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們把一批貧困家庭的4個月嬰兒分成兩組:一組送進有老師教導的早教中心;另一組則不進行早期教育。 入小學時, 第一組兒童的智商平均比第二組高10—20分。 15歲時, 第一組孩子語文成績和數學成績均高於第二組。
但在第二組的孩子中, 有位孩子的表現卻與第一組孩子不相上下, 教授追蹤調查後發現這孩子之所以能表現優異, 是他母親經常在家透過玩捉迷藏、畫圖、說故事、唱兒歌進行“早教”的母親。 可見“早教”對於促進孩子智力發育的確有不可忽視的效果。
外國的成功人士是怎麼“早教”出來的
Advertisiment
世界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盧梭的父親是個鐘錶匠, 每當他在工作時, 就會同時教導三歲的盧梭讀普魯塔克的《古希臘羅馬英雄傳》。 在他的督導下, 盧梭在七歲前已經讀了了勒蘇厄爾的《教會與帝國歷史》、豐得奈爾的《世界通史講話》以及莫里哀的戲劇。
居里夫人在女兒牙牙學語時就對她們進行觀察, 發現大女兒性格文靜、樸實、專注, 這些正是科學家所應具備的素質;小女兒思維跳躍、充滿夢幻、情緒多變, 具有藝術家的特質。 於是她針對所發掘出孩子的天生特質給予不同的的家庭早教, 最終使大女兒因“新放射性元素的合成”於1993年榮獲諾貝爾化學獎;小女兒則成為一位元優秀的音樂教育家和人物傳記作家。
Advertisiment
連任三屆英國首相, 在世界政治舞臺上叱吒風雲的政治家柴契爾夫人才5歲時, 她的父親羅伯茨就教導女兒:凡事要有自己的主見, 用自己的大腦來判斷事物的是非, 千萬不要人云亦云。 並在日常生活中, 著重培養女兒“嚴謹、準確、注重細節, 對正確與錯誤嚴格區分”的獨立人格。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