會有所不同, 常引起家長生氣的行為有———

2-3歲的孩子:不好好吃飯、不按時睡覺、愛哭、刁蠻、任性等。

3-5歲的孩子:多動、多嘴、沒禮貌、做事拖拉、依賴性強等。

5-7歲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說謊、丟三落四、厭學、貪玩等。

7歲以後:變得逆反、頂嘴、倔強、不肯認錯等。

對於孩子以上的行為, 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家長的懲罰, 以前我們的父輩對子女的懲罰手段通常是責駡加體罰。 現在的獨生子女家庭, 父母對孩子的責罰手段也文明多了, 以說教或裝模作樣地打小手、罰站、冷暴力(即長時間不理不睬)或用孩子懼怕的事物去嚇唬他們, 如對年齡小的孩子, 家長通常說得比較多的就是:“再不聽話, 就丟掉你,

Advertisiment
讓人販子帶走, 再也見不到爸媽”, “再這樣就把你送給乞丐”, “把你丟到動物園喂獅子”等等。 不過, 吳冬梅提醒家長, 語言上的恐嚇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同樣會造成不良影響。

懲罰有理有據, 先定規矩再實施

吳冬梅說, 教育孩子要“獎罰分明, 獎懲並重”方能有效幫助孩子建立起是非觀念, 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 因而, 無論採取什麼樣的懲罰手段, 在懲罰時必須適度。 在此, 吳園長給家長們提了幾點建議:

1、規矩在前、懲罰在後

先定家規尤其重要, 家長可以和孩子共同制定日常行為規範與生活細則要求, 約定在前, 懲罰在後, 共同商定對違約行為的處罰。 堅持實施“家規”, 你會發現孩子越來越守規則和懂道理。

2、控制情緒, 理性處理

當孩子犯錯時,

Advertisiment
家長要努力控制情緒, 忌因暴怒而失控。 此時, 建議家長不要“火冒三丈”地實施懲罰措施, 應等情緒平靜後, 才跟孩子講道理, 避免因情緒失控而做出不理智的行為。

3、情感安撫, 這是懲罰後不可缺少的

現代家長幾乎都比較反對粗暴的懲罰方式, 但冷暴力還是比較常見, 由於孩子犯錯, 家長採取長時間對孩子漠視的態度以懲罰。 吳園長認為, 孩子犯錯, 家長不能漠視不理, 反而要做好情感安撫。 要知道, 懲罰不是目的, 更不能作為家長逞強和彰顯權威的手段。 (張華)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