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要對孩子說的話,媽媽們記住了嗎

1 不要對孩子說的話, 媽媽們記住了嗎

家庭教育的理念, 很多都是通過父母對孩子的話語來體現的。 很多時候, 父母脫口而出的幾句話, 可能會傷害到孩子, 影響他們一生。

年齡越小的孩子, 心理調節的能力越差:3歲到7歲基本是沒有心理調節能力的, 也就是說, 大人的一句話出口, 他們就會立刻有很強烈的感受, 而且很長時間消解不了;7歲到12歲會有一些自我調節能力, 但也很少, 這就是為什麼孩子的生活環境會很深地影響他的性格。

所以, 大人, 尤其是他們最為信任和依賴的父母, 所說的話都會讓他們觸動很大,

Advertisiment
產生很深的影響。

我不認為正視父母的錯誤就是不感恩和負能量。 我們理解父母愛的動機。 但愛為什麼不通過好的方式去表達呢?為什麼愛最終要變成打擊和傷害?有些父母欠缺教育理念和方法, 所以我們就通過這樣的話題討論, 讓大家去反思和改進。 我們將來也有子女, 正視為人父母的錯誤, 也是對下一代最好的負責。

下面, 就是童書媽媽採集的一些, 曾經困擾我們的童年, 當我們也成為父母之後, 也不願意照樣對待孩子的話語。 也請大家提供更多的樣本, 供各位家長對照。

2 把家庭的改變和付出, 都壓到孩子身上

1、我們為你都操碎了心!

2、一把屎一把尿把你養大, 供你吃, 供你穿, 還想怎樣?

3、這還不是為你好,

Advertisiment
要是別人我管得著嗎?

4、我們這麼辛苦, 還不是為了你!

5、就算是砸鍋賣鐵, 也要供你上最好的學校!

6、要不是為了你, 我跟你爸早就離婚了。

7、媽媽工作都不要了, 就為了陪你上學。

8、自從有了你, 我就再也沒有自己的生活了。

家長的付出, 是家長的自我選擇, 其實和孩子是沒有關係的。 這樣說起來, 是挺殘酷和冷血的, 也會招人罵, 說孩子沒良心, 不懂得回報。

但是, 家長把自己的所做所為, 都加在孩子頭上, 難道就是公平的嗎?而且, 孩子是無法選擇的, 他無法拒絕家長強加給他的付出。 我親眼見到, 在一個培訓班的門口, 剛剛下課的媽媽帶著一個小女孩兒, 一邊啃著麵包, 一邊要去趕下一個培訓班。 孩子不願意去, 媽媽頓時委屈地哭了,

Advertisiment
“我辭了工作, 全職陪你, 花了那麼多的錢, 我容易嗎”, 孩子不知所措, 也委屈地哭了。

我們給孩子的, 究竟什麼是愛?我們是不是要問問孩子, 什麼是他需要的, 什麼是他能夠感受到的?無論我們付出多少, 其實都是沒有邊界的, 那麼, 我們為什麼不放輕鬆一些, 給孩子我們力所能及給的。

同時, 在給孩子任何形式的愛時, 都不要把自己的幸福為孩子而犧牲掉。 我們有了孩子, 自然要產生代價, 這應該是我們在生育孩子之前就知曉的。 那麼, 我們就不能在孩子已經出生之後, 把這些變化算到孩子身上。

3 讓孩子成為父母的代償品

1、我當初是沒條件, 現在你這麼好的條件還不好好學!

2、爸爸媽媽是不行了, 你一定要超過我們才行!

Advertisiment

3、你一定要當上科學家, 那是我一輩子的夢想!

4、我們家很窮, 你一定要好好學習。

5、我們掙錢多不容易, 你可要好好讀書!

6、自己沒本事, 才苦了一輩子, 你一定要出人頭地!

7、你一定要給我們家爭口氣, 我們家就指望你了!

很多家長, 因為種種原因, 自己沒有得到某種東西, 沒有滿足自己的人生願望。 然後, 他們就不再去追求原來的目的了, 而是試圖讓自己的孩子, 作為自己的替身, 代替自己去追求, 這是一種典型的“代償心理”。 很多父母都會不自覺地對孩子產生這種心理。

父母給予孩子的, 不應該是自己沒有實現的夢想責任, 而是自己追求夢想的勇氣和堅持。 也就是說, 你的夢想, 其實和你的孩子如果還有一點關係的話, 也只能是精神層面的。

Advertisiment
換句話說, 你的孩子, 不應該為你沒有實現的夢想負責。

而且, 我們更應該給孩子的, 是無論在什麼樣的條件下, 都應該想辦法學習、堅持, 然後去追求夢想。 至於實現與否, 其實有很多的因素, 只要我們盡全力了, 也就沒有什麼遺憾的了。

4 盲目地強調權威

1、父母永遠都是對的, 就算是錯的也是為你好。

2、連父母的話你都敢不聽!

