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其實是天生的“養生大師”, 他們很清楚自己身體需要什麼●為孩子保留一份最寶貴的食欲, 比硬塞他們多吃一口飯更重要●吃飯從不追, 喝奶從不逼, 是“吊”出孩子好胃口的“秘訣”
我的餵飯“小竅門”:讓吃飯變成令孩子嚮往的事和許多媽媽一樣,
我也經常琢磨如何才能讓孩子能有一個好食欲。
我發現,
如果能讓吃飯變成一件愉快的、令孩子期待和嚮往的事,
也許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例如發現孩子吃飯三心二意,
半天才吃一口,
我會直接對她說:“看起來你好像不想吃,
要不你先下去玩一會兒,
等餓了再吃吧。
Advertisiment
不妨吊吊孩子的胃口有時,
Advertisiment
還有的時候, 我會用一些想像的辦法, 讓吃飯變得更有趣。 比如, 一次吃飯, 我指著盤子裡小塊的蘑菇對女兒說:“你看它這麼小, 像不像個蘑菇寶寶呀?”然後又指著大塊的蘑菇說:“它像不像蘑菇媽媽呀?”女兒聽了非常開心, 自己用筷子連夾了好幾塊蘑菇, 邊吃邊說自己吃的是“蘑菇爸爸、蘑菇奶奶和蘑菇爺爺!”還有一次,
Advertisiment
當然, 這些辦法都只有在孩子確實有食欲的情況下才能奏效。 如果孩子已經表現出堅決不想吃的態度, 那麼再逼只容易讓孩子產生反感。 我不希望在孩子心中留下“吃飯是件痛苦的事”的印象, 更不希望她覺得“吃飯不是為了自己, 而是為媽媽或其他人”, 所以孩子長到現在, 我從不逼她吃飯或喝奶, 也從不跟在她身後追她餵飯。
健康感悟:孩子都是“養生大師”
很多人都說越小的孩子越是無憂無慮, 讓人羡慕。 其實, 如果你有機會仔細觀察, 會發現越是小的孩子, 似乎越有一種天生的“智慧”:如果他們覺得自己吃飽了,
Advertisiment
作為成人, 我們常常容易覺得自己比孩子知道得多, 做什麼都是為他們好, 常忍不住用自己的標準來判斷他們是饑是飽, 是冷是暖, 然而, 我們真的都是對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