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 漸漸地, 這些規矩都失去了本該有的效果, 讓我不得不反省和總結, 真正有效的規則, 也許和我慣用的那一套方法大相徑庭。 下面這七個情景, 你一定焦頭爛額過, 但換了一種指引和執行方式, 一些教養難題就變得迎刃而解了。
規則一
目標:讓孩子建立“媽媽不是永遠有空”的意識。
Advertisiment
執行重點:幾點結束作為“媽媽”的工作, 哪個時間段是你的私人時間, 由你來定。
當你改變自己之後, 別人就不得不依照你的改變來調整自己的步調, 這是讓這條規則變得有效的理論支援。
正因為如此, 你不需要告訴別人要怎麼做, 但需要對你是否能夠遵守這個規則負責。
以往我會要求丈夫和孩子嚴格遵守上床時間, 好讓我有時間放鬆自我。 事實上, 告訴他們怎麼配合執行一個規則, 一點用沒有。
但當我反過來看問題, 制定一個既定的, 也許很奇怪的規則, 讓他們自己適應這個規則, 事情就迎刃而解。
我家大孩子6歲小孩子2歲。 我告訴他倆說美國工會剛剛制定了一項新的條例,
Advertisiment
8點以前, 我會盡責地完成作為“媽媽”那套工作:給孩子讀書、玩遊戲、聽每個人的故事、給他們洗澡。
8點以後, 我假裝事情已經不由得我掌控一樣地結束了“媽媽”的工作。 “媽媽下班了, 什麼都不能做了。 ”我會表現得像個過了12點就被迫變回原形的灰姑娘那般。
突然間, 我6歲的兒子和我丈夫對於時間有了新的概念。 而我女兒, 一吃完飯就著急為上床做準備, 這樣就能在我“結束工作”之前和我有更多的時間呆在一起看書。 而對於我老公, 他也意識到如果把事情拖到8點, 他就得獨自帶兩個小孩睡覺。
現在孩子長大了, 我也把“下班”時間延長,
Advertisiment
規則二
目標:在幹家務活、忙工作的時候讓孩子幫忙, 或者不讓孩子在你身邊無所事事, 吵個不停。
執行重點:給出兩個對立的選擇, 並不需要介意孩子選哪個, 無論是留下來幫忙還是選擇自己去玩, 都是孩子的選擇, 他們有掌控的權利和義務。
當我忙於家務時, 孩子經常會跑過來讓我幫忙找洋娃娃的鞋子, 或者和他一起拼圖。
我曾經嘗試給家裡的五個小孩解釋, 如果他們幫我疊衣服, 我們就能很快一起玩拼圖了。 但孩子們不想要幫我的忙,
Advertisiment
有一天, 我突然想到了一個辦法, 這個辦法基於孩子兩個重要的特質:
* 你不能強迫孩子幫你的忙, 除非真的能幫上忙
* 他們真的想盡可能多地和你呆在一起
我給了想讓我陪玩的大女兒兩個對立的選擇:她可以選擇不幫我, 但是也不能坐在那裡無所事事地看著。
要麼和我在一起疊衣服, 要麼到別的地方去玩, 她選了第一個。
規則三
目標:分配東西, 沒有討價還價, 沒有抱怨誰又分到了更多的食物, 誰用了那個更漂亮的紅色杯子裝牛奶, 誰穿了那件綠衣服。
執行重點:讓孩子不需要執著於“公平”這個抽象概念。
我的朋友, 一個小學校長告訴我,
Advertisiment
當我第一次聽到這個時, 我持懷疑態度, 因為這看起來太直接了。 但是當我告訴抗議中的孩子, “你已經得到了你的東西, 不能發脾氣, 也沒得討價還價”時, 孩子不光接受了這個現實, 還把它當成了人生信條。
這個規則教會了孩子一個道理:生活是不公平的, 沒那麼多討價還價。 真理就是生活充滿了隨意的不公正, 唯一能夠對“宇宙不公正”的規則作出的可接受的回應就是:珍惜你自己所有的, 不要發脾氣。
規則四
目標:避免不合時宜的干擾行為, 無論是玩耍的干擾, 還是賭氣的干擾。
執行重點:“別在這裡”“請到別處去”的建議只是給了孩子一個選擇, 而不是禁止他做什麼事情,比如禁止大聲喧嘩抑或發脾氣,甚至也沒有拒絕孩子喧嘩抑或發脾氣的行為。
“一個草莓、兩個草莓、三個草莓……”有沒有媽媽和我一樣,在講電話時聽到孩子一遍遍地數草莓時,有種要把草莓砸成草莓醬的衝動?