3、頂嘴就是不孝順!

4、養你還不如養一條狗, 狗還會搖尾巴呢!

5、別問那麼多為什麼, 我怎麼說, 你怎麼做!

6、沒有原因, 我說不行就不行!

7、你就算能到天上去, 我也是你爸!

8、翅膀硬了, 敢頂撞我了!

9、不許哭, 憋回去!

10、我現在打你, 是為了你好, 你長大了就知道了!

很多家長認為, 孩子天然就應該服從家長, 兒子要聽老子的, 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而且,自己身為孩子的親生父母,肯定是對孩子好的,在孩子還不懂事的時候,無論採用什麼樣的方式去管教,也都是合理的。

於是呢,父母為了維護絕對權威的地位,不惜用粗暴的言語甚至打罵,來進行所謂的家庭教育。孩子還不是一個健全的人,肯定要犯錯誤,糾正錯誤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用權威去壓迫。棍棒底下出孝子嘛,就算孩子現在不理解,長大後也會知道我這是為了孩子好。

但是,因懼怕而產生的順從,其實是不健康的家庭關係。讓孩子必須聽話,其實就是要讓孩子無條件地服從。這是強者對弱者的威逼結果,因而是不平等、不公正的。

這種話會妨礙孩子完整人格的發展,影響他們思考力的發育和成長。他們可以成為父母眼中的乖孩子,但同時也可能變成毫無判斷能力和無法獨立生活能力的人。

5 為自己的不良行為找藉口

1、我們這輩子是沒什麼指望了,你可要上進!

2、我抽煙打牌是改不掉了,你可不許學!

3、我們現在再看書也晚了,你可要好好學習。

4、你看我現在沒有好工作,就是吃了沒上大學的虧。

5、別跟我學,我就這樣了,混吃等死了。

這是在家庭裡一個很常見的場景:很多家長自己熱衷於打牌喝酒抽煙玩遊戲,但竟然可以堂而皇之地教育孩子要好好讀書。

為了讓這個滑稽的場面看起來具有說服力,他們不惜降低自己的地位,來獲得鮮明的對比。似乎是要來佐證,自己現在過的不好,就是沒有好好學習的緣故。更為可笑的是,是小時候沒有好好讀書的緣故。

而他們現在由於所謂的種種原因,再讀書,再學習,也都沒用了。而且,他們小時候養成的所有不良習慣,也都是改不了的了。

這樣的示範作用,到底有用還是沒用呢?我想,是不言而喻的。我們都知道,行動的榜樣是勝於語言教育的。也就是說,哪怕你每天對著孩子的耳朵教育上一百遍,也不如你自己在孩子面前做一個簡單的示範。

6 用錯誤的觀念去誤導孩子

1、現在不好好學習,將來只能去掃大街!

2、不吃苦中苦,怎麼成為人上人?

3、你要去爭啊,去鬥啊,不贏了別人怎麼能夠成功?

4、要強勢一些,看誰敢欺負你!

很多父母其實自己都沒有搞清楚,到底傳輸給孩子什麼樣的價值觀才好。於是呢,就憑著自己生活經驗所得,來好心地教育孩子,想讓孩子避免受到欺負。

不管自己孩子的性格和稟賦,就一味地把自己吃的虧,受的氣,社會上的傳言,都變成了教育的宗旨,讓孩子儘早能夠贏得更多的東西。為了讓孩子競爭力強,就設定孩子一定要打敗別人,才能成就自己。

在鬥爭哲學教育下長大的孩子,眼中都是敵人,缺乏真誠和善良,很容易奉行功利至上的信條。雖然暫時可能會獲得很多的利益,但是從長遠來看,誰又能一輩子從小到大都鬥來鬥去的呢?

豈不知,一個人的幸福,其實和別人關係不大。一個人最終的成就,也不是超過別人,而是超越了自己。

7 用別人的成就來刺激孩子

1、看看人家那誰,再看看你!

2、你怎麼不跟你們班那誰學學?

3、考不過你表哥,別回來見我!

4、你要是學習不好,我都丟不起這個人,親戚裡抬不起這個頭。

5、你看那誰,考上了名校,你可不能比他差。

這是被詬病很久,但是仍然存在的做法了。

家長以為這樣的激將法,會讓孩子感到羞愧,從而產生努力學習的動力。其實,效果往往是適得其反。孩子是你自己的,你不去關心自己的孩子、肯定自己的孩子、贊許自己的孩子,只能讓孩子產生出距離感、陌生感、厭惡感,“別人的孩子那麼好,你去養別人的孩子好了!”

