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發火”指的是不任由自己無理智不講道理的大聲吼叫、教訓孩子。 但並不是說, 無論孩子做了什麼, 都可以裝作沒看見, 對他置之不理。
不發脾氣絕不等於嬌慣孩子, 而是一種不吼不叫積極的正面管教方式。
孩子各方面都還不成熟, 他們出現過失是難免的。
我們家長也會犯各種錯誤, 何況不懂事的孩子呢。 因此, 我們家長對孩子應該進行批評, 但要講究批評的方式, 不能勃然大怒, 大聲地斥責孩子, 甚至打罵孩子, 應耐心地講道理, 從而使孩子接受家長的批評意見, 而不產生逆反心理。
常見的錯誤批評方式:
Advertisiment
1.以責駡代批評
碰到孩子有什麼差錯, 就怒氣衝衝, 連聲責駡。 批評的目的在於指出孩子的不對之處, 説明他們認識與改正不足;發脾氣的家長只是怒火的爆發, 感情的發洩。 發火罵人不但會嚇著孩子, 而且孩子還是不知道自己錯在哪兒。 久而久之, 孩子反而學會家長的壞毛病——罵人發脾氣。
2.將批評變成表揚
當著孩子的面用讚揚的口吻談論著孩子的缺點:“我這個孩子呀, 瞎話張口就來, 腦子真好使。 ”這種對缺點的訴說, 在孩子聽來, 猶如表揚。 有的時候用反語也達不到批評的目的。
3.不批評孩子卻批評別人
如孩子不吃飯, 反把飯碗打碎了, 媽媽卻說:“這是爸爸不好!沒把碗擺好, 結果讓孩子打掉了。 ”這種以人代過的批評,
Advertisiment
那麼, 父母怎樣批評孩子, 孩子才會虛心接受呢?
1. 批評孩子時要客觀
美國教育家老卡爾·威特認為, 對孩子的批評, 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心服口服。 這聽起來簡單, 做起來並不是那麼容易。
老卡爾·威特認為, 首先你要用孩子能夠理解的道理和事例去教育他們。
給孩子講道理的時候, 要給他們說一些容易理解的道理。
不能用某種高深莫測的東西強行向他們灌輸。
書本上的道理應該給他們講, 但不能搬弄出那些晦澀的文字, 那種學究式的大道理孩子是很難接受的。
無論在任何情況下, 父母都應保持冷靜的頭腦、理智的思維, 切忌在情緒異常的狀態下輕易批評孩子。
只有給孩子充分的說話機會,
Advertisiment
有五種情況, 父母不應該對孩子進行批評。 分別是:
當孩子同你討論某種個人問題的時候。
當孩子看上去非常激動
而又沒有說到底是怎麼回事的時候。
當孩子為某件事而興高采烈的時候。
當孩子需要人説明他作出決定的時候。
當父母想讓孩子解釋或同自己討論某件事的時候。
2. 批評不要當著眾人的面
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 當著眾人的面批評孩子往往會讓他覺得失去面子, 從而產生抵觸父母的心理。
美國教育家斯特娜夫人說:“自尊心是一個人品德的基礎。 若失去了自尊心, 一個人的品德就會瓦解, 人之所以變成了醉漢、賭徒、乞丐和盜賊,
Advertisiment
明智的父母要學會在眾人面前稱讚孩子,
而在孩子遇到問題或犯了錯誤的時候,
在家裡單獨進行教育。
3. 用故事批評孩子
孩子的自尊心是脆弱的, 他們不喜歡父母赤裸裸地批評他們。 如果父母能夠採取委婉的手段, 通過故事、寓言、名言等方式來批評孩子, 取得的效果會更好。
在故事中, 孩子自然領悟到了其中的道理, 這比父母講大道理的效果要好得多。
可見, 父母要積累一些有教育意義的故事。 在孩子遇到相似情況時, 用故事來教育孩子, 不僅可以避免親子衝突的產生,
Advertisiment
4. 用孩子的語言來批評
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 講大道理總是無法起到真正的效果, 孩子們往往會這只耳朵進, 那只耳朵出, 這不是代表孩子們故意與家長作對, 而是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 無法理解高深的道理。
在這種情況下, 父母要學會用孩子的思維思考問題, 用孩子的語言來友善地批評孩子。
批評孩子是為了孩子的健康進步, 鼓勵孩子也是為了孩子的健康進步。 既然是為了相同的目的, 手段的選擇就是應以雙方都樂於接受為原則。 在批評孩子的時候, 如果父母善於運用孩子的語言, 那就能夠收到很好的效果。
因為,用孩子的語言跟孩子溝通,這樣,孩子與父母之間就比較容易獲得共同的語言,從而更好地進行交流。
5. 不要在飯桌上批評孩子
許多父母習慣于在吃飯的時候教育孩子,當然教育往往以批評為主。
實際上,這種教育方式是錯誤的。
不管孩子犯了什麼錯誤,父母都不應該在吃飯的時候批評孩子。
這種批評方式往往會讓孩子產生沮喪的心理,從而影響吃飯時的心情,影響身體健康。
大部分孩子都對父母的這種行為表示反感。一位孩子曾經說過:“我媽媽總是喜歡在吃飯的時候批評我,有時候,還拿出我以前的錯誤再次批評,我只能默默地聽著,如果我一反駁,爸爸就會拍桌子摔飯碗,讓人無法忍受。”為了避免在飯桌上挨訓,許多孩子在吃飯的時候總是匆匆扒幾口,即便飯桌上有他們愛吃的菜,但相對于父母的批評來說,他們寧願放棄吃最好吃的菜。
所以,請家長們想想看,在飯桌上批評孩子是不是一種非常危險的行為?
