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圓上幼稚園時, 跟一個叫馬曉飛的孩子很合得來, 經常在一起玩。 有一天, 媽媽接圓圓回家的路上, 圓圓認真地對媽媽宣佈了一個消息:“媽媽, 我長大後要和馬曉飛結婚。 ”
尹建莉覺得好笑, 問:“那是為什麼呢?”
圓圓說:“我最喜歡和馬曉飛一起玩啦。 ”
媽媽點頭說:“好。 ”
圓圓見媽媽已經同意, 心裡快樂極了, 突然又有些擔心:“不知道爸爸同意不同意。 ”
媽媽說:“那你問問爸爸。 ”可回家後, 圓圓忙著玩, 就把徵求爸爸意見的事給忘了。
幾天後, 爸爸去幼稚園接她, 圓圓突然又想起這事。 爸爸聽了, 也爽快地答應了。
回到家,
Advertisiment
尹建莉也裝作發愁的樣子, 說:“是啊, 這可怎麼辦?”圓圓抱著胳膊站在那裡思索著, 只小一會兒, 忽然一拍腦袋, 爽快地說:“有了, 我如果遇到一個男孩, 就問他‘你是不是馬曉飛’, 那不就知道了嘛。 ”
媽媽一聽作出恍然大悟的樣子, 說:“可不是嘛, 一問就知道了。 ”難題解決了, 一家人愉快地開始吃飯。
等圓圓長大了, 偶爾跟男同學聊電話, 聊得時間長了, 她自己會覺得不安, 有些自責。 尹建莉看在眼裡, 就找機會消除女兒心中的不安, 告訴她:對異性有好感是每個青春期的孩子都會經歷的,
Advertisiment
尹建莉有一個朋友, 看到讀初二的女兒和男生有手機短信來往, 語氣親熱了一點點, 就斷定女兒有了“男朋友”。 實際上, 小姑娘對異性的好感, 花朦朧鳥朦朧, 是介乎戀愛和友誼之間的一種美好情愫, 不是成人所說的那種“男朋友”。 不少家長用成人庸俗的觀點, 把孩子純潔的想法惡俗化了。 這位家長就是這樣, 對女兒又是審訊又是責駡, 鬧得家無甯日, 女兒在家裡找不到精神安慰, 真的去和一個高年級男生談戀愛了。
盧梭說:“不要對你的學生進行任何口頭的教訓, 應該使他們從經驗中去取得教訓;也不要對他們施加任何種類的懲罰, 因為他們還不知道他們的錯究竟是錯在什麼地方;更不要叫他們請求你的寬恕,
Advertisiment
孩子的心靈是純潔的, 理解孩子意味著家長不要用庸俗的眼光誤讀孩子純潔的心靈。
有一個故事說, 蘇東坡有一天回到家, 興高采烈地對妹妹蘇小妹說:“我今天說佛印又胖又高, 穿著件黃衣服, 像是塊牛糞。 佛印則說我像佛祖。 ”佛印是東坡的好朋友。 蘇小妹一聽, 搖頭歎息:“你吃虧了。 佛印心中有佛祖, 所見全是佛, 你也是佛祖。 你心中有牛糞, 看到的全是牛糞, 看佛印也是牛糞。 ”
凡是傷孩子自尊心的批評都是不好的
Advertisiment
凡對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和能力有損害的批評方式, 都是不好的, 家長都應該戒除掉。
有一天晚上, 圓圓看了動畫片又玩遊戲, 結果, 要睡覺了才突然想起忘記寫作業了!圓圓急得哭了。 孩子已表現出難過, 說明她意識到自己犯了錯。 這時候大人再來指責她, 她就會因為要對抗大人的指責而忘了內疚。 於是尹建莉安慰她說:“寶貝, 不哭。 媽媽也有忘記重要事兒的時候呢。 ”不過, 她又接著說:“咱們商量一下該怎麼辦。 要不今夜晚點兒睡, 把作業補上, 要不明天早點兒起來寫作業, 或者, 乾脆向老師實話實說, 作業忘了寫。 ”圓圓思考了一小會兒, 大聲地說:“還是今天寫吧。 ”
圓圓打開作業本, 看著父母要進臥室,
Advertisiment
一直寫到很晚圓圓才完成作業。 後來好長一段時間, 圓圓都沒再忘記寫作業。