還有一層,孩子不是父母用來炫耀的物品,就像是家裡的房子大小,車子品牌,收入多少一樣。很多時候,父母都是用“別人”的評判標準來要求自己的孩子的。要孩子成為好孩子的最大動力,不是從孩子自身發展的角度去考慮,而是根據周圍人的價值觀來要求孩子。

比如,讓孩子學鋼琴,學芭蕾,都是說出去好聽,還可以當眾表演;讓孩子去參加比賽,獲得獎狀可以和別人的孩子比較;讓孩子考名校,選熱門專業,也是要贏得別人的豔羨;找工作呢,結婚呢,當然也要拿得出去,增光長臉的。

自己一輩子為別人而活,還要拉上孩子做墊背。沒有為孩子考慮,孩子自己喜歡什麼,熱愛什麼。其實,人生如果不去在乎別人的眼光,也不會損失什麼。最重要的,難道不是自己內心的安寧和幸福嗎?

8 給孩子貼標籤

1、你怎麼這麼自私!都不會讓著別人!

2、你太懦弱了,趕緊上啊!

3、你得了健忘症了嗎,什麼都記不住!

4、你多動症啊,給我老實點兒!

孩子,既然被稱為孩子,就是他正處在成長和發育的階段。那麼,無論是身體,還是心智,都有一個逐漸成熟的過程。

很多家長,用成年人的眼光和標準,去審視孩子的行為,動不動就扣上一個大帽子,是非常不適宜的。

比如,孩子經常會抱著自己的東西不放手,自己的東西不給別人碰。家長就會覺得孩子太自私,就會訓斥孩子不要只想著自己,要懂得分享。但是,這其實是孩子在建立歸屬權的時期。如果父母粗暴地干涉了,孩子以後就很難有明確的認知了。

還有,孩子一般沒輕沒重,這是孩子身體發育的一個正常過程,不是孩子有暴力傾向。而一些孩子在坐電梯的時候,一定要自己按電梯,別人按了就大哭大鬧,家長就罵孩子太任性,故意搗亂。其實,這是孩子建立秩序感的學習過程。

我們正視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所有行為,但不是說我們就認為孩子的這些行為是對的。而作為家長,我們所要做的,正是引導孩子正確地學習和掌握。而不是著急地去呵斥孩子,給孩子貼一個不屬於他的標籤。

9 粗暴地批評

1、你是豬腦子啊!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

2、你腦子這麼笨,將來可怎麼辦哪!

3、這麼不用功,怎麼才能學習好?

4、你怎麼這麼不小心!

5、你怎麼光長個,不長記性!我已經給你說過多少次了,還記不住?

一位小學校長曾經跟我講過一個故事,他們學校裡的一個家長,不知道什麼原因,有一天突然沖到教室裡,當眾對孩子又打又罵,連老師也攔不住。

而我有一次在一個公眾場合,看到一位父親在輔導孩子寫作業。當著幾十個大人和孩子的面,這位父親左一句“你是豬腦子啊”,右一句“你怎麼那麼笨呢”,一邊罵還一邊用手打孩子的頭。我就看見那個孩子連羞帶怒,頭臉通紅。

我想,這些家長難道不愛自己的孩子嗎?愛,肯定是愛的。但是,當看到孩子在某方面的錯誤的時候,就把愛變成恨的形式表現出來了。但是,這種嚴厲,甚至是侮辱性的語言,究竟對孩子是好還是壞呢?或許,家長在罵出口的時候,沒有細想吧。

其實,粗暴言語的家庭教育方式,尤其是當眾的責駡,往往會造成孩子心理扭曲,性格孤僻、冷漠,不要說跟家長溝通了,甚至會產生嚴重的隔閡。而且,如果孩子在家庭裡得不到溫暖,得不到尊重,得不到幸福,他們就會向外尋找。這也是很多孩子成年之後,心理往往會有欠缺的源頭。

10 替孩子找藉口

1、我們家孩子很聰明,就是不太用功。

2、老師肯定判錯題了!

3、那天發揮的不好,要不肯定是第一名!

4、你要是堅持彈琴的話,比郎朗也不差!

5、他要是把玩兒勁頭放在學習上,早就上清華了。

“孩子是自己的好”,這本是從情感角度出發的正常心理。但是,很多家長就此認為自己的孩子是哪裡都好,什麼都好,那就有問題了。

我特別怕有人說,自己的孩子很聰明,就是不太用功,否則的話,早就如何如何了。要知道,用不用功,有沒有耐心,專注度如何,都是達到成就的組成部分。如果家長把這種心態傳達給孩子,孩子也就會以為自己其實只要努力一下,認真一下就可以了。但是,取得成就可不是那麼“一下”就可以的。

更不用說,有些家長認為自己孩子學習不好,都是其他人的錯誤。要麼是老師對他家的孩子有偏見,要麼是考試那天狀態不好,要麼是判卷的老師搞錯了……總之,不是自己的原因,不願意接受現實。

要知道,就算這些藉口都是真的,也要讓孩子接受真實的結果。因為,孩子註定要生活在一個真實的社會中,沒有人會圍著他轉,也沒有人會聽他“如果怎樣”的藉口。

11 用邪惡的形象去嚇唬孩子

1、不老實把你扔進垃圾桶裡!