孩子吃飯本來是很開心的一件事,結果父母不停嘮叨,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很容易厭食。同時,飯桌上的批評還會養成孩子極為敏感的心理,有些時候,孩子並不一定能理解父母的批評就是為了他好的,畢竟是小孩子,他的思維能力不可能達到成人的高度。
而當孩子在家沒有踏實的感覺,跟父母的溝通就會越來越少,這樣一來,親子溝通關係就會產生隔閡,時間越久,隔閡越深,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6. 讓孩子學會自我批評
批評孩子的目的是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從而改正錯誤,
避免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
如果父母沒有意識到這點,而是把批評孩子作為懲罰孩子的手段,以通過懲罰來促使孩子不再犯同樣的錯誤,那麼,效果是微乎其微的。孩子犯錯誤固然應該教育,但是,教育的方式很多,並不只是懲罰。
對於父母來說,要心裡避免懲罰孩子,只要孩子認識到錯誤,有改正的決心了,教育的目的就達到了。
懲罰性的措施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孩子往往在心裡想:“反正已經挨打了,這下沒什麼不好意思的。”“要改正可不是那麼容易的,大不了再被打一次。”就這樣,對懲罰越來越麻木的孩子不僅無法改正自己的錯誤,而且對父母的情感也會越來越淡漠,甚至造成親子之間的隔閡。
7. 賞罰要分明
懲罰只是一種教育方式,其目的是通過懲罰性的措施,讓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避免下次再犯。
因此,懲罰只是一種手段,並不是目的。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一定要做到賞罰分明,不要出爾反爾,讓孩子無法判斷父母的真正意思。比如,你要求孩子不要說謊,你首先不能欺騙孩子。如果說好孩子做了好事有獎賞,父母就一定要執行、兌現。
明智的父母一定要以教育引導為主,
事先制定規則,
讓孩子明白違反規則需要受到怎樣的懲罰。
同時,不要盲目懲罰孩子,以免孩子受到心靈的傷害。
批評孩子除了掌握以上的技巧,結合孩子的年齡也是很重要的,同樣的事,對不同年齡的孩子,好的批評方法也是不同的。
2歲以下,不主張直接批評
桌上一杯溫開水,被寶寶一不小心碰到了,這時候,自己先平復心情,不要急著以任何形式批評孩子,例如“怎麼這麼不小心”、“燙到沒”都是不適合的。
最好的做法是,把孩子抱開,收拾好桌面, 父母提供一個安全環境,為孩子的不小心犯錯負責。
3-5歲,直接告訴孩子結果
讓孩子自己體會行為的後果,分兩種情況,一是像打碎杯子之類的小事,你可以告訴他,“看,杯子碎了。”而另外一種情況是人際之間的糾紛,比如孩子和小朋友打架了,你可以告訴他,“被打是會痛的。”
對三到五歲的孩子,批評時最好不要以正確或錯誤作為唯一評價標準,讓孩子給自己打上“我很壞”、“我就是不會做事”的標籤。
