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要小瞧內向孩子 要好好愛惜他們

我們生活的周圍仍然有很多人對內向氣質的孩子充滿偏見和焦慮。 這無疑會給內向小孩與他們的父母造成困擾和壓力。 在一個充滿社交焦慮的社會中, 這些孩子的父母需要更多的勇氣和智慧去認識和保護孩子獨有的潛力。 今天, 就讓我們一起來正確認識內向小孩吧。

一、為什麼會對內向的孩子有偏見?

在一個對人脈焦慮的社會中, 內向因為誤讀而變成了一個可怕的標籤, 一個需要立即著手改造的個性——事實上, 這份焦慮也讓許多內向的孩子不僅在成長中沒有發揮出氣質優勢, 相反還無法悅納自己的個性。

Advertisiment
事實上, 社交並不只屬於外向者, 在對友愛、歸屬、關係的追求上, 內向者擁有自己的優勢。

請你認真尋找一下, 一定會發現身邊有許多內向型人在這個社會上生存得很好, 獲得成功與幸福。 他們往往擁有專注力, 做事情認真, 善於自省, 有責任感、創造力、分析能力, 而且還刻苦聰明。 在社交方面, 尤其是一對一的社交中, 他們表現得很可愛:和他們聊天你會覺得舒服, 因為他們不太搶話頭, 願意聽你說。 如果有緣分成為朋友, 你會發現, 和他們之間的感情往往親密、長久而且深刻。

二、理解內向小孩, 消除那些因內向而生的壓力

那些“高冷”和“退縮”, 只不過是內向孩子獨特的保護自己的方式。 神經系統的敏感性讓他們容易在群體活動中疲勞。

Advertisiment
這種保護就是天賦恩賜, 可以讓他們有更多精力去完成其他重要的事情, 去平衡外部世界和內在的感受。 大人不能再因為誤解而隨便下斷語, 並以為這不需要承擔什麼責任——內向和外向, 本就是兩種不一樣的氣質, 若進行優劣對比, 實在是對雙方都不公平。

三、無論是內向還是外向都是正常的氣質類型

如果你也曾經被偏見洗腦, 不如看看心理與腦科學研究的成果。 事實上, 心理研究者只是把內、外向看作氣質類型分類中的一種。 無論是內向還是外向都是正常的氣質類型, 僅僅說明兩種類型的人對相同情況反應不同。 造成這種不同的原因被歸結於兩種人的大腦生理結構天生就存在差異。

Advertisiment
外向還是內向, 無論哪一種, 皆是了不起的恩賜:他們有各自擅長的事情。

四、3句話減少內向焦慮

當孩子在人群中顯得不太合群, 而父母確定這是因為他屬於內向型氣質的話, 下面3句話可以説明你用自信的方式去應對外界壓力和你內在的焦慮:

1.“孩子在觀察, 他需要更多的時間。 ”

2.“孩子有自己的節奏, 讓他慢慢來。 ”

3.“沒關係的, 他搞得定。 ”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