圓圓也是一個粗心的孩子, 經常犯一些讓媽媽哭笑不得的錯誤。 讓她煎雞蛋, 她把蛋液直接打到了垃圾桶裡, 拿著蛋殼不知該往哪裡放, 最後才發現搞錯了;媽媽讓她把剪子放回工具箱, 她拿著剪子在家裡轉了一圈, 困惑地問媽媽:“你給我剪子做什麼?”遇到這種情況, 尹建莉絕不會責怪孩子, 還說:“你真像牛頓一樣啊!”牛頓專注於做實驗, 常常忘了自己有沒有吃飯, 還把手錶當雞蛋煮, 正像圓圓一樣丟三落四呢。
圓圓讀寄宿學校時,每次從家裡返回學校,總發現某件重要東西忘了帶。尹建莉這時多少也有些生氣:路很遠,一趟跑下來,得半天時間,還得向單位請假。但她從不像有些家長那樣,火氣很大地指責說“早就提醒過你了,怎麼還犯這樣的低級錯誤”之類的話。
尹建莉認為,就像割傷了手自然會覺得疼痛一樣,孩子犯了錯自然會感到不好意思,感到痛苦和內疚,所以不用再責備她。尹建莉只溫和地對女兒說:“這樣浪費時間,真是太可惜了。”
“像牛頓一樣”的批評,把一件不好的事、本該生氣的事,化為一句玩笑,既讓孩子知道哪裡錯了,又不損害他的自尊心。
圓圓上高一時,尹建莉送給她一部可擕式CD機,本來是為了讓她累了聽聽音樂。可是圓圓很快迷上了流行歌曲,每天都邊聽音樂邊寫作業。
高中學習那麼緊張,稍有懈怠就可能會落後。尹建莉有點兒著急,對圓圓說:“小學作業有些是體力活,媽媽那時還幫你寫作業呢。但高中不同,寫作業時要思考,你這樣一心二用,行嗎?”
圓圓聽了說:“我知道了。”可此後依然我行我素,照舊戴耳機寫作業。尹建莉和丈夫認真討論了一番:圓圓現在聽音樂的新鮮勁兒還沒有過去,她現在是高一,也許到高二、高三學習特別緊張了就不會再聽了。如果她特別迷戀音樂,就是不讓她聽,人坐在桌子前心可能不在書上。再說了,通過逼迫孩子學習,就算是讓孩子提高了成績,看起來是幫助了孩子,可這只能取得短期效果,因為這種幫助是通過挫敗孩子或者使孩子失去自我管理能力而獲得的。
如果孩子必須放棄管理自己的機會或者空間來服從家長的安排,從而使成績得到提高,這樣的成績提高是一個假像,不能從中真正獲益。放開手不管孩子,培育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和自己對自己負責的精神,才是頭等大事。
於是夫妻二人約定:管好自己的嘴巴,不再說這件事。不管比管可難多了,圓圓每聽一次音樂,都是對媽媽心理承受能力的一次挑戰。但後來,時間長了,媽媽終於忘了這件事。再後來,發現圓圓的CD機落滿了灰塵:不知什麼時候起,她已不戴著耳機學習了。問她,她說:“學習忙了,我可得為自己的前途負責任。”
家長要允許孩子犯錯,允許孩子犯她那個年齡段可以犯的錯誤。3歲的孩子可以在廣場上撒尿,成人如果這樣做那就有傷風化會被員警帶走;7歲的孩子聽到一個老爺爺80歲了,他可能吃驚地說:“那不是快死了嗎?”童言無忌,大人不會計較。讀中學的孩子,忘記寫作業,追星、蹺課,都是他那個年齡段可以犯的錯誤。
溫馨點讀
讀尹建莉《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覺得書中的諸多事例和方法,都貫穿著對孩子的尊重。雖然大家都承認要尊重孩子,但是,真正能做到時時尊重孩子的家長並不多。在潛意識裡,他們會覺得:小孩子嘛,當眾批評也不必顧忌他的感受,小孩子懂得什麼叫自尊!所以,他們要孩子做什麼,也總是用命令的口氣。
但尹建莉不同,她真正做到了時時處處尊重孩子。甚至在跟孩子談話時,她都要事先思量一下。這是對孩子的尊重。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剛出版還未走紅時,記者偶然在書店裡看到這本書,拿起來隨手翻一翻,心想家教書出了那麼多,這本書也不一定值得買吧。然而讀了前言後,立刻就買了這本書。
前言講的就是博士管孩子的事情,孩子沉迷于玩耍,博士為了對他進行禮貌教育,一次次把孩子從玩耍中拉出來。這樣的教育對孩子不但無益反而有害。有許多父母就是這樣充滿使命感和責任感,認認真真地把痛苦強加給孩子甚至最終毀掉了孩子!
