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要打2歲內和6歲後的孩子,告訴你為什麼!轉給家長!

現在受過教育的父母都知道體罰孩子有許多負面的影響, 但是有時氣不打一處來時, 又打了不聽話的、無理取鬧的孩子, 也是許多父母經常的行為, 甚至有些父母還會拿出那句老話說:“打是親罵是愛, 不打不罵是禍害”。 如果孩子無理取鬧, 到底能不能打?今天這篇好文會解答您的疑問。

一位麻麻說:“孩子經常無理取鬧, 到超市就要買這買那, 不給買就坐在地上哭鬧。 到別人家去就亂翻亂動, 還會到人家沙發上亂蹦, 無論你怎麼說, 孩子都不聽話。 每次我都會氣不打一處來, 回到家就痛打一頓, 但是,

Advertisiment
打完以後又心疼, 想想孩子也就4歲, 雖說不聽話, 但總歸是心疼的。 ”

還說:“打了孩子, 一是心疼孩子, 二是後悔, 生怕打孩子會在孩子的心裡留下不良的陰影, 到底該不該打孩子?打了孩子後應該怎麼辦呢?”

分析

美國兒童教育家海姆·吉諾特曾說過:“懲罰不能阻止不良行為, 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時變得更加小心, 更加巧妙地掩飾罪行, 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覺。 孩子遭受懲罰時, 他會暗下決心以後要小心, 而不是要誠實和負責。 ” 打罵孩子時, 雖然孩子表面上誠惶誠恐, 內心深處對自己的錯誤行為根本沒有反省, 更不會去思考該如何修正自己的錯誤行為, 甚至有些極端的孩子會想辦法趕快逃離家庭, 逃離父母的管束。 新時代的父母,

Advertisiment
已經沒有了“不打不成器”的觀念, 大部分父母都努力讓自己不打孩子。 這應該是一種社會的進步。

TIPS

雖然體罰孩子有許多負面的影響, 但是,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 也有不得不打的時候, 有時候, 一時氣不過打了不聽話的孩子, 也是許多父母經常會出現的情形。 那麼, 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如何讓“打”孩子發揮更有效的作用呢?

1儘量控制自己不打孩子

不打孩子應該是一個理想的狀態。

當孩子犯錯誤時, 家長不要急於打孩子, 因為衝動地打孩子, 效果往往適得其反。 這時候, 你可以向孩子說出自己此刻的感受, 讓孩子知道你對他剛才行為的不滿。 比如, 告訴孩子“我現在心情不好!”“你這樣做我很不滿意!”“我不喜歡你這樣沒禮貌!”“你的表現很讓我傷心!”等。

Advertisiment
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 有助於平靜自己的情緒, 也有助於讓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來想問題, 從而促進孩子的反思。

2用自然後果懲罰孩子

孩子犯了錯, 無須過多批評, 讓孩子自己承受行為的過失或者錯誤造成的後果。 對於年幼的孩子, 家長還可以告訴孩子修正錯誤的具體方法, 指導孩子自己去彌補錯誤。 比如, 牛奶打翻了, 就不能喝牛奶了。 同時, 孩子還需要自己來清理桌子上的牛奶。

這樣不但讓孩子明白了自己的錯誤可能導致什麼結果, 也能夠讓孩子在承擔後果的過程當中產生悔改的想法, 有利於避免孩子再犯同類錯誤。

3用間接的方式懲罰孩子

如果孩子的過錯不大, 家長可以對孩子已經發生的錯誤不過分追究,

Advertisiment
而是通過給孩子使個眼色、對他的行動加以限制、扣留他喜歡的東西、限制他娛樂的時間等間接懲罰的手段與方式, 讓孩子記住這次教訓。 比如, 玩具不收拾好, 就取消看動畫片的時間。

當然, 父母最好還要對孩子以後的行為提出明確的要求, 孩子應該怎麼做、達到什麼要求或標準, 表明對孩子下次行為的期望。 比如, 如果每次主動把玩具收拾好, 可以增加看動畫片的時間。

4打孩子時不要情緒化

如果出現了不得不打孩子的情況, 比如, 在多次勸告無效的情況下, 孩子依然不停鬧騰而影響到了自身的安全、周圍人和周圍的環境時, 父母首先要穩定自己的情緒, 冷靜面對孩子的問題。