2、不聽話讓大灰狼吃你!

3、讓員警叔叔抓你!

4、再鬧把你關到監獄裡去!

5、不乖的話,爸爸媽媽就不要你了啊!

很多父母,當遇到一些無法解決的問題,又不想破壞自己慈愛的形象的時候,就會採用這種轉移法。比如:不好好吃飯,就讓員警叔叔抓你;不乖乖睡覺,就讓大灰狼吃掉什麼的。

對於父母來說,也就是這麼一說,和講故事沒什麼兩樣。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則完全不同。他們會把現實和虛擬聯繫在一起,你告訴他員警叔叔來抓他,他以後聽到警笛就會害怕;你告訴他會拋棄他,他就真的會感到恐懼。

曾經有一位家長,也不知道怎麼想的,竟然經常用“不好好吃飯,就送你上幼稚園”來嚇唬孩子。本意是說,到了幼稚園老師就會讓你們乖乖吃飯。但是,孩子從此就對幼稚園產生了畏懼,到了入園的時候,怎麼也不肯去。你說,這是何苦呢?

還有一位家長,嚇唬孩子說,如果有孩子不聽話,就會被變成塑膠人,放到櫥窗裡懲罰。我不得不欽佩這位家長的想像力,但是,從此以後,孩子上街一看到櫥窗裡的模特,就嚇得不敢走路。這,又是何必呢?

我又想到那些動不動就威脅要拋棄孩子的家長,難道為了眼前的一些小事情,就對孩子說這樣傷害孩子心理的言語,真的值得嗎?

12 打壓孩子的自尊心

習慣反諷和否定

1、我們家孩子呀,幹啥啥不行!

2、我們孩子可比不了你們家的。

3、來,給叔叔阿姨表演個節目!

4、一個小屁孩兒,懂什麼呀!

5、別驕傲,想一想為什麼沒拿到第一名!

6、怎麼回事,那三分是怎麼丟的?

7、考這麼好,是不是抄別人的呀!

8、我們家孩子啊,到現在還尿褲子呢!

我很不理解,是什麼樣的文化,讓很多的家長見不得自己的孩子好。

如果在公眾場合,遇到別的家長,真的有很多父母都會故意往差裡說自己的孩子。似乎把自己的孩子說的那麼不堪,一是謙虛,二是取得心理上的優勢。為什麼這樣說呢?往往是那位家長剛轉身,就猛說對方孩子的壞話。

但是,作為孩子,每次在眾人面前就被自己的父母貶損,把優點說成缺點,還真是一件極其難過的事情。

而且,就算是孩子取得了成績,回到家裡。不知道家長怎麼那麼害怕孩子驕傲,迎頭就是一頓棒喝,“成績是不是真的呀”,“別翹尾巴”,“怎麼不跟更好的比比”……總之,極盡諷刺和挖苦之能事。

更為詭異的是,他們可以這樣對待孩子,從小學一直到大學,從工作到生活,長期以往,樂此不疲。而他們所打壓的,其實不是孩子的驕傲,而是孩子的自信;他們收穫的,也不是孩子的感激,而是親情的懷疑。

13 打擊孩子的興趣和夢想

干涉孩子的私生活

1、上學是唯一的出路,其他的什麼也不許搞!

2、畫什麼畫!你畫這個有什麼用?!

3、跳舞,還跳六呢!

4、不准早戀!打斷你的腿!

5、不要和成績不好的同學玩。

6、不要和男同學說話。

7、一個小孩子有什麼隱私?你都是我生的,我有什麼不能看?

孩子是因你而來,但不會一直屬於你。你把他帶到這個世界上,也不會願意他成為你的附庸。孩子最終要離你而去,度過他自己的人生——這就是生命本來的意義。

我知道,很多人都不肯、不想承認和正視這樣的一個現實:父母的職責,其實是有時間限制的。我們總是覺得,父母就是終身要管制、幫助、教育孩子的,無論孩子以後取得了什麼樣的成就,有多麼獨立和自主,永遠都是“自己的孩子”。這在血緣上,是天經地義的,在情感上,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但是,在“職責”上,其實應該只是名義上的了。

也就是說,父母其實是在孩子得到充分發展並能夠照顧自己之前,照顧好自己的孩子。等到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自己的追求,可以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時候,父母就應該漸漸淡出作為“教育者”的父母的角色。

可惜的是,很多父母在孩子真正需要教育和照顧的時候,不盡職盡責。而在孩子長大以後,已經不需要他們的教育和照顧的時候,卻又事無巨細地去干擾孩子。可以說,絕大多數的家庭矛盾,都來源於此。

14 特殊的角色就要承受委屈

1、女兒都是賠錢貨!

2、養男孩兒成本可高了!