這個故事讓我覺得作者尹建莉很專業,教育孩子時很懂兒童的心理。這本書對家長一定有幫助。
採訪尹建莉時,我問她家長在教育上最常見的誤區是什麼,她說是把孩子管壞了。我又問她最重要的育子經驗是什麼,她說,是別和孩子戧著來,做聽話的家長。
尹建莉說,現在很多家長把孩子給管壞了。說到教育孩子,都認為家長給孩子的愛太多了,其實,多少愛給孩子也不為過,現在的家長不是給孩子的愛多了,而是管制太多了;不是把孩子愛壞了,而是把孩子管壞了。
所謂聽話的家長,應該是尊重孩子的家長,平等地對待孩子的家長,是給孩子自由的家長。
很多家長認為“管教”孩子就是“管制”孩子,其實管教和管制,一字之差,謬之千里。管教是教育孩子,管制是剝奪孩子的自由,不准孩子做一切在家長看來無益無價值的事情。
孩子愛好寫作,家長偏不准他寫小說,把他課外閱讀的小說給撕了,非得硬逼著他讀奧數班;孩子不愛學鋼琴,天天逼著他眼淚汪汪地坐在琴前……孩子本來是棵梨樹,就因為蘋果價錢好,好賣,父母就非得把他當成蘋果樹來種,還憎恨他為何結不出蘋果。他不知道,如果不是因為他富有破壞性的干預,他的孩子本是能結出許多梨子的。這樣不懂因材施教的家長,多如牛毛。
孩子把字寫錯了,不僅要訓斥,還粗暴地撕掉他的作業本。家長不知道,當寫字經常與挫敗、痛苦關聯在一起時,孩子就會產生畏難情緒,不僅不愛寫字,個性也會受到打壓,結果得不償失。正確的做法是,要想辦法讓寫字和快樂的體驗結合起來,比如把孩子寫的字貼在顯眼的地方,父母假裝天天欣賞,讓孩子覺得他寫的東西很重要。
對於青春期孩子的自☆禁☆慰――有相當一部分家長在這個問題上,因為無知無識,把孩子管壞了。家長用他們的焦慮、緊張、擔心,用他們措辭嚴厲的批評和指責,引起孩子的緊張恐懼甚至強烈的犯罪感,致使孩子認為自己是個品行不好的壞人,又恐懼手☆禁☆淫會傷了身體甚至影響以後的性☆禁☆生☆禁☆活――雙重的心理壓迫下,心理出現問題甚至引發神經官能症。家長正確的做法是,輕鬆地告訴孩子,這個就像你的青春痘一樣,是青春期正常的生理反應,手☆禁☆淫也不會影響身體健康和以後的性☆禁☆生☆禁☆活,只是次數不要太多,就像吃飯,吃太多了總不好吧。然後,家長就“忘掉此事”,帶著孩子多參加一些體育活動。家長淡然處之,最後孩子也就不會“專注”此事。
家長的管制在某些情況下會引發孩子的心理問題,至少無法培育出一個開朗樂觀的孩子。因為是管制孩子――和孩子談心,遇事和孩子商量不叫管制孩子,所謂管制孩子,是不准孩子做這個說那個――所以常和孩子發生衝突。這樣的衝突如果多了,孩子的淚水多了。心中的委屈日積月累,一個在淚水和委屈中長大的孩子,他的心理會健康嗎?他會對人信任且抱有愛心嗎?他的心裡全是怨恨,怨恨父母的冷酷、生活的不公平。如果父母的管教方法非常粗暴,或罵或打,那麼,孩子心裡就不止是怨恨,甚至還有仇恨。
孩子做了錯事,父母當然要管。事實上,如果孩子犯了錯,比如偷了錢、上課遲到等等,沒等父母審問,他已經心虛得不行――一個總是被父母尊重的孩子,自然是一個有自尊心的人――這時候,父母的責備,不會讓他心生怨恨。他會覺得這是咎由自取。
一棵小樹,只要給它足夠的陽光,足夠的水分和在風中舞蹈的自由,再去掉偶然長出來的瘋枝,它基本上都能長成大樹、長成棟樑。可現在的家長,唯恐小樹長慢了或長瘋了,一會兒揠苗助長,一會兒又來砍它的枝、扯它的葉,用盡心思地毀掉了小樹還不自知,還在那裡哀歎:我全部的心思都用在你身上了,你怎麼不成才啊?