Advertisiment
因為在情緒激動的時候打孩子, 不僅不能指出孩子的錯誤, 還會讓孩子感到難堪, 從而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傷害。 這時候的孩子, 因為著眼點在父母激烈的情緒上, 往往不會認為自己有錯了, 只會覺得自己是個壞孩子。

5讓孩子明白自己被打的原因

在迫不得已要打孩子的時候, 父母要把打孩子當成一種教育的儀式, 一定要明確告訴孩子, 他為什麼會挨打, 這次要打幾下, 下次再犯錯誤要如何處理等。

打的時候不要太重, 也不要以打孩子來發洩自己的不良情緒, 更不能不分青紅皂白抬手就打孩子。

打完孩子後, 一定要哄哄孩子, 讓孩子明白, 打了他, 爸爸媽媽也很傷心。 最重要的是, 父母一定要讓孩子明白, 即使他錯了, 爸爸媽媽還是愛他的。 打他只是為了讓他記住,下次不要犯同樣的錯誤。

6不要打2歲內和6歲後的孩子

2歲前的孩子由於心智發展不成熟,缺乏規則意識是正常的。打孩子對於孩子來說,沒有警示作用,反而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漸完善,自尊感也越來越強。6歲後的孩子就已經是懂道理的年齡了。這時,父母更需要用講道理的方式與孩子進行溝通,避免打罵在孩子心裡產生負面影響。

寶寶頭三年影響一生

不知道孩子在0-6歲時存在各種敏感期,把孩子在敏感期的表現當成不乖的行為斥責孩子,違背了孩子的天性,造成他的痛苦,留下心理隱患。

孩子在0-6歲時存在各種各樣的敏感期,所謂敏感期是指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反復操作某一動作或反復學習某一項能力,並且學習能力特別強的時期。有依戀形成的敏感期、口腔敏感期、手腿腳等動作的敏感期、語言的敏感期、細微事物的敏感期、肌膚觸摸的敏感期、執拗和完美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數學敏感期、繪畫敏感期等等。

比如兩歲多的孩子進入物權意識的敏感期,常常說“這是我的”“那是我的”,什麼東西都不肯和別人分享,甚至媽媽也要不到他手裡的東西。親愛的爸爸媽媽千萬不要認為孩子自私,非要想辦法把他這毛病改掉不可。其實這是在進行物權歸屬的練習,通過對物品歸屬權的確認,來認知他與物品的關係。

順利渡過物權意識敏感期的做法是,在孩子表現特別明顯時不要和他較真順著他即可。這個時間差不多要三四個月(視孩子情況不同而定)。之後尋找到適當的機會,即別的孩子與自家孩子分享玩具的時候,提醒他:“小朋友把玩具分給你玩,你高興嗎?”當他點頭時再告訴他“你把玩具分給別人玩,他們也很高興”。就此可以打住,別馬上強迫孩子。如此反復幾次之後,讓他嘗試把玩具分給別的孩子,通過練習他知道玩具是屬於他的,分給別人玩之後還是會要得回來,和別人分享大家都快樂,這樣他就慢慢願意分.享了。大部分孩子在三周歲前後進入分享階段。

三四歲的孩子進入秩序、完美、執拗的敏感期,成人把一塊餅掰掉一點給孩子,孩子會哭鬧不止拒絕接受,成人千萬不要認為孩子自私,那是完美的敏感期,我們破壞了孩子對圓的感覺。

其他各個敏感期各有各的表現,比如五六歲時有一個崇拜和被崇拜敏感期、婚姻敏感期等等,只有讓孩子順利自然地渡過,才會保持健康的心態。

錯把知識灌輸當早教,總是用“教”的方法引起孩子的抵觸情緒。

人們常說三歲以前是最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不是讓孩子學會多少知識,而是心理成長最重要的時期。心理成長才是早教的重要內容,健康的心靈是一生幸福的源泉。這個時期溺愛孩子,以孩子為中心,讓他吃獨食,為他包辦一切事物,不尊重他,輕易地提前地滿足他物質的需要,而忽略他內心的感受等等,這種重物質滿足輕精神滋養的方式,只能培養出一個不健康不獨立的孩子。