3、不管你錯沒錯,妹妹哭了就是你錯了。

4、大的就要讓著小的。

5、你是男孩兒,要讓著女的。

6、你是女孩兒,不要玩兒那些男孩兒的東西。

7、你是小主人,就要讓著客人。

8、把你的玩具拿過來,送給小表弟!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來到父母的家庭裡。是男孩兒,還是女孩兒,是老大,還是老二,其實都是無法自己選擇的。但是,很多父母卻認為孩子就應該接受,並且承擔相應的責任。

於是,家長就以他們的認知,來對待天真的孩子。有時候,是個女孩兒就讓父母厭惡,有時候,是個男孩兒就讓父母發愁;有時候,老大就得為老二做出犧牲,有時候,老二就得承受老大的欺負。

父母為孩子人為設定了家庭角色和社會角色之後,根本懶得去進行解說和疏導,就覺得孩子會自然接受這些現實。但實際上,孩子在每一次理所應當的事情裡,一次次地受到傷害。這種傷害累積起來,往往會是抵制和反抗。

而父母又會認為孩子竟然還不懂事,就會變本加厲地去突出角色,“男孩兒”、“女孩兒”、“老大”、“老小”、“主人”、“客人”……結果呢,不僅不會讓孩子明確自己的角色屬性,反而對另一個對立的角色產生了敵意。這可是作為父母當初萬萬沒想到的結果了。

15 給孩子做有罪推定

1、上課要認真聽講,別走神兒!

2、到學校不許給老師搗亂,不要和同學鬧矛盾。

3、一會兒不許擺著一幅臭臉,要學會叫人。

4、你要是整天玩兒遊戲,不讀書,長大了可怎麼辦?

5、你是不是今天不打算寫作業了?

6、你是不是成心給我搗亂啊!

7、再不好好學習,看我不抽你!

真的很神奇,當家長對還沒有發生的事情,以“有罪推定”去提醒、警告孩子的時候,孩子往往會出現家長所擔心的問題。

道理其實很簡單。無論孩子有沒有想做那些不好的事情,當事情還沒有發生的時候,家長就視為有可能發生,反而會激起孩子的抵觸情緒。

家長以為這樣事先打“預防針”的方法會收到效果,但實際上呢,孩子滿耳朵聽到的不是那些“不許不讓”,而是後面的“走神兒”、“搗亂”、“臭臉”、“玩兒遊戲”、“不寫作業”、“成心”。

不信的話,你自己讀一讀上面的那幾句話,就會發現這些詞彙反而會深深地印刻在腦海裡。

對於孩子,如果本來正想寫作業,正想讀書,也會因為聽到這些話而故意停下來,去做你的話語裡強調的那個不許的事情。更有可能,孩子本身都沒想起來去搗亂,去玩兒遊戲,倒是你的話語給孩子提了個醒呢!

作為家長,我們都期望孩子好。那麼,就別在言語上,把孩子往溝裡帶了。

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而且,自己身為孩子的親生父母,肯定是對孩子好的,在孩子還不懂事的時候,無論採用什麼樣的方式去管教,也都是合理的。

於是呢,父母為了維護絕對權威的地位,不惜用粗暴的言語甚至打罵,來進行所謂的家庭教育。孩子還不是一個健全的人,肯定要犯錯誤,糾正錯誤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用權威去壓迫。棍棒底下出孝子嘛,就算孩子現在不理解,長大後也會知道我這是為了孩子好。

但是,因懼怕而產生的順從,其實是不健康的家庭關係。讓孩子必須聽話,其實就是要讓孩子無條件地服從。這是強者對弱者的威逼結果,因而是不平等、不公正的。

這種話會妨礙孩子完整人格的發展,影響他們思考力的發育和成長。他們可以成為父母眼中的乖孩子,但同時也可能變成毫無判斷能力和無法獨立生活能力的人。

5 為自己的不良行為找藉口

1、我們這輩子是沒什麼指望了,你可要上進!

2、我抽煙打牌是改不掉了,你可不許學!

3、我們現在再看書也晚了,你可要好好學習。

4、你看我現在沒有好工作,就是吃了沒上大學的虧。

5、別跟我學,我就這樣了,混吃等死了。

這是在家庭裡一個很常見的場景:很多家長自己熱衷於打牌喝酒抽煙玩遊戲,但竟然可以堂而皇之地教育孩子要好好讀書。

為了讓這個滑稽的場面看起來具有說服力,他們不惜降低自己的地位,來獲得鮮明的對比。似乎是要來佐證,自己現在過的不好,就是沒有好好學習的緣故。更為可笑的是,是小時候沒有好好讀書的緣故。

而他們現在由於所謂的種種原因,再讀書,再學習,也都沒用了。而且,他們小時候養成的所有不良習慣,也都是改不了的了。

這樣的示範作用,到底有用還是沒用呢?我想,是不言而喻的。我們都知道,行動的榜樣是勝於語言教育的。也就是說,哪怕你每天對著孩子的耳朵教育上一百遍,也不如你自己在孩子面前做一個簡單的示範。

6 用錯誤的觀念去誤導孩子

1、現在不好好學習,將來只能去掃大街!

