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健康的行為習慣不僅會損害生理健康, 還會影響心理健康。 而在日常生活中, 你應該注意不健康的行為習慣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心理因素對不健康行為習慣的影響。
其實生活中有很多不健康的行為方式。 例如, 長期過度的工作, 伴隨而來的往往是睡眠不足、、缺乏鍛煉乃至身體垮掉;抽煙成癖容易傷害人的肺和心臟, 嗜酒如命容易傷害人的神經系統, 導致肝功能下降;吸毒成癮常會引起人感覺、注意、創造等能力的下降, 還會危及人的呼吸、消化以及心臟的功能, 更容易導致慢性中毒、病菌感染、,
Advertisiment
另外還有很多不健康的行為習慣會對人的心理產生不良影響。 例如將同伴的玩具拿回家來, 或是偷出爸爸衣兜裡的零錢去買零食吃, 如果說這對於學齡前的兒童來說還情有可原的話, 那麼, 當他長成翩翩少年仍然去商店偷蘋果或別的東西, 那就是不正常的了。
一個在責駡和嘲笑聲中長大的孩子, 會形成一種對所有他討厭的人都進行攻擊的乖戾習慣。 成年以後, 他很可能因毀壞他人財產、縱火、恐嚇、虐待或謀殺罪而鋃鐺入獄。 積習已久的習慣很難一時改變。 偷竊成性的人會偷他所見到的任何東西,
Advertisiment
習慣會導致人的失敗, 這種說法也許會令你感到驚奇, 甚至不願相信。 其實, 這並不奇怪。 有些孩子在家中從不幹家務, 父母也以"他得做作業"、"孩子愛玩本來就是天性嘛"等理由去原諒他們。 有些孩子, 父母讓他洗碗, 他會給你打碎幾個;叫他拖地, 就給你潑得滿屋是水……他們以這些小聰明迫使父母下次不再讓他們幹活。 上述這類孩子, 會養成逃避勞動的習慣。
有些孩子害怕讀書, 老師上課提問時他只會搖頭, 往往遭到老師和父母的批評甚至打罵, 實際上, 聰明的父母和老師這時應該做的, 是鼓勵孩子上課時集中思想, 給他們佈置一些簡短的作業, 並督促他們去完成。
Advertisiment
一個孩子如果經常受到懲罰, 或者他本可以自己幹的諸如穿衣、吃飯等事, 大人都替他幹了, 他會自感窩囊, 自感不能做好任何事情。 如果父母多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完成分內的事情, 並給予表揚和支援, 不僅會讓孩子感到有成就感, 而且更能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