我當然希望孩子們在我希望的時候愉悅地製造出“噪音”,但是我不認為在我講電話的時候必須要和這些迷人的小傢伙聊天……
同樣地,在公眾場合,一群孩子無顧旁人在哪裡嘶吼的場景也讓人挺難受的。
所以,當孩子們的玩耍不合時宜,並已經對外界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干擾,我會告訴他們:可以自由唱歌、打鬧、喊叫或者怪叫都行,但是不要在這裡。這個規則同樣適用於發牢騷、發脾氣和普通的撅嘴耍性子。
對於無理取鬧,長時間的鬧脾氣,我朋友對其四歲的孩子是這樣做的:“如果你準備好跟媽媽說話了,媽媽就準備好聽你說話了。”然後離開房間。
規則五
目標:繞過孩子要買東西的“乞求”和“懇求”。
執行重點:把注意力從嚴厲的對待,轉移到財政政策上。這樣做基本上改變了主題,不再是爭論為什麼不該買,而是提出合理的家庭價值觀,讓孩子明白價值觀問題沒得商量。
這條規則持續有用,基礎是你要告訴孩子買某件他想要的商品是yes還是no,但是你們沒有商量餘地。如果孩子抗議,簡單冷靜地重複你的原則:金錢問題沒商量。成功關鍵是你需要有勇氣堅定決心並且不商量。
當孩子希望用自己的錢去買時,給出潛在的壞處。你可以給出購買建議,但是不要駁回他的選擇,除非關乎健康和安全。畢竟,你只是不商量金錢,他們也許做出了不恰當的選擇,但他們會從中學習。
(萌芽:在外出時讓孩子保持忙碌,能夠極大程度上避免“超市撒潑娃”的出現:戳這裡看看我是怎麼做到的)
規則六
目標:讓孩子停止發牢騷、無禮的行為。
執行重點:這種做法讓孩子覺得自己是有重要的事情要說的(前提是他禮貌地表達),並且讓自己對於孩子粗魯的表現“完全作廢”(忽略)。
當孩子命令你(不是請求)做什麼事情、發牢騷、用你不喜歡的方式跟你說話時,你要做的僅僅是表示不理解。
發牢騷和舉動粗魯的小孩肯定是想尋求關注,讓你幫助他們實現願望。當你強調不理解的時候,一方面可以把孩子的焦點轉變為如何去做這件事之上,另一方面也是對他們粗魯表現的一種淡化,這是一種縮小事情範圍的方法。
所以冷靜地重複幾遍這句話,切記不要不自覺地提高了音量。這一條規則需要嚴謹持續的實行,才能達到效果。
規則七
目標:防止孩子說“我很無聊”,教會他自己玩耍。
執行重點:當你家娃意識到大千世界的神秘時,他們就不會感到無聊。同樣,這個做法轉換了爭論的中心,把對父母的挑戰(拿出所有玩具,幫我擺好,讓我看電視)變成孩子的挑戰。除此之外,如果小孩學會了自己玩耍,真的是沒!有!無!聊!這回事,而這個技能會成為他一生的財富。
我的朋友告訴我,幫助孩子自己玩耍,是她教會孩子的少數正確的事情之一。
當第一次她的大女兒抱怨自己很無聊的時候,她僅僅是否認了這個事實。現在她會加上一句:沒有無聊這回事,只有失敗的想像力或者懶蟲跑出來了。
令人驚奇的是,至此以後孩子再也不會說“太無聊了”。不管怎麼表述,結果是一樣的:娛樂消遣的重擔直接落在了孩子自己身上,這正是你所希望的。
萌芽有話說
上面這位媽媽提到的七個奇效的家庭規則,不一定保證有效。但是,規則確實需要很多靈活的執行方式,也許換一種同一個規則,換一種更適合自己孩子的執行方式,效果才會顯現出來。
不管制定什麼樣的家庭規則,使用哪種方法去幫助我們的孩子,我們都得以尊重孩子,站在他們的角度想問題為原則。讓一切家庭規則的落點都歸於父母對孩子的愛吧。
而不是禁止他做什麼事情,比如禁止大聲喧嘩抑或發脾氣,甚至也沒有拒絕孩子喧嘩抑或發脾氣的行為。“一個草莓、兩個草莓、三個草莓……”有沒有媽媽和我一樣,在講電話時聽到孩子一遍遍地數草莓時,有種要把草莓砸成草莓醬的衝動?