2、不吃苦中苦,怎麼成為人上人?

3、你要去爭啊,去鬥啊,不贏了別人怎麼能夠成功?

4、要強勢一些,看誰敢欺負你!

很多父母其實自己都沒有搞清楚,到底傳輸給孩子什麼樣的價值觀才好。於是呢,就憑著自己生活經驗所得,來好心地教育孩子,想讓孩子避免受到欺負。

不管自己孩子的性格和稟賦,就一味地把自己吃的虧,受的氣,社會上的傳言,都變成了教育的宗旨,讓孩子儘早能夠贏得更多的東西。為了讓孩子競爭力強,就設定孩子一定要打敗別人,才能成就自己。

在鬥爭哲學教育下長大的孩子,眼中都是敵人,缺乏真誠和善良,很容易奉行功利至上的信條。雖然暫時可能會獲得很多的利益,但是從長遠來看,誰又能一輩子從小到大都鬥來鬥去的呢?

豈不知,一個人的幸福,其實和別人關係不大。一個人最終的成就,也不是超過別人,而是超越了自己。

7 用別人的成就來刺激孩子

1、看看人家那誰,再看看你!

2、你怎麼不跟你們班那誰學學?

3、考不過你表哥,別回來見我!

4、你要是學習不好,我都丟不起這個人,親戚裡抬不起這個頭。

5、你看那誰,考上了名校,你可不能比他差。

這是被詬病很久,但是仍然存在的做法了。

家長以為這樣的激將法,會讓孩子感到羞愧,從而產生努力學習的動力。其實,效果往往是適得其反。孩子是你自己的,你不去關心自己的孩子、肯定自己的孩子、贊許自己的孩子,只能讓孩子產生出距離感、陌生感、厭惡感,“別人的孩子那麼好,你去養別人的孩子好了!”

還有一層,孩子不是父母用來炫耀的物品,就像是家裡的房子大小,車子品牌,收入多少一樣。很多時候,父母都是用“別人”的評判標準來要求自己的孩子的。要孩子成為好孩子的最大動力,不是從孩子自身發展的角度去考慮,而是根據周圍人的價值觀來要求孩子。

比如,讓孩子學鋼琴,學芭蕾,都是說出去好聽,還可以當眾表演;讓孩子去參加比賽,獲得獎狀可以和別人的孩子比較;讓孩子考名校,選熱門專業,也是要贏得別人的豔羨;找工作呢,結婚呢,當然也要拿得出去,增光長臉的。

自己一輩子為別人而活,還要拉上孩子做墊背。沒有為孩子考慮,孩子自己喜歡什麼,熱愛什麼。其實,人生如果不去在乎別人的眼光,也不會損失什麼。最重要的,難道不是自己內心的安寧和幸福嗎?

8 給孩子貼標籤

1、你怎麼這麼自私!都不會讓著別人!

2、你太懦弱了,趕緊上啊!

3、你得了健忘症了嗎,什麼都記不住!

4、你多動症啊,給我老實點兒!

孩子,既然被稱為孩子,就是他正處在成長和發育的階段。那麼,無論是身體,還是心智,都有一個逐漸成熟的過程。

很多家長,用成年人的眼光和標準,去審視孩子的行為,動不動就扣上一個大帽子,是非常不適宜的。

比如,孩子經常會抱著自己的東西不放手,自己的東西不給別人碰。家長就會覺得孩子太自私,就會訓斥孩子不要只想著自己,要懂得分享。但是,這其實是孩子在建立歸屬權的時期。如果父母粗暴地干涉了,孩子以後就很難有明確的認知了。

還有,孩子一般沒輕沒重,這是孩子身體發育的一個正常過程,不是孩子有暴力傾向。而一些孩子在坐電梯的時候,一定要自己按電梯,別人按了就大哭大鬧,家長就罵孩子太任性,故意搗亂。其實,這是孩子建立秩序感的學習過程。

我們正視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所有行為,但不是說我們就認為孩子的這些行為是對的。而作為家長,我們所要做的,正是引導孩子正確地學習和掌握。而不是著急地去呵斥孩子,給孩子貼一個不屬於他的標籤。

9 粗暴地批評

1、你是豬腦子啊!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

2、你腦子這麼笨,將來可怎麼辦哪!

3、這麼不用功,怎麼才能學習好?

4、你怎麼這麼不小心!

5、你怎麼光長個,不長記性!我已經給你說過多少次了,還記不住?

