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會玩的孩子也有缺陷!

“不貪玩”和“不會玩”是兩回事。 孩子“不貪玩”是因為有自製力, 而“不會玩”的寶寶則是玩樂能力退化, 像在籠子裡關久了的小老虎, 已不會捕食。

“不會玩”的孩子, 多數有如下3種表現:

1. 一旦沒有玩具, 就會吵鬧(因為不會自己去發現日常生活中好玩的東西);

2. 給一個新玩具, 如果沒有媽媽陪玩, 完全不會自己玩(因為不會自己學習如何玩);

3. 見新朋友時, 會縮在媽媽背後, 不願露出小臉(因為不懂如何與他人自由地玩樂)。

聳人聽聞地說一句, 對於以玩耍為主業的年齡段來說, 不會玩簡直就是心智發育不健全的表現。

Advertisiment

寶寶天生都會玩, 是怎樣的父母讓他們變得不會玩呢?大致歸納, 有這樣三類: 

強硬派父母:所有“玩”都是不務正業

這種家長認為, 玩耍常常伴隨著出格舉動, 更會浪費學習的時間, 從而影響前途和人生。 所以他們的態度是:會不會玩不重要, 長大後會讀書就好。

他們通常在孩子剛有認知和學習能力時, 就強行減少孩子“玩”的時間, 同時花重金、拼老本教唐詩、逼寫字、學算數、練鋼琴;一旦發現孩子有“貪玩”的苗頭, 立即“鎮壓”下去。

迂回派父母:讓你“玩”也是為了學習

這類父母並不真正認可“玩”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但也不粗暴剝奪孩子玩的機會, 他們更“聰明”, 採取了折中迂回法——允許孩子玩, 同時也給“玩”設定界限:各種“玩樂”, 都得對學習有幫助有好處;純粹的玩樂不被允許。

Advertisiment
所以, 他們偏愛為孩子買早教類的漫畫、拼圖、音樂類的玩具, 而常忽略“過家家”或“角色扮演”類的情景玩具。

放任派父母:不干涉, 不反對, 也不參與 

放任派的家長, 在思想上認可“玩”, 行動上普遍表現為“你玩你的”。 他們會毫不吝嗇地幫寶貝買玩具, 但之後基本上聽之任之或交由長輩陪同。 殊不知爸爸媽媽的缺席, 會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 很難從玩樂中培養起連貫的興趣。  

科學研究告訴我們, 人類還處於胚胎期時, 大腦基因就已經被植入“玩”的程式。 真正的學習, 一開始都是在“玩”中實現的。 比如, 寶寶在擺弄他的小腳時, 學會了怎樣去控制它們;在躲貓貓遊戲中, 寶寶知道了爬行能改變方位,

Advertisiment
變換視角;在與玩偶自言自語的對話中, 寶寶通過模仿增進了語言發育;在“過家家”的遊戲中, 通過回憶並重演成人世界的生活, 寶寶的社交與社會化進程進一步拉開帷幕……

“學與玩”的辯證關係, 就像“雞與蛋”一樣, 沒有孰先孰後, 而是誰都離不開誰, 誰都那麼重要。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