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用嘮叨教育孩子的小秘密

1.為什麼說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話:孩子的問題, 都是父母的問題。 這話可能會使很多父母感到委屈、無奈, 甚至反感。 請先拋開你的情緒, 聽聽我的道理。

孩子從出生之後, 就啟動了所有正常的器官, 對周圍的一切進行地毯式搜索, 然後毫無選擇地進行吸收, 最後以自己的行動把自己所學的表現出來。

我們常說, 孩子的學習多是在模仿父母。 所以, 如果你有某方面的問題, 那麼孩子大多會有這方面的問題。

有人說:我做事特別認真, 也信守承諾, 可我的孩子他就是喜歡撒謊。

Advertisiment
這總不是我教的吧!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前面所說的“周圍的一切”, 就是家庭教育裡經常強調的環境問題。 而這個環境的主要製造者和維護者, 就是父母。

孩子的某些壞習慣, 即使不是跟隨父母學的, 肯定也是在父母允許孩子出現的環境裡學到的。 比如電視、允許孩子和一些思想出現問題的孩子交往。

所以, 可以說, 孩子的問題, 就是父母的問題。

2.為什麼說, 孩子的行為, 是教育和環境的共同結果,

這個看起來很容易理解。

環境對孩子的影響, 這是毋庸置疑的。 教育, 對孩子的改變, 也是無需多說的。

實際上裡面有幾個潛藏的問題

第一, 大多數父母只注重教育, 而忽略環境。

比如, 打麻將的父母, 對孩子諄諄教導:你得好好學習,

Advertisiment
不能做一些沒有用的事情。

教育是做了, 可是環境卻與教育相反, 你的教育能有什麼用呢?

第二, 重視環境而忽視教育。

這類父母相對于第一類父母, 會更用心一些。 為了能給孩子提供很好的環境, 他們寧願做出更多的犧牲, 就像孟母三遷一樣。

但這些父母, 大多思維狹隘, 會更重視物質環境, 更重視人文環境, 卻忽視孩子的精神環境, 忽視做人根本的教育。 比如工薪階層的父母, 讓孩子上貴族學校, 不讓孩子幹一點體力活。

第三, 有教育有環境, 但教育卻不得法。 比如愛嘮叨的父母, 事事放不下, 卻常常費力不討好。

在教育的過程中, 需要隨時檢查和反省。 如果為孩子提供的環境是好的, 教育方向也是對的, 但教育卻總是沒有效果。

Advertisiment
這說明我們的教育方法錯了, 需要改變教育方法。

我們要想做好教育, 首先就要懂教育, 知道如何教育對孩子是正確的。

3.父母的責任區和非責任區, 怎麼劃分?

大多數的教育錯誤, 都是因為沒有弄清父母的責任區。 在該做的地方不去做, 在不該做的地方經常插手, 所以才有那麼多的費力不討好, 才有那麼多的煩惱。

那麼父母的責任區在哪裡呢,

為孩子營造環境, 這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責任。

這個環境包括物質環境, 如經濟穩定。 但這個家庭還要有相應的氛圍, 比如溫馨、和睦、關愛、民主這樣的環境, 才是對孩子成長非常好的環境。

這個物質環境一定不能太講求奢華, 只要有必要的生活、學習用具就好, 任何多餘的東西,

Advertisiment
都可能會造成孩子的不良習性, 比如浪費、奢侈。

我一直這樣主張:如果你不懂教育, 也不願意費心, 那麼提供這樣的一個環境, 就是最好的教育了。 否則, 多一分說教, 都可能進入非責任區。

為什生呢?

因為孩子有一個自我成長的內在機制。 有人管這叫自覺力、自發力, 凡是父母不為孩子提供的, 而孩子又需要, 他肯定就要想辦法自己去解決。

總結一下, 製造環境, 屬於父母的責任區, 孩子的成長鍛煉, 屬於非責任區。

可是, 如果孩子解決不了, 父母難道也要坐視不管, 等待孩子自己覺醒嗎?這肯定不是, 有些問題, 父母必須要和孩子一起解決。

4.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的分寸是什麼?

這還是一個父母的責任區和非責任區的問題。

Advertisiment

也就是說, 父母只負責改變不利於孩子成長鍛煉的環境, 其餘的, 要儘量做到不插手。

我們做父母的, 一定要能高瞻遠矚, 從整體上把握孩子的成長, 而不能被當下一些浮躁的思想影響, 只考慮孩子的學習問題以及未來歸宿問題。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