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歲五個月, 女兒對自我主張的表達能力及對自我個性的表現能力都在突飛猛進, 她身上蘊含著那種我所不具備的“技巧”與“策略”。
看外婆在吃不同顏色的小蛋糕, 她小貓一樣湊上前, 笑眯眯地問, “外婆, 這是什麼啊?”其實這樣的蛋糕她已經吃過好幾次了……
“哇, 是紅色的耶, 看上去好好吃的樣子哦。 ”外婆“嗯嗯嗯”地附和, 她又說, “看上去真的好好吃耶, 是真的很好吃嗎?”老人家招架不住, “那你嘗嘗看。 ”她當然求之不得, “哇, 這裡還有一個綠色的耶!這個綠色的小蛋糕看起來也好好吃的樣子哦。 ”外婆不吭聲了,
Advertisiment
就這麼把綠色、藍色、白色輪番吃了個遍。
對待菩薩心腸的外婆, 她採用的策略是天真撒嬌, 用盡糖衣炮彈。
“對付”媽媽就不一樣。 媽媽在原則性的問題上比較嚴格, 她就發展出了另外一套讓媽媽心驚膽顫的應對模式——成人概念中的“欺”和“騙”。 看到媽媽在吃冰棒, 她甜蜜蜜地說, “媽媽, 我幫你拿吧。 ”我信以為真, 還略帶欣慰, 結果她一把塞進自己嘴裡。 我內心驚得地動山搖:難不成為了達到目的, 她已經學會使用“連哄帶騙”?是我的什麼方式造成了她不敢直截了當表達自己的想法?作為一個老實巴交、直來直往的獅子座媽媽, 對這種摩羯女以目標為導向的“腹黑”方式,
Advertisiment
我開始擔心, 怕她成為一個不擇手段的目標導向的人, 以後走上“邪路”, 便在朋友圈裡諮詢專家。 不過專家的意見卻不一致。 A專家認為, 孩子應該學會心口如一地一致性表達, 建議我告訴孩子, 如果有什麼東西想吃要明確地告訴媽媽, 如果媽媽覺得可以給你吃, 一定會給你。 如果嘴上明明說的是幫媽媽拿, 結果行為表現卻是自己吃了, 那麼下次想吃的時候就沒得吃了——用諸如此類獎懲分明的方式來規範孩子的行為模式。
B專家卻說, 對於孩子這樣的行為其實我們是不必擔心的。 因為所謂欺騙之類貼標籤的定性概念, 是隸屬于成人的範疇, 在孩子的經驗世界裡, 是沒有這類概念的, 也不應該從這樣的概念去進行解讀。
Advertisiment
我仔細回想了一下, 的確, 女兒在爸爸面前, 就是一直非常如實地表達自己, 應該是爸爸對她的包容和接納度比我高, 讓她感到可以自由自在地做自己。 在不同撫養者面前有不同的互動模式, 其實是由於撫養者的撫養方式決定的。
Advertisiment
於是, 我決定不著急對孩子的行為做任何評判, 只是如實地“看見”——她兩歲五個月的生命節點上, 有過這樣一件事發生, 這件事的發生, 在她的成長過程中, 也許只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渡性表現, 卻在母親的心裡掀起驚濤駭浪。 雖然在理論上, 我很清楚, 即便是對於“撒謊”的年幼孩子, 也不要著急用成人的概念進行預設和評判, 但真的身臨其境, 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 世界觀價值觀, 才會明白那種為人之母的擔驚受怕之感。 而我們也借由這類刺激性的事件, 得到一個審視自我教養模式和進一步瞭解孩子先天氣質的機會, 得以調整自己的一些方式, 給予孩子更好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