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給孩子貼“標籤”

周玉有位外地同學出差來京, 於是幾個昔日的同窗好友相約敘舊。 已為人父為人母的都帶來了自己的心肝寶貝兒, 談論的話題自然要涉及事業、家庭和孩子。

“我們家孩子可聰明了, 什麼東西一學就會!”“我兒子挺乖的, 從來不頂嘴, 也不跟人打架!” “我們那個, 就是愛畫畫, 跟個小畫家似的!” “我們家孩子學習挺好, 總是100分, 一點兒也不用我操心。 ” …… 年輕的父母們熱烈地談論著自己的孩子, 不時用各種例子給自己的孩子貼著標籤。

一旁的小傢伙們玩得有聲有色, “戰爭”時不時地冒出來。 突然, “砰”的一聲, 不知是什麼東西掉在了地上,

Advertisiment
打斷了大人的談話。 原來是周玉給好友的男孩兒明明買的一個小毛毛熊引起了爭執。 一個孩子想要明明的毛毛熊, 明明不想給, 另一個又非得要不可, 幾番爭執不下, 想要的孩子於是揮起了拳頭, 打倒了明明, 搶去了毛毛熊。 看來一次“世界大戰”即將爆發。 可沒想到, 明明從地上爬起來後, 只是有些委屈地站在一旁。 “明明, 你怎麼不去把毛毛熊搶回來呀?”周玉很奇怪地問。 女友搶先開導著兒子:“明明乖, 聽媽媽話啊, 好孩子是不和小朋友打架的……”明明含著眼淚沒有說話。 “去, 把毛毛熊還給弟弟!”另一位父親在嚴厲地教訓動武的兒子, 那男孩子一面聽, 一面戀戀不捨地玩弄著搶來的毛毛熊, 看來他是不會輕易讓出毛毛熊了。
Advertisiment
“好了好了, 小孩子淘淘氣, 沒事兒。 明明說把毛毛熊送小哥哥玩了。 別訓他了, 讓他去玩吧。 ”女友的幾句話使這場“戰爭”硝煙散盡。 聚會在濃濃的同窗情誼中結束了, 而周玉的心卻不能平靜。 明明在媽媽“好孩子”、“乖孩子”的鼓勵中放棄了捍衛自己的權力, 那份不情願卻隱藏在無聲的遲疑之中。 小小的孩子, 壓抑了自己本不過分的願望, 為了做媽媽的“乖孩子”、“好孩子”, 甚至不能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

現在, 很多家長已經意識到“淘氣包”、“貪吃鬼”、“泥猴兒”這樣的“壞”標籤誇大了孩子的缺點, 會給孩子幼小的心靈蒙上一層陰影, 因此也知道儘量避免使用這樣的“壞”標籤, 而改用“聰明寶寶”、“好孩子”、“乖孩子”、“語文能力特強”、“傑出的小畫家”等等的“好”標籤來稱讚和鼓勵孩子。

Advertisiment
放棄負向標籤本是一種進步, 可是一味地貼這些“好”標籤又會給孩子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好”標籤往往是父母的過高期望, 這種期望可能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巨大壓力:“好孩子”被人打了不能還手, “小畫家”不得不放棄遊戲時間不斷地提高畫技, “愛學習的孩子”不敢放心大膽地玩上一天, “總得100分的孩子”得時刻告誡自己千萬不能考99分……這樣, 孩子稚嫩的心上總是緊繃著一根弦。 即使“標籤”所標定的內容適當, 可能也只是父母對孩子某一方面的看法, 並非孩子真實的情況。

孩子年紀小, 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發展可能。 但是, 孩子的自我判斷能力差, 他們會為了維護“標籤”的內容,

Advertisiment
推動一些有用的東西, 喪失向其他方向發展的可能性。 “語文能力特強”的孩子可能很喜歡體育或數學, 那個在父母眼中是“傑出的小畫家”的孩子可能語文能力也不差, 也許父母的善意鼓勵和稱讚會限制了他們的發展。

不貼標籤不等於對孩子的行為不表態, 做對了要表揚, 做錯了要糾正。 只是無論肯定、鼓勵還是否定、批評, 最好都是就事論事, 讓孩子感到你是在評價他做的事, 而不是評價他這個人。 因為孩子還小, 貼什麼標籤都太早。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