我當然希望孩子們在我希望的時候愉悅地製造出“噪音”,但是我不認為在我講電話的時候必須要和這些迷人的小傢伙聊天……
同樣地,在公眾場合,一群孩子無顧旁人在哪裡嘶吼的場景也讓人挺難受的。
所以,當孩子們的玩耍不合時宜,並已經對外界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干擾,我會告訴他們:可以自由唱歌、打鬧、喊叫或者怪叫都行,但是不要在這裡。這個規則同樣適用於發牢騷、發脾氣和普通的撅嘴耍性子。
對於無理取鬧,長時間的鬧脾氣,我朋友對其四歲的孩子是這樣做的:“如果你準備好跟媽媽說話了,媽媽就準備好聽你說話了。”然後離開房間。
規則五
目標:繞過孩子要買東西的“乞求”和“懇求”。
執行重點:把注意力從嚴厲的對待,轉移到財政政策上。這樣做基本上改變了主題,不再是爭論為什麼不該買,而是提出合理的家庭價值觀,讓孩子明白價值觀問題沒得商量。
這條規則持續有用,基礎是你要告訴孩子買某件他想要的商品是yes還是no,但是你們沒有商量餘地。如果孩子抗議,簡單冷靜地重複你的原則:金錢問題沒商量。成功關鍵是你需要有勇氣堅定決心並且不商量。
當孩子希望用自己的錢去買時,給出潛在的壞處。你可以給出購買建議,但是不要駁回他的選擇,除非關乎健康和安全。畢竟,你只是不商量金錢,他們也許做出了不恰當的選擇,但他們會從中學習。
(萌芽:在外出時讓孩子保持忙碌,能夠極大程度上避免“超市撒潑娃”的出現:戳這裡看看我是怎麼做到的)
規則六
目標:讓孩子停止發牢騷、無禮的行為。
執行重點:這種做法讓孩子覺得自己是有重要的事情要說的(前提是他禮貌地表達),並且讓自己對於孩子粗魯的表現“完全作廢”(忽略)。
當孩子命令你(不是請求)做什麼事情、發牢騷、用你不喜歡的方式跟你說話時,你要做的僅僅是表示不理解。
發牢騷和舉動粗魯的小孩肯定是想尋求關注,讓你幫助他們實現願望。當你強調不理解的時候,一方面可以把孩子的焦點轉變為如何去做這件事之上,另一方面也是對他們粗魯表現的一種淡化,這是一種縮小事情範圍的方法。
所以冷靜地重複幾遍這句話,切記不要不自覺地提高了音量。這一條規則需要嚴謹持續的實行,才能達到效果。
規則七
目標:防止孩子說“我很無聊”,教會他自己玩耍。
執行重點:當你家娃意識到大千世界的神秘時,他們就不會感到無聊。同樣,這個做法轉換了爭論的中心,把對父母的挑戰(拿出所有玩具,幫我擺好,讓我看電視)變成孩子的挑戰。除此之外,如果小孩學會了自己玩耍,真的是沒!有!無!聊!這回事,而這個技能會成為他一生的財富。
我的朋友告訴我,幫助孩子自己玩耍,是她教會孩子的少數正確的事情之一。
當第一次她的大女兒抱怨自己很無聊的時候,她僅僅是否認了這個事實。現在她會加上一句:沒有無聊這回事,只有失敗的想像力或者懶蟲跑出來了。
令人驚奇的是,至此以後孩子再也不會說“太無聊了”。不管怎麼表述,結果是一樣的:娛樂消遣的重擔直接落在了孩子自己身上,這正是你所希望的。
萌芽有話說
上面這位媽媽提到的七個奇效的家庭規則,不一定保證有效。但是,規則確實需要很多靈活的執行方式,也許換一種同一個規則,換一種更適合自己孩子的執行方式,效果才會顯現出來。
不管制定什麼樣的家庭規則,使用哪種方法去幫助我們的孩子,我們都得以尊重孩子,站在他們的角度想問題為原則。讓一切家庭規則的落點都歸於父母對孩子的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