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被人知的寶寶N個敏感期!

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總是不多不少的有些行為爸媽是不能理解的, 那肯定是爸媽不知道孩子在各時期存在著敏感期。 很多爸媽會誤以為是孩子的不良習慣, 而責怪孩子, 其實這樣是不利於寶寶的成長的。

名詞解釋:敏感期

所謂敏感期, 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 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 在某個時間段內, 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 並不斷重複實踐的過程。 順利通過一個敏感期後, 兒童的心智水準便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

兒童敏感期也是有彈性的, 0-6歲的兒童, 如果敏感期沒有得到良好發展,

Advertisiment
到了6-12歲還會有彌補的機會, 但是, 這有個前提, 那就是6-12歲期間, 兒童必須有一個充滿愛和自由的成長環境。 但現實是, 在學習壓力下,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得到的心理幫助和關懷非常少。 他們既得不到6歲以前來自父母的寬容和疼愛, 又得不到長大後成人給予的尊重。 在紛亂的心緒中, 他們孤獨地成長著。

剛出生的嬰兒是一樣聰明的

10年來, 我曾問過很多孩子的媽媽:“你瞭解0-6歲孩子的成長特徵嗎?”一些媽媽不瞭解, 另一些媽媽自認為瞭解一些, 她們看了一些所謂的早期教育書籍, 很早就教孩子認字、數數。 當然也有一部分媽媽瞭解生命成長的過程, 知道這是一門科學, 大意不得。 但是, 這部分媽媽太少了。

當生命在母體中孕育時,

Advertisiment
全世界的孩子基本上是在一個起點上。 成人與成人間天壤般的差距基本上來自童年的成長過程, 這是所有的秘密所在。

小嬰兒的兩個敏感期

很少有家長知道, 剛出生的嬰兒對明暗相間的地方感興趣, 而不是通常認為的彩球。

家長都知道嬰幼兒愛吃手, 很多家長只要看見孩子吃手就把孩子的手拿開, 他們不知道孩子是在認識世界, 他在用口進行嘗試、感覺, 甚至一些抽象的概念, 比如軟和硬, 孩子都是用口來認識的。 我曾經講過一個例子, 一個孩子, 左手拿著毛巾, 右手拿著梳子, 他咬咬毛巾, 咬咬梳子, 他是在感覺軟和硬。 不幸的是他的父母沒有及時把概念配對, 沒有告訴他那是軟, 這是硬。

很多家長都發現,

Advertisiment
孩子到了一定的時候喜歡扔東西, 你撿起來給他, 他會再扔掉讓你去撿;好不容易剛剛壘好積木, 孩子嘩啦一下子推倒在地, 讓你再壘;望子成龍給孩子買回英語磁帶, 想讓他學外語, 可他的興趣不在聽上, 而在來回裝卸磁帶上, 甚至可能因此把答錄機弄壞……

這些現象背後到底是什麼原因?家長不明白。 我們知道, 這是孩子空間的敏感期到來了,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感知三維空間, 建構空間智慧。

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總是不多不少的有些行為爸媽是不能理解的, 那肯定是爸媽不知道孩子在各時期存在著敏感期。 很多爸媽會誤以為是孩子的不良習慣, 而責怪孩子, 其實這樣是不利於寶寶的成長的。

稍大寶寶到了秩序敏感期

Advertisiment

一些家長反映, 孩子有一個階段突然變得特別“難纏”, 上樓梯他們要先上, 家裡的燈要他們開, 家長要是忘記了, 進門隨手開了燈, 孩子就會不依不饒地鬧, 非要家長把燈關上, 他們再開一遍。 這是孩子到了秩序的敏感期, 這時的兒童急切需要一個精確且有所規定的環境, 成人隨意打破孩子的秩序會使孩子痛苦, 孩子表達痛苦的方式自然就是哭鬧, 於是成人認為孩子“難纏”。

秩序感是偉大的兒童教育家蒙特梭利揭示的兒童的重要敏感期之一, 其實兒童內心的很多秘密成人都不瞭解, 正如蒙特梭利所說, 兒童的心靈是一個神秘的花園, 照料他的成人並不瞭解他。 但是, 我想說, 當我們不瞭解的時候,