養花的人都知道:一棵植物要生長得好,就要瞭解它的天性。它是喜歡潮濕的土壤還是喜歡乾燥的土壤,它是喜陰涼的還是喜陽光的?喜陰的把它放在背陽的地方,喜陽的把它常放在陽光下,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條件,那就是通風。把植物放在不通風的房間,植物不得風,給它再多水再多肥,它也長不好。
這個風就是自由。孩子的成長需要自由。
盧梭說:“種種(教育孩子的)手段你都試驗過,而沒試驗過的,只有一個,可是最有成效的,恰恰就是這個未曾試驗的手段:有節制的自由。”
的確,“不管”是“最好的管”。家長要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尊重孩子,凡事儘量讓孩子自己決定和選擇,而不要處處監視孩子,不要把教育變成“管制”。
有一位父親對尹建莉說,他曾經責備兒子:“我們小時候也沒人管,還不是靠自覺!現在,父母天天操心,天天管你,你還這麼不自覺。”
尹建莉說:“你可是說對了,因為沒人管你,你就自覺,正因為你事事管孩子,他的事家長都在他前面考慮到了,都要及時給予提醒和叮囑,孩子到哪裡能學會自覺呢?”
有兩種家庭的孩子比較自由,一是家長像尹建莉這樣有豐富的教育知識,能科學地教育孩子,不扼殺孩子的天性和自由,呵護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尊重並引導孩子的愛好,遇到任何事,都能真正地尊重孩子的選擇,除非這種選擇有危險或者背離道德標準。
還有一種對孩子教育粗放型的家長,他們可能文化不高,為生計所迫,對孩子的教育花的時間比較少,結果也能讓孩子自由地生長。這種家庭教育的孩子往往還比較好。
如果家長不懂教育,那就只記住一點:做到時時尊重孩子。此外,儘管一心一意地做好自己的事――做一個努力工作的榜樣,做一個為人善良正直的榜樣,然後放手讓孩子自由地成長。這樣,孩子的成才幾率可能更大一些。
冰心說得有道理:“要讓孩子像野花一樣自然地生長。”
因為,家長無知無識地管,其危害比不管要大百倍。
圓圓讀寄宿學校時,每次從家裡返回學校,總發現某件重要東西忘了帶。尹建莉這時多少也有些生氣:路很遠,一趟跑下來,得半天時間,還得向單位請假。但她從不像有些家長那樣,火氣很大地指責說“早就提醒過你了,怎麼還犯這樣的低級錯誤”之類的話。
尹建莉認為,就像割傷了手自然會覺得疼痛一樣,孩子犯了錯自然會感到不好意思,感到痛苦和內疚,所以不用再責備她。尹建莉只溫和地對女兒說:“這樣浪費時間,真是太可惜了。”
“像牛頓一樣”的批評,把一件不好的事、本該生氣的事,化為一句玩笑,既讓孩子知道哪裡錯了,又不損害他的自尊心。
圓圓上高一時,尹建莉送給她一部可擕式CD機,本來是為了讓她累了聽聽音樂。可是圓圓很快迷上了流行歌曲,每天都邊聽音樂邊寫作業。
高中學習那麼緊張,稍有懈怠就可能會落後。尹建莉有點兒著急,對圓圓說:“小學作業有些是體力活,媽媽那時還幫你寫作業呢。但高中不同,寫作業時要思考,你這樣一心二用,行嗎?”
