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強迫是父母對孩子的最大理解

作為父母,我們要學會不強迫。

不強迫孩子每件事情都按自己的願望去做,這是父母能給予孩子的最大理解。 和孩子的代溝不攻自破,也正是由於父母真正做到了對孩子的不強迫。

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的家長,對孩子來說真是幸運的事,再也沒有比“不強迫”更能讓孩子體會到家長的平易近人和通情達理了。

曾經有一個學生和我講述了她幼年時期的經歷:

她是一個品學兼優,性格開朗的學生,可每次和她攀談起母親,我總能從她的臉上感受到她與母親之間那深深的隔閡。 她說,她從小就是個很內向的孩子。

Advertisiment
有次朋友邀請她一家人去做客,朋友家門庭若市、熱鬧非凡,可她卻一個人靜悄悄地坐在大廳的一角。 母親幾次推她和朋友們嬉戲打鬧,可她硬是不肯去。 於是母親便開始在外人面前口若懸河,不停地說她就是這樣一個不懂得如何與人打交道的笨傢伙。 這個學生就是這樣在母親的各式各樣的“強迫”中長大,直到今天,她長成了一個大姑娘,雖然性格不再像以前那般害羞靦腆,可在心裡,她依然不能接受當年母親對她的“強迫”。 她說:“其實母親不理解我,為什麼她就不看看我的心情,也不問問我的想法呢?”

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是什麼?《弟子規》中寫道:“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Advertisiment
”這說明了父母應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而在現今這個瞬息萬變的資訊社會,父母雖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但如果這樣的“老師”處處從自己的立場出發,忽視孩子的需求,那麼,在這樣一個經常受到“威脅”或“強迫”的家庭環境裡長大的孩子,親子關係常常不容易融洽,孩子的心理問題自然也會接踵而來。

有個朋友的孩子,今年5歲,可他的母親似乎想在最短的時間內把他打造成無所不曉的“全能天才”。 今天報才藝班,明天報“我是主持人”班,後天又去練鋼琴,大後天還要去參加才藝大賽,聽說下個學期準備轉學去一個中英文學校。 然而,一次孩子的回答,卻驚人地使人感到意外:“我最不喜歡看到媽媽回家了,我也不想去上課,一點兒都沒意思。

Advertisiment
”有好幾次,孩子的奶奶私底下告訴我說;“他最開心的是媽媽有事不能回家吃飯,這樣他就可以不用在家讀書了。 ”

無疑,那位急功近利的母親自認為是對孩子的教育盡心盡責,為孩子的全面發展早早地做好準備,用自己的威嚴硬性強迫孩子什麼都學,什麼都會,不能輸給別的同齡孩子。 實際上,她所得到的僅僅是孩子對她“強壓政策”下的惟命是從。 她從來不去留意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從來沒有瞭解思考過孩子的內心世界,更沒有坦率與孩子溝通過。 她以為,從這個興趣班,那個才藝班上,她就能收穫到孩子必將成為“棟樑之材”的預期,可是孩子開始厭學翹課,不愛讀書的壞習慣卻不知不覺地漸次養成……

Advertisiment

對待孩子的教育,絕不是簡單地讓孩子活在家長制定的“強迫”中就可以一夜之間登峰造極的。 家長要讓孩子自覺、主動、樂此不疲地愛上學習,邁向成功,這裡只有一個方法:那就是最大限度地尊重和理解孩子,不強求,不強迫他做他不願意做的事。

在不強迫的背後,少不了父母親對孩子性格的深入瞭解,少不了父母親對孩子興趣的細緻研究;更少不了父母親對孩子心理無微不至的體貼和愛護。

讓孩子學習,不是逼他去學,而是讓他主動要求去學;讓孩子成長,不是逼他去做,而是讓他開心自願地去做!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