一位小學校長曾經跟我講過一個故事,他們學校裡的一個家長,不知道什麼原因,有一天突然沖到教室裡,當眾對孩子又打又罵,連老師也攔不住。

而我有一次在一個公眾場合,看到一位父親在輔導孩子寫作業。當著幾十個大人和孩子的面,這位父親左一句“你是豬腦子啊”,右一句“你怎麼那麼笨呢”,一邊罵還一邊用手打孩子的頭。我就看見那個孩子連羞帶怒,頭臉通紅。

我想,這些家長難道不愛自己的孩子嗎?愛,肯定是愛的。但是,當看到孩子在某方面的錯誤的時候,就把愛變成恨的形式表現出來了。但是,這種嚴厲,甚至是侮辱性的語言,究竟對孩子是好還是壞呢?或許,家長在罵出口的時候,沒有細想吧。

其實,粗暴言語的家庭教育方式,尤其是當眾的責駡,往往會造成孩子心理扭曲,性格孤僻、冷漠,不要說跟家長溝通了,甚至會產生嚴重的隔閡。而且,如果孩子在家庭裡得不到溫暖,得不到尊重,得不到幸福,他們就會向外尋找。這也是很多孩子成年之後,心理往往會有欠缺的源頭。

10 替孩子找藉口

1、我們家孩子很聰明,就是不太用功。

2、老師肯定判錯題了!

3、那天發揮的不好,要不肯定是第一名!

4、你要是堅持彈琴的話,比郎朗也不差!

5、他要是把玩兒勁頭放在學習上,早就上清華了。

“孩子是自己的好”,這本是從情感角度出發的正常心理。但是,很多家長就此認為自己的孩子是哪裡都好,什麼都好,那就有問題了。

我特別怕有人說,自己的孩子很聰明,就是不太用功,否則的話,早就如何如何了。要知道,用不用功,有沒有耐心,專注度如何,都是達到成就的組成部分。如果家長把這種心態傳達給孩子,孩子也就會以為自己其實只要努力一下,認真一下就可以了。但是,取得成就可不是那麼“一下”就可以的。

更不用說,有些家長認為自己孩子學習不好,都是其他人的錯誤。要麼是老師對他家的孩子有偏見,要麼是考試那天狀態不好,要麼是判卷的老師搞錯了……總之,不是自己的原因,不願意接受現實。

要知道,就算這些藉口都是真的,也要讓孩子接受真實的結果。因為,孩子註定要生活在一個真實的社會中,沒有人會圍著他轉,也沒有人會聽他“如果怎樣”的藉口。

11 用邪惡的形象去嚇唬孩子

1、不老實把你扔進垃圾桶裡!

2、不聽話讓大灰狼吃你!

3、讓員警叔叔抓你!

4、再鬧把你關到監獄裡去!

5、不乖的話,爸爸媽媽就不要你了啊!

很多父母,當遇到一些無法解決的問題,又不想破壞自己慈愛的形象的時候,就會採用這種轉移法。比如:不好好吃飯,就讓員警叔叔抓你;不乖乖睡覺,就讓大灰狼吃掉什麼的。

對於父母來說,也就是這麼一說,和講故事沒什麼兩樣。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則完全不同。他們會把現實和虛擬聯繫在一起,你告訴他員警叔叔來抓他,他以後聽到警笛就會害怕;你告訴他會拋棄他,他就真的會感到恐懼。

曾經有一位家長,也不知道怎麼想的,竟然經常用“不好好吃飯,就送你上幼稚園”來嚇唬孩子。本意是說,到了幼稚園老師就會讓你們乖乖吃飯。但是,孩子從此就對幼稚園產生了畏懼,到了入園的時候,怎麼也不肯去。你說,這是何苦呢?

還有一位家長,嚇唬孩子說,如果有孩子不聽話,就會被變成塑膠人,放到櫥窗裡懲罰。我不得不欽佩這位家長的想像力,但是,從此以後,孩子上街一看到櫥窗裡的模特,就嚇得不敢走路。這,又是何必呢?

我又想到那些動不動就威脅要拋棄孩子的家長,難道為了眼前的一些小事情,就對孩子說這樣傷害孩子心理的言語,真的值得嗎?

12 打壓孩子的自尊心

習慣反諷和否定

1、我們家孩子呀,幹啥啥不行!

2、我們孩子可比不了你們家的。

3、來,給叔叔阿姨表演個節目!

4、一個小屁孩兒,懂什麼呀!

5、別驕傲,想一想為什麼沒拿到第一名!

6、怎麼回事,那三分是怎麼丟的?

7、考這麼好,是不是抄別人的呀!

8、我們家孩子啊,到現在還尿褲子呢!

我很不理解,是什麼樣的文化,讓很多的家長見不得自己的孩子好。

如果在公眾場合,遇到別的家長,真的有很多父母都會故意往差裡說自己的孩子。似乎把自己的孩子說的那麼不堪,一是謙虛,二是取得心理上的優勢。為什麼這樣說呢?往往是那位家長剛轉身,就猛說對方孩子的壞話。

但是,作為孩子,每次在眾人面前就被自己的父母貶損,把優點說成缺點,還真是一件極其難過的事情。

而且,就算是孩子取得了成績,回到家裡。不知道家長怎麼那麼害怕孩子驕傲,迎頭就是一頓棒喝,“成績是不是真的呀”,“別翹尾巴”,“怎麼不跟更好的比比”……總之,極盡諷刺和挖苦之能事。

更為詭異的是,他們可以這樣對待孩子,從小學一直到大學,從工作到生活,長期以往,樂此不疲。而他們所打壓的,其實不是孩子的驕傲,而是孩子的自信;他們收穫的,也不是孩子的感激,而是親情的懷疑。

13 打擊孩子的興趣和夢想

干涉孩子的私生活

1、上學是唯一的出路,其他的什麼也不許搞!

