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或恐懼是一個人的本能, 但它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近年, 國外醫學、心理學專家的研究表明, 害怕或恐懼其實從一出生便開始了。 作為父母, 瞭解孩子的這種感覺非常重要, 因為, 它可以指導父母如何正確對待孩子的這種反應, 促使兒童的身心健康地生長發育。
恐懼對生存的積極意義
害怕或者說恐懼的含義是什麼?恐懼是對真正或可感知到的威脅做出的一種正常生理反應。 當危險解除後, 恐懼就會消失。 恐懼可以使人做好準備避免危險, 或在危險不可避免時抵抗傷害或壓力。 因此,
Advertisiment
恐懼與外界環境是緊密相連的, 一個人對它在感覺和理解上的巨大差異, 直接影響恐懼的出現及恐懼強度。 比如, 能夠激起嬰幼兒恐懼的刺激, 可能並不會使學齡兒童害怕。
兒童害怕或恐懼的特點
兒童存在的害怕或恐懼, 一般情況都較輕微, 並有年齡特點, 也是暫時的。 有些恐懼, 會隨著兒童正常發育過程消失。 不同年齡的兒童會有不同害怕的物件, 某個年齡段存在的恐懼特定內容以及恐懼強度, 取決於每一個兒童的學習和體驗的歷程。 隨著他們認知水準的提高, 經驗的積累, 兒童會有更多的經驗來判斷新環境是否具有新奇性或威脅性, 對這些環境的反應也會隨著年齡而改變。
Advertisiment
不同年齡段兒童的恐懼
▲1-6個月
嬰兒在早期, 聽覺是較為敏感的。 因此, 較大的噪音會使嬰兒產生恐懼。 但偶爾的一兩次刺激, 不至於對他們產生不良影響。 在嬰兒哭泣時, 給予足夠的安撫就可以了, 避免連續讓嬰兒接受令他們恐懼的噪音繼續強化。
▲6-9個月
在嬰兒期, 對於新奇刺激, 特別是陌生人, 產生的反應取決於多種情境因素。 比如, 嬰兒所熟悉的人在場還是不在場、與所熟悉的人接近程度、所在的環境是否熟悉、以往與陌生人接觸的經歷、有哪些可供選擇的反應方式(嬰兒能否爬到媽媽或熟悉的人那兒去)及嬰兒個性特徵、陌生人的特徵、陌生人接近嬰兒的方式等等。
嬰兒對陌生人普遍有恐懼感, 但在不同情況下表現卻不同。
Advertisiment
同一時期, 嬰兒還會對高度產生恐懼。 因為, 嬰兒在這時已對高度產生感知。 到了9個月, 身體發育已經使他們能夠翻身和爬行了, 但這些運動能力的掌握, 不足以使他們應付對高度產生的恐懼, 對高度的恐懼幾乎是天生的。 不過, 隨著嬰兒年齡地增長, 身體控制能力的增強, 這種恐懼會慢慢消失。
▲12-24個月
兒童與看護者分離所產生的焦慮, 高峰出現在18-24個月時,
Advertisiment
由此可見, 母子之間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極為重要。 同時, 還應注意母子分離要逐步進行。
Advertisiment
▲2歲以後
在進入第二年後, 兒童的恐懼變得更為個人化。 對於較為具體的刺激產生的恐懼反應, 讓位於對想像出來東西的恐懼以及對未知情況產生的預想性恐懼, 比如獨處、黑暗、死亡、綁架者及搶劫者等。 一般來講, 這些恐懼在4歲時達到高峰, 並在4-6歲這一年齡段維持高峰, 此後高峰開始下降。
有些孩子非常害怕黑暗, 晚上不敢關燈睡覺, 不敢單獨在房間中睡覺。 因此, 父母儘量在睡覺前陪陪孩子, 給他們講故事, 或答應他們可以開燈睡一段時間。 有些孩子特別害怕家中進強盜, 在回家後會檢查門窗是否關好, 撩開床單看床下是否藏有壞人。對於這樣的孩子,父母可以和他們一起做這些事情,給予他們心理上的支持。對於其它恐懼可以等待,時間會解決這些問題。
▲6-12歲
在6-12歲期間,恐懼大多與學校、身體損傷和自然災害有關。更為抽象的社會焦慮和對成績的焦慮出現,對於損傷、自然時間和社交產生的恐懼可以維持一生。在這個時期,孩子開始認識到死亡。有時他們的手出血了,就跑去告訴媽媽:“我的手出血了。” 很可能孩子說這些話的潛臺詞是“我會死嗎?”媽媽對這種出血不會有什麼問題的保證,會成為孩子的定心丸。
兒童除了對自身關注外,也會對父母關注。他們害怕父母死亡,那樣,就會沒有人照顧他們了。因此,讓孩子擁有一直受保護的感覺,對他們的成長很有利。這種感覺,可以來自父母口頭上的保證,也可以來自父母的實際行動。
注意觀察孩子的異常恐懼