6歲到小學期間,適當懲罰
6歲後的孩子犯錯時,適當的懲罰是可以的,但一定要提前約定規則。比如,孩子上同學家玩,你跟他約定好,“6點回來吃飯,如果沒回來,星期六就不可以出去了。”如果孩子一個沒忍住貪玩回來晚了,告訴他事先說好的懲罰,“好吧,這個星期六不出去了。”
不要沒講好任何規則,事後就直接懲罰孩子。
批評孩子萬用公式:
批評=陳述事實+確認可罰性+表達感受(痛苦)+保住孩子的自我價值+期望。
(1)陳述事實。
就是說要直接告訴孩子他做錯了什麼事情,把他做錯的事情說清楚,這是批評他的前提。
(2)確認可罰性。
這是告訴孩子為什麼要批評他,確認錯誤的嚴重性和對孩子以及別人傷害性,給出批評的理由。
(3)表達感受。
主要是表達痛苦與憤怒的感受,這是要告訴孩子他的行為,使你感到非常痛心,由此讓孩子找到痛苦,讓他把他的錯誤行為與痛苦連接在一起。
(4)保住孩子的自我價值。
這是說讓孩子認識到,雖然他的行為錯了,但是你依然認為他是一個好孩子,並沒有因為他犯了一個錯誤,就改變了你對他的看法。在你心中,他的“行為”雖然出了錯誤,但是他的“人”還是個好人。這樣他才有改變缺點和錯誤的動力。
附七種情形不宜批評孩子:
第一,“對眾不責”,即不要在眾人面前責備孩子;
第二,“愧悔不責”,即孩子已經為自己的過失慚愧後悔了,就不要責備孩子了;
第三,“暮夜不責”,即夜晚不責備孩子;
第四,“正飲食不責”,即吃飯時不責備孩子;
第五,“歡慶不責”,即孩子特別高興的時候,不責備孩子;
第六,“正悲憂不責”,即孩子正在憂傷、哭泣時不責備孩子;
第七,“疾病不責”,即孩子正在患病時不責備孩子。
批評,是家長幫助孩子修正自我、學習新知識、走向成功的良機,然而,批評的聲音並不能帶給孩子什麼,只有讓孩子聽到了,感受到了,並把它放到心裡,批評才能轉化成真正的力量,推動孩子再向前一步。
教育是一門科學,有自身的規律,必要的批評有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是孩子走向成功的推進器和催化劑。
都說孩子的心靈是世界上最美麗也是最難呵護的花朵,因此,當我們在批評孩子時,除了方式上的注意,還需更多地給予這朵花體諒和寬容的灌溉。
教育孩子,就是修煉自己的心,願我們都能成長為溫柔而堅定的父母,更好的陪伴孩子成長。
因為,用孩子的語言跟孩子溝通,這樣,孩子與父母之間就比較容易獲得共同的語言,從而更好地進行交流。
5. 不要在飯桌上批評孩子
許多父母習慣于在吃飯的時候教育孩子,當然教育往往以批評為主。
實際上,這種教育方式是錯誤的。
不管孩子犯了什麼錯誤,父母都不應該在吃飯的時候批評孩子。
這種批評方式往往會讓孩子產生沮喪的心理,從而影響吃飯時的心情,影響身體健康。
大部分孩子都對父母的這種行為表示反感。一位孩子曾經說過:“我媽媽總是喜歡在吃飯的時候批評我,有時候,還拿出我以前的錯誤再次批評,我只能默默地聽著,如果我一反駁,爸爸就會拍桌子摔飯碗,讓人無法忍受。”為了避免在飯桌上挨訓,許多孩子在吃飯的時候總是匆匆扒幾口,即便飯桌上有他們愛吃的菜,但相對于父母的批評來說,他們寧願放棄吃最好吃的菜。
所以,請家長們想想看,在飯桌上批評孩子是不是一種非常危險的行為?
