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當的表揚會傷害寶寶

1.太過高調和誇張的表揚是無用的

“你好乖呀!”“你真是懂事的好孩子, 你是爸爸媽媽的驕傲。 ”“哦, 今天早上你表現得像一個天使!”對於小於5歲的寶寶來說, 這樣“抽象”的鼓勵毫無意義, 他根本不明白他的哪些行為像“天使”, 哪些行為又成了爸媽的“驕傲”。 既然鼓勵的目的是為了強化寶寶的好行為, 那麼表揚應該越具體越好。 我們會發現, 一旦我們指出孩子的哪些行為“有進步”, 孩子以後會遵循這些行為規則去做事情, 他就會自覺自願, 我們的養育過程就會“省力而見效”。 具體到某一個細節的鼓勵往往是低調的,

Advertisiment
比如, “你今天早上主動幫媽媽鋪床, 我真高興, 謝謝。 ”“你主動幫媽媽擺放碗筷, 下樓時主動攙扶爺爺, 真不錯!”低調而具體的鼓勵聽上去隨意而親切, 明白地告訴孩子:“這是應該養成的行為, 我們是一家人, 互相幫忙, 這很自然。 ”

具體而低調的鼓勵, 聽上去才不會很“假”。

2.過分的鼓勵引發反感和不安

相當一部分父母誤解了“賞識教育”的基本原則, 他們以為“賞識教育”, 就是挖地三尺也要找出誇孩子的理由來, 甚至認為, “孩子本沒有這些長處, 你誇了他, 他不好意思否認, 自然就會朝這個方向努力。 ”事情果真有這麼簡單嗎?孩子對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清楚得很, 他會懷疑父母這樣誇他是有他們自己的目的, “他們為了讓我乖乖就範才這麼說,

Advertisiment
他們很虛假。 ”為了表揚“真正的自我”, 孩子很可能得到的讚揚越多, 就越頑劣。 心理學家H?G?吉諾特發現, “幼兒受到過分表揚, 反而會引發反感和不安。 ”對了, 一旦孩子發現父母的鼓勵帶有“哄騙”性質, 他有可能抵觸心理越嚴重。

心理學家H?G?吉諾特通過幼稚園中400名幼兒的行為心理調查發現, 那些在3歲之前受到父母誇張式的鼓勵的孩子, 進入集體生活後適應得很慢, 容易情緒低落, 人際關係也不佳。 “因為超乎尋常的誇獎給孩子造成一種錯覺, 覺得自己就是最好的, 或者自己做事永不會錯。 這樣他受到老師和小朋友的批評時, 會很受不了。 ”因此, 在家受到無微不至誇讚的孩子, 經常到大班快畢業時還沒有喜歡上幼稚園,

Advertisiment
他也會時不時產生這樣的困感, “為什麼我把玩具撿回抽屜裡, 媽媽就會誇我‘真了不起’, 老師卻會批評我沒有把玩具一樣樣收進紙盒裡呢?”家庭教育對孩子鼓勵的“過分慷慨”, 事實上與幼稚園的鼓勵原則形成雙重標準, 這讓孩子感到迷惑, 從而更有可能樂意呆在家中, 而不願意留在集體活動的場景中。

一個在生活中聽慣了好話的孩子, 未來與夥伴的相處也將是艱難的, 因為很明顯, 同齡孩子不會對他的點滴“好處”, 有父母一般熱烈的鼓勵性言辭。

3.過分的鼓勵妨礙孩子內在責任感的形成

過度的鼓勵往往意味著過度的關注, 而在幼稚園, 老師要照管三四十個孩子, 不會單單關注你的寶寶, 因此, 在家中受到如影隨形的密集誇讚的孩子,

Advertisiment
在幼稚園往往會有這樣天真地發問:“老師, 我把上衣穿好了, 你還沒表揚我呢, 你為什麼不誇我是天使?”“老師, 洗手前我幫彬彬卷了袖子, 你為什麼不誇我‘真了不起’?”表揚當然會強化好行為, 但如果孩子是為了贏得誇讚而去刻意表現, 好行為依舊缺乏內在動力, 好行為依舊是脆弱的。

我們不得不承認, 過多過濫的鼓勵削弱了孩子的責任感的形成, 他甚至會因此變成一個“小兩面派”, 大人看得見的時候是積極和無私的, 大人看不見的時候就變成唯我、自私和惰性十足。

4.過多物質激勵, 生成“凡事先講條件”的秉性

有的父母為強化寶寶的好行為, 經常投其所好地用孩子喜歡的玩具、食物、童車等來“籠絡”他。

Advertisiment
這種“鼓勵”行為偶爾為之是可以的, 也會為親子關係創造一番驚喜。 但如果形成了習慣, 反而會削弱孩子從做事的過程中獲得快樂, 並可能讓他養成做什麼事情都會索要“獎品”, 並討價還價一番的毛病。 比如寶寶嘗試著用小肥皂洗襪子, 原本可能是因為這是一種“全新的遊戲”, “很有趣”, 你如果大驚小怪地為此獎勵他一輛遙控汽車, 也許寶寶下次會為了洗手帕再跟你要一輛玩具汽車, 而自由自在地與肥皂、清水玩耍的樂趣, 反而在此功利的目的下大大地減少了。

所以, 記得不要將物質獎勵與寶寶的做事欲望掛起鉤來, 下一次, 他再有“嘻(洗)刷刷”的欲望, 對他說一聲, “你真能幹, 能自己做事情了, 真讓媽媽高興。 再說, 洗襪子本身也很有趣。”這就夠了。

洗襪子本身也很有趣。”這就夠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