在對兒童的恐懼進行分類和診斷時,必須考慮兒童所處的發育階段和行為的嚴重性。某些恐懼在特定的年齡或發育階段被認為是正常的,但同樣的恐懼出現在一個不同的年齡段,就可能被認定為不正常。比如,分離性焦慮出現在幼兒身上是預期之中的,但若出現在學齡兒童身上就是不正常現象。因此,父母需要密切觀察孩子。如果預期中的恐懼過於嚴重,以至影響孩子的適應或發育,則這種恐懼是異常的。
害怕或恐懼是有限度的。當對外在、無危險的物體或環境產生極端、持久及適應不良的恐懼時,就成為了恐怖症,比如,陌生人、孤獨一人、黑暗、動物等。兒童一般在有極端不愉快的經歷或創傷後,才會產生對特定物體或環境的恐懼,如在醫院打針的疼痛經驗、被狗追咬及意外事故等。除非創傷極為嚴重或不斷被強化,否則這些恐懼會自行消失,不會變為恐怖症。
這時,父母的正確應對極為重要,否則,恐懼將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和心理發育。當孩子太小不會表達時,父母對他們的撫摸和摟抱則是最好的肢體語言。除此,輕聲安慰的話語也可以降低孩子的不良反應;當孩子學會表達後,父母除了對身體安撫外,還要認真傾聽孩子對恐懼的表述,並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心情,不要一味解釋恐懼是不必要的。另外,父母還應該學會聽孩子說話的弦外之音,以便瞭解孩子到底怕什麼。如果孩子的恐懼屬於正常發育範圍,父母不必過於擔心。不然,父母對孩子的恐懼表現出過分的焦慮,很可能使他們的恐懼感被強化,日後不易消失。如果孩子的恐懼屬於異常,父母的各種安撫都不能緩解,那麼最好及早找專家進行診治。
撩開床單看床下是否藏有壞人。對於這樣的孩子,父母可以和他們一起做這些事情,給予他們心理上的支持。對於其它恐懼可以等待,時間會解決這些問題。▲6-12歲
在6-12歲期間,恐懼大多與學校、身體損傷和自然災害有關。更為抽象的社會焦慮和對成績的焦慮出現,對於損傷、自然時間和社交產生的恐懼可以維持一生。在這個時期,孩子開始認識到死亡。有時他們的手出血了,就跑去告訴媽媽:“我的手出血了。” 很可能孩子說這些話的潛臺詞是“我會死嗎?”媽媽對這種出血不會有什麼問題的保證,會成為孩子的定心丸。
兒童除了對自身關注外,也會對父母關注。他們害怕父母死亡,那樣,就會沒有人照顧他們了。因此,讓孩子擁有一直受保護的感覺,對他們的成長很有利。這種感覺,可以來自父母口頭上的保證,也可以來自父母的實際行動。
注意觀察孩子的異常恐懼
在對兒童的恐懼進行分類和診斷時,必須考慮兒童所處的發育階段和行為的嚴重性。某些恐懼在特定的年齡或發育階段被認為是正常的,但同樣的恐懼出現在一個不同的年齡段,就可能被認定為不正常。比如,分離性焦慮出現在幼兒身上是預期之中的,但若出現在學齡兒童身上就是不正常現象。因此,父母需要密切觀察孩子。如果預期中的恐懼過於嚴重,以至影響孩子的適應或發育,則這種恐懼是異常的。
害怕或恐懼是有限度的。當對外在、無危險的物體或環境產生極端、持久及適應不良的恐懼時,就成為了恐怖症,比如,陌生人、孤獨一人、黑暗、動物等。兒童一般在有極端不愉快的經歷或創傷後,才會產生對特定物體或環境的恐懼,如在醫院打針的疼痛經驗、被狗追咬及意外事故等。除非創傷極為嚴重或不斷被強化,否則這些恐懼會自行消失,不會變為恐怖症。
當孩子害怕和恐懼時
這時,父母的正確應對極為重要,否則,恐懼將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和心理發育。當孩子太小不會表達時,父母對他們的撫摸和摟抱則是最好的肢體語言。除此,輕聲安慰的話語也可以降低孩子的不良反應;當孩子學會表達後,父母除了對身體安撫外,還要認真傾聽孩子對恐懼的表述,並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心情,不要一味解釋恐懼是不必要的。另外,父母還應該學會聽孩子說話的弦外之音,以便瞭解孩子到底怕什麼。如果孩子的恐懼屬於正常發育範圍,父母不必過於擔心。不然,父母對孩子的恐懼表現出過分的焦慮,很可能使他們的恐懼感被強化,日後不易消失。如果孩子的恐懼屬於異常,父母的各種安撫都不能緩解,那麼最好及早找專家進行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