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聽話寶寶應對指南

·指令清楚、實際。 當寶寶把照顧者的指令當作“耳邊風”時, 爸媽在提出要求時就要做到指令清楚、實際, 內容寶寶可以理解, 更重要的是寶寶能“做得到”。 例如, “把房間清理乾淨”就太過模糊, 寶寶不知道是清理玩具呢, 還是清理衣服, 還是把房間掃一掃。 “把房間地板上的玩具收到玩具箱裡”, 這就明白得多, 同時也是寶寶能力可以做到的。
·選擇法。 當有些事情必須做但孩子不肯做時, 可以採用選擇法。 所謂選擇是要孩子選擇“先做”還是“後做”, 是“立即做”還是“等會兒做”, 而不是要孩子選擇“做”還是“不做”。 比如, 頭髮長了,

Advertisiment
但孩子不肯理髮, 父母可以用商量的口氣說:“是你先理, 還是我先理?”孩子往往回答“你先理”。 等父母理好發後, 孩子就不得不理了。
·轉移法。 孩子不聽話, 有時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和興趣。 比如, 看見一件玩具, 孩子鬧著要買, 怎麼辦?這時, 父母可採用“轉移法”, 即不與孩子談這件玩具該不該買, 這樣就在不知不覺中轉移了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也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忘記他要買玩具的想法。
·接納孩子的情緒。 爸媽雖不接納孩子的負面行為, 但要接納孩子的情緒、聽聽孩子的心聲, 否則, 孩子也聽不進父母說的話。
·訂定規範。 父母要先講規定, 讓孩子有遵循的方針, 才能去談孩子是否聽話。 對年齡較小的孩子, 訂的規範要具體清楚。
Advertisiment
在訂規範時要讓孩子參與, 這樣才知道他懂得什麼, 再依此共同訂出規範, 並利用孩子能看懂的字或圖具體列在紙上。 雖然孩子不一定能遵守, 但至少已有提醒的作用。 此外, 訂規範時, 也可附加訂出違規不執行的處罰方式。 訂規範時要注意合理性。
·防患於未然。 事前模擬可能發生的狀況並設想解決方案, 可降低孩子負面行為的幾率。 例如, 父母帶孩子去逛百貨公司, 孩子會認為要去買玩具, 沒買的話, 就會在百貨公司哭鬧, 賴著不走。 其實父母在事先就應想到孩子可能有的反應, 應先告知出門的目的是逛一逛, 不會買玩具。
·慎用處罰。 在沒有安全顧慮的前提下, 適度處罰五六歲的孩子, 讓孩子嘗到不遵守規則的後果,
Advertisiment
可教導孩子學會責任。 然而, 父母處罰孩子往往一次比一次嚴厲, 結果處罰越強, 孩子反而越來越不聽話。 因為處分的次數一多, 孩子會漸漸“習慣化”, 甚至越禁止, 就越想做, 所以父母需要慎用處罰。
·善於獎勵。 若孩子總是動來動去、安定不下來, 父母可與孩子約定, 若他坐20分鐘都沒有跑來跑去(同時須為他安排一些活動), 就可以得到一個“小星星”, 累積7個“小

星星”以後, 可以換取一樣他一直想要的東西。 如此孩子不但可平穩下來, 也有了努力的目標。 使用獎勵時應儘量避免物質獎勵, 也不要讓孩子太快獲得獎勵。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