圓圓聽了說:“我知道了。”可此後依然我行我素,照舊戴耳機寫作業。尹建莉和丈夫認真討論了一番:圓圓現在聽音樂的新鮮勁兒還沒有過去,她現在是高一,也許到高二、高三學習特別緊張了就不會再聽了。如果她特別迷戀音樂,就是不讓她聽,人坐在桌子前心可能不在書上。再說了,通過逼迫孩子學習,就算是讓孩子提高了成績,看起來是幫助了孩子,可這只能取得短期效果,因為這種幫助是通過挫敗孩子或者使孩子失去自我管理能力而獲得的。
如果孩子必須放棄管理自己的機會或者空間來服從家長的安排,從而使成績得到提高,這樣的成績提高是一個假像,不能從中真正獲益。放開手不管孩子,培育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和自己對自己負責的精神,才是頭等大事。
於是夫妻二人約定:管好自己的嘴巴,不再說這件事。不管比管可難多了,圓圓每聽一次音樂,都是對媽媽心理承受能力的一次挑戰。但後來,時間長了,媽媽終於忘了這件事。再後來,發現圓圓的CD機落滿了灰塵:不知什麼時候起,她已不戴著耳機學習了。問她,她說:“學習忙了,我可得為自己的前途負責任。”
家長要允許孩子犯錯,允許孩子犯她那個年齡段可以犯的錯誤。3歲的孩子可以在廣場上撒尿,成人如果這樣做那就有傷風化會被員警帶走;7歲的孩子聽到一個老爺爺80歲了,他可能吃驚地說:“那不是快死了嗎?”童言無忌,大人不會計較。讀中學的孩子,忘記寫作業,追星、蹺課,都是他那個年齡段可以犯的錯誤。
溫馨點讀
讀尹建莉《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覺得書中的諸多事例和方法,都貫穿著對孩子的尊重。雖然大家都承認要尊重孩子,但是,真正能做到時時尊重孩子的家長並不多。在潛意識裡,他們會覺得:小孩子嘛,當眾批評也不必顧忌他的感受,小孩子懂得什麼叫自尊!所以,他們要孩子做什麼,也總是用命令的口氣。
但尹建莉不同,她真正做到了時時處處尊重孩子。甚至在跟孩子談話時,她都要事先思量一下。這是對孩子的尊重。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剛出版還未走紅時,記者偶然在書店裡看到這本書,拿起來隨手翻一翻,心想家教書出了那麼多,這本書也不一定值得買吧。然而讀了前言後,立刻就買了這本書。
前言講的就是博士管孩子的事情,孩子沉迷于玩耍,博士為了對他進行禮貌教育,一次次把孩子從玩耍中拉出來。這樣的教育對孩子不但無益反而有害。有許多父母就是這樣充滿使命感和責任感,認認真真地把痛苦強加給孩子甚至最終毀掉了孩子!
這個故事讓我覺得作者尹建莉很專業,教育孩子時很懂兒童的心理。這本書對家長一定有幫助。
採訪尹建莉時,我問她家長在教育上最常見的誤區是什麼,她說是把孩子管壞了。我又問她最重要的育子經驗是什麼,她說,是別和孩子戧著來,做聽話的家長。
尹建莉說,現在很多家長把孩子給管壞了。說到教育孩子,都認為家長給孩子的愛太多了,其實,多少愛給孩子也不為過,現在的家長不是給孩子的愛多了,而是管制太多了;不是把孩子愛壞了,而是把孩子管壞了。
所謂聽話的家長,應該是尊重孩子的家長,平等地對待孩子的家長,是給孩子自由的家長。
很多家長認為“管教”孩子就是“管制”孩子,其實管教和管制,一字之差,謬之千里。管教是教育孩子,管制是剝奪孩子的自由,不准孩子做一切在家長看來無益無價值的事情。
孩子愛好寫作,家長偏不准他寫小說,把他課外閱讀的小說給撕了,非得硬逼著他讀奧數班;孩子不愛學鋼琴,天天逼著他眼淚汪汪地坐在琴前……孩子本來是棵梨樹,就因為蘋果價錢好,好賣,父母就非得把他當成蘋果樹來種,還憎恨他為何結不出蘋果。他不知道,如果不是因為他富有破壞性的干預,他的孩子本是能結出許多梨子的。這樣不懂因材施教的家長,多如牛毛。
孩子把字寫錯了,不僅要訓斥,還粗暴地撕掉他的作業本。家長不知道,當寫字經常與挫敗、痛苦關聯在一起時,孩子就會產生畏難情緒,不僅不愛寫字,個性也會受到打壓,結果得不償失。正確的做法是,要想辦法讓寫字和快樂的體驗結合起來,比如把孩子寫的字貼在顯眼的地方,父母假裝天天欣賞,讓孩子覺得他寫的東西很重要。