孩子吃飯本來是很開心的一件事,結果父母不停嘮叨,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很容易厭食。同時,飯桌上的批評還會養成孩子極為敏感的心理,有些時候,孩子並不一定能理解父母的批評就是為了他好的,畢竟是小孩子,他的思維能力不可能達到成人的高度。
而當孩子在家沒有踏實的感覺,跟父母的溝通就會越來越少,這樣一來,親子溝通關係就會產生隔閡,時間越久,隔閡越深,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6. 讓孩子學會自我批評
批評孩子的目的是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從而改正錯誤,
避免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
如果父母沒有意識到這點,而是把批評孩子作為懲罰孩子的手段,以通過懲罰來促使孩子不再犯同樣的錯誤,那麼,效果是微乎其微的。孩子犯錯誤固然應該教育,但是,教育的方式很多,並不只是懲罰。
對於父母來說,要心裡避免懲罰孩子,只要孩子認識到錯誤,有改正的決心了,教育的目的就達到了。
懲罰性的措施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孩子往往在心裡想:“反正已經挨打了,這下沒什麼不好意思的。”“要改正可不是那麼容易的,大不了再被打一次。”就這樣,對懲罰越來越麻木的孩子不僅無法改正自己的錯誤,而且對父母的情感也會越來越淡漠,甚至造成親子之間的隔閡。
7. 賞罰要分明
懲罰只是一種教育方式,其目的是通過懲罰性的措施,讓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避免下次再犯。
因此,懲罰只是一種手段,並不是目的。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一定要做到賞罰分明,不要出爾反爾,讓孩子無法判斷父母的真正意思。比如,你要求孩子不要說謊,你首先不能欺騙孩子。如果說好孩子做了好事有獎賞,父母就一定要執行、兌現。
明智的父母一定要以教育引導為主,
事先制定規則,
讓孩子明白違反規則需要受到怎樣的懲罰。
同時,不要盲目懲罰孩子,以免孩子受到心靈的傷害。
批評孩子除了掌握以上的技巧,結合孩子的年齡也是很重要的,同樣的事,對不同年齡的孩子,好的批評方法也是不同的。
2歲以下,不主張直接批評
桌上一杯溫開水,被寶寶一不小心碰到了,這時候,自己先平復心情,不要急著以任何形式批評孩子,例如“怎麼這麼不小心”、“燙到沒”都是不適合的。
最好的做法是,把孩子抱開,收拾好桌面, 父母提供一個安全環境,為孩子的不小心犯錯負責。
3-5歲,直接告訴孩子結果
讓孩子自己體會行為的後果,分兩種情況,一是像打碎杯子之類的小事,你可以告訴他,“看,杯子碎了。”而另外一種情況是人際之間的糾紛,比如孩子和小朋友打架了,你可以告訴他,“被打是會痛的。”
對三到五歲的孩子,批評時最好不要以正確或錯誤作為唯一評價標準,讓孩子給自己打上“我很壞”、“我就是不會做事”的標籤。
6歲到小學期間,適當懲罰
6歲後的孩子犯錯時,適當的懲罰是可以的,但一定要提前約定規則。比如,孩子上同學家玩,你跟他約定好,“6點回來吃飯,如果沒回來,星期六就不可以出去了。”如果孩子一個沒忍住貪玩回來晚了,告訴他事先說好的懲罰,“好吧,這個星期六不出去了。”
不要沒講好任何規則,事後就直接懲罰孩子。
批評孩子萬用公式:
批評=陳述事實+確認可罰性+表達感受(痛苦)+保住孩子的自我價值+期望。
(1)陳述事實。
就是說要直接告訴孩子他做錯了什麼事情,把他做錯的事情說清楚,這是批評他的前提。
(2)確認可罰性。
這是告訴孩子為什麼要批評他,確認錯誤的嚴重性和對孩子以及別人傷害性,給出批評的理由。
(3)表達感受。
主要是表達痛苦與憤怒的感受,這是要告訴孩子他的行為,使你感到非常痛心,由此讓孩子找到痛苦,讓他把他的錯誤行為與痛苦連接在一起。
(4)保住孩子的自我價值。
這是說讓孩子認識到,雖然他的行為錯了,但是你依然認為他是一個好孩子,並沒有因為他犯了一個錯誤,就改變了你對他的看法。在你心中,他的“行為”雖然出了錯誤,但是他的“人”還是個好人。這樣他才有改變缺點和錯誤的動力。
附七種情形不宜批評孩子:
第一,“對眾不責”,即不要在眾人面前責備孩子;
第二,“愧悔不責”,即孩子已經為自己的過失慚愧後悔了,就不要責備孩子了;
第三,“暮夜不責”,即夜晚不責備孩子;
第四,“正飲食不責”,即吃飯時不責備孩子;
第五,“歡慶不責”,即孩子特別高興的時候,不責備孩子;
第六,“正悲憂不責”,即孩子正在憂傷、哭泣時不責備孩子;
第七,“疾病不責”,即孩子正在患病時不責備孩子。
批評,是家長幫助孩子修正自我、學習新知識、走向成功的良機,然而,批評的聲音並不能帶給孩子什麼,只有讓孩子聽到了,感受到了,並把它放到心裡,批評才能轉化成真正的力量,推動孩子再向前一步。
教育是一門科學,有自身的規律,必要的批評有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是孩子走向成功的推進器和催化劑。
都說孩子的心靈是世界上最美麗也是最難呵護的花朵,因此,當我們在批評孩子時,除了方式上的注意,還需更多地給予這朵花體諒和寬容的灌溉。
教育孩子,就是修煉自己的心,願我們都能成長為溫柔而堅定的父母,更好的陪伴孩子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