Advertisiment
我們至少應該懷著敬畏之心, 尊重孩子, 給孩子愛和自由。

愛打人:自我感覺萌發了

還有家長問, 兩歲多的孩子特別愛打人怎麼辦?他們不知道, 這是孩子的自我感覺在萌發。 對孩子來說, 打這個舉動意味著排除, 對於他不喜歡的東西, 他就用打或者咬人、說“不”等等動作來表示, 這裡的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打, 而是兒童意志獨立的一個標誌。 但是, 如果大人這時大驚小怪地斥責孩子:“不要打人!”孩子看到大人反應強烈, 他就此領悟到:啊, 這就是打人!他以後的打可能就是真的打。

最好的玩具在大自然中

幾乎所有的家長都發現, 孩子都喜歡玩水、玩沙。 水和沙是兒童開發想像力、創造力、專注力最天然的玩具, 沙和水既變化無常又易被掌握, 它們無窮盡的形態和玩法滿足了兒童創造和想像的本能,任何一種人為的玩具都無法和大自然的賜予相媲美。但是,很多家長因為弄髒衣服、怕孩子凍著、怕生病等等而阻止兒童去探索和發現。

無論是在各地講學還是在網上和家長交流,我常暗自為家長的問題遺憾和震驚。如果家長讀了一些科學的育兒書籍,瞭解兒童成長的秘密,他們就不會問這些問題,而我們的孩子也就不會出這些問題。

6歲以前的寶寶要自己帶

我知道,很多父母都把孩子送到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家,或者是全托,或者讓保姆帶孩子。我要告訴所有的父母,不要把你0-6歲的孩子送給別人帶,包括你的父母!

你一生有漫長的幾十年,抽出6年的時間給孩子並不算多。這個世界上可能很多時間是有價值的,但在我看來,最有價值的時間是和孩子在一起的這6年。他來到這個世界,惟一和他有聯繫的就是媽媽,你把他送出去,你可能以為孩子不知道你做了什麼,但我認為所有的孩子都知道———他被遺棄了,不管把他送到哪裡,離開媽媽就是被遺棄的過程,這個慘痛的經歷將留在孩子的潛意識裡,並左右他以後的人生。我已經碰到過許多為此而後悔莫及的媽媽!

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總是不多不少的有些行為爸媽是不能理解的,那肯定是爸媽不知道孩子在各時期存在著敏感期。很多爸媽會誤以為是孩子的不良習慣,而責怪孩子,其實這樣是不利於寶寶的成長的。

不要喂寶寶吃飯

我也知道,幾乎所有的家長都給孩子餵飯。這樣省事,孩子吃得快,還不容易弄髒衣服和手。

但是,所有的孩子都想自己吃飯,他們用稚嫩的小手抓著勺子,頑強地抗爭著。但是,孩子最終爭不過父母,他們只能乖乖就範,坐在車裡,椅子上,被動地等著勺子送入他的口中。

孩子失去的是鍛煉手的肌肉的機會,拿勺子探索的樂趣,自己掌握局面的感覺。每個想讓孩子出息的父母,你們的做法可能正在扼殺孩子的潛能和探索世界的勇氣。

知識份子家的孩子膽小

我還知道,很多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膽小,喜歡察言觀色,從不敢越雷池一步,他們擔心自己的孩子將來在社會上缺乏競爭力。殊不知,正是家長把孩子訓成了這樣。

這裡有個規律———這種孩子大多出自知識份子家庭,知識份子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從小就得體,有教養,他們忘了孩子就是孩子,生命有自己的成長過程和秘密。他們喜歡說教,並以為說教就是教育,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怎麼可能勇敢?怎麼可能敢越雷池?怎麼會有競爭力?

給孩子自由,他就能選擇他要做的事情,做喜歡的事情的孩子必然是專注的,任何一位家長和老師都能發現這一點。成人也如此,人天性喜歡按自己的意志做事。因為能做自己喜歡的事,兒童便不斷產生對環境的信任和依賴,並因此心滿意足,變得安靜,專注起來。

幫助寶寶度過敏感期

其實0-6歲的兒童(有的孩子一直持續到12歲),幾乎將他全部的熱情和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了自我建構中,因此皮亞傑斷言0-6歲的兒童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我反復強調敏感期的概念,就是因為當嬰幼兒暢通無阻地度過一個敏感期時,他就走過了一個發展的臺階,這給孩子帶來了愉悅和持續性的滿足,這也是孩子瞭解、認識這個世界的過程。圓滿地完成這個過程,兒童會充滿活力和激情。

