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能“叉”掉孩子的本真

據《新聞晚報》報導, 一道小學一年級的語文閱讀題, 素材是“孔融讓梨”的故事, 題目中有一道是“如果你是孔融, 你會怎麼做?”學生回答“我不會讓梨”, 被老師打了一個大大的叉。 這張試卷被孩子父親發現後, 拍成照片發到微博上, 一天時間裡就被轉發近2000次, 評論400多條。 孩子父親想不通:這就是如今的教育嗎?

“孔融讓梨”可謂家喻戶曉, 講的是孔子二十世孫孔融小時候的一件趣事。 某月某日, 孔融的爺爺過生日。 祝壽的檯子上放著一盤梨, 媽媽就讓孔融去分。 “融遂按長幼次序而分, 各得其所, 唯己所得甚小。 ”孔融的父親感到很奇怪,

Advertisiment
就問他為什麼這樣做?孔融從容對答說:“樹有高低, 人有老幼, 尊老敬長, 為人之道也!”這個故事體現了孔融具有中華民族謙讓的傳統美德, 成為思品教育的絕佳素材。

應該說這道一年級的語文閱讀題, 的確是一道好題, 既考查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又考核了學生的道德品質, 具有雙重功效。 但這個大大的“紅叉”, 也許很粗暴, 因為這位孩子的答案無可厚非, 他只是實話實說而已。 教育不應該要求人人都做聖人, 這位孩子至少說了真話, 比那些口是心非回答“讓梨”更好。

一年級的孩子本來就在初步的學習階段, 教師要鼓勵他們善於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 不能為了所謂的“高尚道德”而刻意掩飾自己、迷失自己,

Advertisiment
甚至為了迎合而世故圓滑。 當然, 板子也不能完全打在這位打叉的語文教師身上, 畢竟他(她)是想從正面來教育學生, 也許在題目的設計上有瑕疵。 假如在“你會怎麼做”後面再來一個追問――“請說說你的理由”, 教師在閱卷時能悄悄走進學生的心理世界, 感受學生最真實的一面, 也許這比整齊劃一的空洞說教更好。

如今的語文教育很大程度上被賦予了過多的德育功能, 其實語文首先是一門工具學科, 它教會孩子認字識句、鼓勵他們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 而教改實施這麼多年了, 語文這門學科仍偏重於德育, 文言文、世界文學、閱讀能力、獨立思考能力……這些本該具有的語文素養所剩無幾。

孩子是一張白紙, 是讓孩子們繪製出自己獨特的藍圖,

Advertisiment
還是讓他們成長為標準的“圖紙”, 這是值得學校和教師反思的一個大問題。 不過, 有一點是肯定的, 簡單粗暴式的教育是不僅畫出美麗的圖案, 甚至連標準的“圖紙”都不會培養出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