對於青春期孩子的自☆禁☆慰――有相當一部分家長在這個問題上,因為無知無識,把孩子管壞了。家長用他們的焦慮、緊張、擔心,用他們措辭嚴厲的批評和指責,引起孩子的緊張恐懼甚至強烈的犯罪感,致使孩子認為自己是個品行不好的壞人,又恐懼手☆禁☆淫會傷了身體甚至影響以後的性☆禁☆生☆禁☆活――雙重的心理壓迫下,心理出現問題甚至引發神經官能症。家長正確的做法是,輕鬆地告訴孩子,這個就像你的青春痘一樣,是青春期正常的生理反應,手☆禁☆淫也不會影響身體健康和以後的性☆禁☆生☆禁☆活,只是次數不要太多,就像吃飯,吃太多了總不好吧。然後,家長就“忘掉此事”,帶著孩子多參加一些體育活動。家長淡然處之,最後孩子也就不會“專注”此事。
家長的管制在某些情況下會引發孩子的心理問題,至少無法培育出一個開朗樂觀的孩子。因為是管制孩子――和孩子談心,遇事和孩子商量不叫管制孩子,所謂管制孩子,是不准孩子做這個說那個――所以常和孩子發生衝突。這樣的衝突如果多了,孩子的淚水多了。心中的委屈日積月累,一個在淚水和委屈中長大的孩子,他的心理會健康嗎?他會對人信任且抱有愛心嗎?他的心裡全是怨恨,怨恨父母的冷酷、生活的不公平。如果父母的管教方法非常粗暴,或罵或打,那麼,孩子心裡就不止是怨恨,甚至還有仇恨。
孩子做了錯事,父母當然要管。事實上,如果孩子犯了錯,比如偷了錢、上課遲到等等,沒等父母審問,他已經心虛得不行――一個總是被父母尊重的孩子,自然是一個有自尊心的人――這時候,父母的責備,不會讓他心生怨恨。他會覺得這是咎由自取。
一棵小樹,只要給它足夠的陽光,足夠的水分和在風中舞蹈的自由,再去掉偶然長出來的瘋枝,它基本上都能長成大樹、長成棟樑。可現在的家長,唯恐小樹長慢了或長瘋了,一會兒揠苗助長,一會兒又來砍它的枝、扯它的葉,用盡心思地毀掉了小樹還不自知,還在那裡哀歎:我全部的心思都用在你身上了,你怎麼不成才啊?
養花的人都知道:一棵植物要生長得好,就要瞭解它的天性。它是喜歡潮濕的土壤還是喜歡乾燥的土壤,它是喜陰涼的還是喜陽光的?喜陰的把它放在背陽的地方,喜陽的把它常放在陽光下,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條件,那就是通風。把植物放在不通風的房間,植物不得風,給它再多水再多肥,它也長不好。
這個風就是自由。孩子的成長需要自由。
盧梭說:“種種(教育孩子的)手段你都試驗過,而沒試驗過的,只有一個,可是最有成效的,恰恰就是這個未曾試驗的手段:有節制的自由。”
的確,“不管”是“最好的管”。家長要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尊重孩子,凡事儘量讓孩子自己決定和選擇,而不要處處監視孩子,不要把教育變成“管制”。
有一位父親對尹建莉說,他曾經責備兒子:“我們小時候也沒人管,還不是靠自覺!現在,父母天天操心,天天管你,你還這麼不自覺。”
尹建莉說:“你可是說對了,因為沒人管你,你就自覺,正因為你事事管孩子,他的事家長都在他前面考慮到了,都要及時給予提醒和叮囑,孩子到哪裡能學會自覺呢?”
有兩種家庭的孩子比較自由,一是家長像尹建莉這樣有豐富的教育知識,能科學地教育孩子,不扼殺孩子的天性和自由,呵護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尊重並引導孩子的愛好,遇到任何事,都能真正地尊重孩子的選擇,除非這種選擇有危險或者背離道德標準。
還有一種對孩子教育粗放型的家長,他們可能文化不高,為生計所迫,對孩子的教育花的時間比較少,結果也能讓孩子自由地生長。這種家庭教育的孩子往往還比較好。
如果家長不懂教育,那就只記住一點:做到時時尊重孩子。此外,儘管一心一意地做好自己的事――做一個努力工作的榜樣,做一個為人善良正直的榜樣,然後放手讓孩子自由地成長。這樣,孩子的成才幾率可能更大一些。
冰心說得有道理:“要讓孩子像野花一樣自然地生長。”
因為,家長無知無識地管,其危害比不管要大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