但是,如果破壞了這個過程,就會導致兒童的麻木、遲鈍、懶惰、好動、混亂。

在愛和自由中長大的孩子,吸收性心智和敏感期肯定得到了全面、充分的發展,他不會停止成長,長大成人後,他也不會像父輩一樣歷經坎坷尋找自我,他將擁有巨大的潛力和創造力,有無人能撼動的尊嚴和自信,他能在這個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並因此有幸福感。瞭解生命的成長過程,給孩子愛和自由,你就會擁有這樣一個孩子。

它們無窮盡的形態和玩法滿足了兒童創造和想像的本能,任何一種人為的玩具都無法和大自然的賜予相媲美。但是,很多家長因為弄髒衣服、怕孩子凍著、怕生病等等而阻止兒童去探索和發現。

無論是在各地講學還是在網上和家長交流,我常暗自為家長的問題遺憾和震驚。如果家長讀了一些科學的育兒書籍,瞭解兒童成長的秘密,他們就不會問這些問題,而我們的孩子也就不會出這些問題。

6歲以前的寶寶要自己帶

我知道,很多父母都把孩子送到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家,或者是全托,或者讓保姆帶孩子。我要告訴所有的父母,不要把你0-6歲的孩子送給別人帶,包括你的父母!

你一生有漫長的幾十年,抽出6年的時間給孩子並不算多。這個世界上可能很多時間是有價值的,但在我看來,最有價值的時間是和孩子在一起的這6年。他來到這個世界,惟一和他有聯繫的就是媽媽,你把他送出去,你可能以為孩子不知道你做了什麼,但我認為所有的孩子都知道———他被遺棄了,不管把他送到哪裡,離開媽媽就是被遺棄的過程,這個慘痛的經歷將留在孩子的潛意識裡,並左右他以後的人生。我已經碰到過許多為此而後悔莫及的媽媽!

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總是不多不少的有些行為爸媽是不能理解的,那肯定是爸媽不知道孩子在各時期存在著敏感期。很多爸媽會誤以為是孩子的不良習慣,而責怪孩子,其實這樣是不利於寶寶的成長的。

不要喂寶寶吃飯

我也知道,幾乎所有的家長都給孩子餵飯。這樣省事,孩子吃得快,還不容易弄髒衣服和手。

但是,所有的孩子都想自己吃飯,他們用稚嫩的小手抓著勺子,頑強地抗爭著。但是,孩子最終爭不過父母,他們只能乖乖就範,坐在車裡,椅子上,被動地等著勺子送入他的口中。

孩子失去的是鍛煉手的肌肉的機會,拿勺子探索的樂趣,自己掌握局面的感覺。每個想讓孩子出息的父母,你們的做法可能正在扼殺孩子的潛能和探索世界的勇氣。

知識份子家的孩子膽小

我還知道,很多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膽小,喜歡察言觀色,從不敢越雷池一步,他們擔心自己的孩子將來在社會上缺乏競爭力。殊不知,正是家長把孩子訓成了這樣。

這裡有個規律———這種孩子大多出自知識份子家庭,知識份子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從小就得體,有教養,他們忘了孩子就是孩子,生命有自己的成長過程和秘密。他們喜歡說教,並以為說教就是教育,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怎麼可能勇敢?怎麼可能敢越雷池?怎麼會有競爭力?

給孩子自由,他就能選擇他要做的事情,做喜歡的事情的孩子必然是專注的,任何一位家長和老師都能發現這一點。成人也如此,人天性喜歡按自己的意志做事。因為能做自己喜歡的事,兒童便不斷產生對環境的信任和依賴,並因此心滿意足,變得安靜,專注起來。

幫助寶寶度過敏感期

其實0-6歲的兒童(有的孩子一直持續到12歲),幾乎將他全部的熱情和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了自我建構中,因此皮亞傑斷言0-6歲的兒童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我反復強調敏感期的概念,就是因為當嬰幼兒暢通無阻地度過一個敏感期時,他就走過了一個發展的臺階,這給孩子帶來了愉悅和持續性的滿足,這也是孩子瞭解、認識這個世界的過程。圓滿地完成這個過程,兒童會充滿活力和激情。

但是,如果破壞了這個過程,就會導致兒童的麻木、遲鈍、懶惰、好動、混亂。

在愛和自由中長大的孩子,吸收性心智和敏感期肯定得到了全面、充分的發展,他不會停止成長,長大成人後,他也不會像父輩一樣歷經坎坷尋找自我,他將擁有巨大的潛力和創造力,有無人能撼動的尊嚴和自信,他能在這個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並因此有幸福感。瞭解生命的成長過程,給孩子愛和自由,你就會擁有這樣一個孩子。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