2、畫什麼畫!你畫這個有什麼用?!

3、跳舞,還跳六呢!

4、不准早戀!打斷你的腿!

5、不要和成績不好的同學玩。

6、不要和男同學說話。

7、一個小孩子有什麼隱私?你都是我生的,我有什麼不能看?

孩子是因你而來,但不會一直屬於你。你把他帶到這個世界上,也不會願意他成為你的附庸。孩子最終要離你而去,度過他自己的人生——這就是生命本來的意義。

我知道,很多人都不肯、不想承認和正視這樣的一個現實:父母的職責,其實是有時間限制的。我們總是覺得,父母就是終身要管制、幫助、教育孩子的,無論孩子以後取得了什麼樣的成就,有多麼獨立和自主,永遠都是“自己的孩子”。這在血緣上,是天經地義的,在情感上,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但是,在“職責”上,其實應該只是名義上的了。

也就是說,父母其實是在孩子得到充分發展並能夠照顧自己之前,照顧好自己的孩子。等到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自己的追求,可以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時候,父母就應該漸漸淡出作為“教育者”的父母的角色。

可惜的是,很多父母在孩子真正需要教育和照顧的時候,不盡職盡責。而在孩子長大以後,已經不需要他們的教育和照顧的時候,卻又事無巨細地去干擾孩子。可以說,絕大多數的家庭矛盾,都來源於此。

14 特殊的角色就要承受委屈

1、女兒都是賠錢貨!

2、養男孩兒成本可高了!

3、不管你錯沒錯,妹妹哭了就是你錯了。

4、大的就要讓著小的。

5、你是男孩兒,要讓著女的。

6、你是女孩兒,不要玩兒那些男孩兒的東西。

7、你是小主人,就要讓著客人。

8、把你的玩具拿過來,送給小表弟!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來到父母的家庭裡。是男孩兒,還是女孩兒,是老大,還是老二,其實都是無法自己選擇的。但是,很多父母卻認為孩子就應該接受,並且承擔相應的責任。

於是,家長就以他們的認知,來對待天真的孩子。有時候,是個女孩兒就讓父母厭惡,有時候,是個男孩兒就讓父母發愁;有時候,老大就得為老二做出犧牲,有時候,老二就得承受老大的欺負。

父母為孩子人為設定了家庭角色和社會角色之後,根本懶得去進行解說和疏導,就覺得孩子會自然接受這些現實。但實際上,孩子在每一次理所應當的事情裡,一次次地受到傷害。這種傷害累積起來,往往會是抵制和反抗。

而父母又會認為孩子竟然還不懂事,就會變本加厲地去突出角色,“男孩兒”、“女孩兒”、“老大”、“老小”、“主人”、“客人”……結果呢,不僅不會讓孩子明確自己的角色屬性,反而對另一個對立的角色產生了敵意。這可是作為父母當初萬萬沒想到的結果了。

15 給孩子做有罪推定

1、上課要認真聽講,別走神兒!

2、到學校不許給老師搗亂,不要和同學鬧矛盾。

3、一會兒不許擺著一幅臭臉,要學會叫人。

4、你要是整天玩兒遊戲,不讀書,長大了可怎麼辦?

5、你是不是今天不打算寫作業了?

6、你是不是成心給我搗亂啊!

7、再不好好學習,看我不抽你!

真的很神奇,當家長對還沒有發生的事情,以“有罪推定”去提醒、警告孩子的時候,孩子往往會出現家長所擔心的問題。

道理其實很簡單。無論孩子有沒有想做那些不好的事情,當事情還沒有發生的時候,家長就視為有可能發生,反而會激起孩子的抵觸情緒。

家長以為這樣事先打“預防針”的方法會收到效果,但實際上呢,孩子滿耳朵聽到的不是那些“不許不讓”,而是後面的“走神兒”、“搗亂”、“臭臉”、“玩兒遊戲”、“不寫作業”、“成心”。

不信的話,你自己讀一讀上面的那幾句話,就會發現這些詞彙反而會深深地印刻在腦海裡。

對於孩子,如果本來正想寫作業,正想讀書,也會因為聽到這些話而故意停下來,去做你的話語裡強調的那個不許的事情。更有可能,孩子本身都沒想起來去搗亂,去玩兒遊戲,倒是你的話語給孩子提了個醒呢!

作為家長,我們都期望孩子好。那麼,就別在言語上,把孩子往溝裡帶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