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通便“神器”真的有用嗎?生命君邀請兒科專家, 與你聊聊寶寶便秘那些事兒。
別把攢肚當便秘
有時候, 寶寶排便不正常, 家長帶孩子去醫院檢查, 醫生會說:這是攢肚, 不是便秘。 兩者傻傻分不清?以下幾招教你正確區分。
攢肚
母乳寶寶2~3天甚至一周不排便, 但無痛苦表現, 待到排便時, 排出的是黃色軟便, 無硬塊, 這種現象稱為“攢肚兒”, 多見於母乳寶寶。
Advertisiment
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因為滿月寶寶消化能力提高, 對母乳能充分吸收, 腸道產生的食物殘渣較少, 不足以刺激直腸形成排便反射。
便秘
便秘不僅大便次數減少(通常每週排便少於3次), 更重要的是大便硬結、乾燥、排出困難。 有時還會在糞便外粘有血絲或黏液。
大而硬的糞塊還會造成肛裂、肛門疼痛, 使寶寶害怕排便, 有便意時哭鬧明顯, 食欲減退, 有的還伴有腹脹、左下腹可觸及糞塊。
最坑娃的3種解“秘”法
對於嬰幼兒便秘的處理, 一些常見的錯誤做法家長要注意規避。
1歲內別喝蜂蜜水
蜂蜜在生產運輸中可能被肉毒桿菌污染, 其芽孢生存力極強, 在100℃的高溫下還可存活, 嬰兒抵抗力差, 一旦中毒有很大危險。
不輕易使用開塞露
Advertisiment
開塞露刺激性較強, 容易導致腸黏膜損傷, 也容易導致依賴, 必要時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母乳寶寶不建議喝菜水
喂母乳的寶寶不建議喝果汁或菜水, 它們味道比較濃厚, 可能影響母乳餵養。
4種“便秘”要去醫院
如果孩子出現以下4種情況, 最好及時就醫:
若大便幹結引起肛裂, 除飲食調整及使用緩瀉劑外, 保持肛門清潔即可。 但如果大便排解通暢仍有便血, 需立即就醫。
患兒反復便秘, 有腹脹及嘔吐, 生長發育遲緩需立即就醫。
患兒便秘經過規律排便訓練, 飲食結構改變, 甚至緩瀉劑的應用後超過2~4周以上無任何改善需就醫。
半歲以內寶寶出現便秘即需就醫。
兒科醫生的“通便攻略”
1
腹部按摩
腹部按摩能促進孩子的腸蠕動,
Advertisiment
以肚臍為中心, 順時針方向用手掌輕輕摩擦嬰兒的腹部, 由左向右旋轉按摩10次, 休息5分鐘, 再按摩10次, 反復進行3回。
讓嬰兒仰臥, 抓住其雙腿做屈伸運動, 共10次;然後再單腿屈伸10次。
2
穴位按摩
按摩足三裡和支溝穴兩大穴位對緩解小兒便秘也有一定的效果, 具體方法為:
在孩子不進食時輕按足三裡(髕骨下緣3寸, 脛骨外側1寸處)和支溝穴(手腕背部橫紋上3寸處, 尺骨與橈骨之間), 也能促進排便。
3
飲食調整
搭配好肉奶蛋、碳水化合物和蔬菜的比例。
每餐蔬菜應占食物總重量一半以上, 推薦芹菜、菠菜、甘藍、空心菜、胡蘿蔔等富含膳食纖維的蔬菜;
上午下午可各吃一次水果, 適量多喝優酪乳, 增加腸道益生菌,
Advertisiment
便秘小兒要定時飲水, 一兩個小時喝一次, 不能等渴了才喝。
4
排便訓練
美國西雅圖兒童醫院兒科專家溫蒂·蘇·斯旺森博士建議, 讓孩子在馬桶上坐10~15分鐘, 每天1~2次, 幫助孩子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 ▲
讓娃痛快拉粑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