不要教孩子,只要示範。對於不教孩子,可能很多人認為我在瞎說,這個說法在我剛剛接觸之初也不理解,我經歷了整整兩年,通過大量的觀察和實踐才明白孩子真的不是“教”出來的。舉個例子:當客人和小寶寶打招呼時,孩子沒有回應,成人通常出於禮貌和面子,都會督促說“叫啊,怎麼不叫阿姨,怎麼不回答,你應該叫阿姨呀,你這孩子就是這樣”等等,這樣做就是教,教就會給孩子壓力。如果一邊教還一邊指責,那更是折磨孩子。我們只要模仿孩子的口氣回應即可:“阿姨,你好!”或者是“阿姨,再見!”“謝謝奶奶,我吃過了。”等等。這就是示範,而不是教。

千萬不要用學步車!一定要讓孩子爬行!

學步車對寶寶的健康有百害而無一益。學走路需要克服巨大的心理障礙,掌握技巧保持身體平衡,學步車不需要這麼“麻煩”,輕輕鬆松稍一觸碰即可溜出很遠,這使得孩子難以克服心理障礙適應自已學走路這個辛苦的過程。所以用了學步車的孩子更慢學會走路就是這個道理。

另一種情況是:用了學步車的孩子腳部肌肉定型成踮足,父母常常得花費很長時間讓寶寶學習整個腳掌著地。用了學步車,孩子爬行的機會大大減少。很多老人常常很得意“我的孫子不用爬,直接走路,真利害!”他們不知道,人類一定要經過爬行發育才健康。沒有爬行的孩子,身體協調性不好,影響生活和運動。前庭神經發育不良,影響未來的閱讀、寫作,也會阻礙語言的發展。

正確處理孩子的哭鬧情緒,是建立良好性格的開始。

孩子的哭泣需要我們耐心去感受,而不是一味地對孩子說

“不要哭,不要哭”,這是非常大的錯誤。哭是他內心矛盾和衝突的釋放,不是壞事,成人只要輕輕地擁抱他,撫摸著他的後背,第一句話說“哦,寶貝,媽媽知道......(剛才發生的什麼事),你非常難過,媽媽理解你”“哦,寶貝,媽媽知道你摔疼了,還有一點點嚇到了是嗎”,這是共情,表示我們理解他,接受他的悲傷是調整他的情緒的開始。

第二句話一定要說“媽媽知道你不開心(這很重要)”,這樣一說他會很快開心起來的,第三句話是“媽媽愛你,媽媽理解你”。最後能配合三次深呼吸,讓孩子把不愉快的感覺呼出去效果更好。如果您學會這些,您的孩子可能眼淚還掛在臉上就跑開找小夥伴去了。(這個方法我屢試不爽,非常見效,別人常笑我,畢竟是做早教的,孩子讓你一哄就好。其實這方法不是哄,是共情產生的效果。)

打他只是為了讓他記住,下次不要犯同樣的錯誤。

6不要打2歲內和6歲後的孩子

2歲前的孩子由於心智發展不成熟,缺乏規則意識是正常的。打孩子對於孩子來說,沒有警示作用,反而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漸完善,自尊感也越來越強。6歲後的孩子就已經是懂道理的年齡了。這時,父母更需要用講道理的方式與孩子進行溝通,避免打罵在孩子心裡產生負面影響。

寶寶頭三年影響一生

不知道孩子在0-6歲時存在各種敏感期,把孩子在敏感期的表現當成不乖的行為斥責孩子,違背了孩子的天性,造成他的痛苦,留下心理隱患。

孩子在0-6歲時存在各種各樣的敏感期,所謂敏感期是指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反復操作某一動作或反復學習某一項能力,並且學習能力特別強的時期。有依戀形成的敏感期、口腔敏感期、手腿腳等動作的敏感期、語言的敏感期、細微事物的敏感期、肌膚觸摸的敏感期、執拗和完美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數學敏感期、繪畫敏感期等等。

比如兩歲多的孩子進入物權意識的敏感期,常常說“這是我的”“那是我的”,什麼東西都不肯和別人分享,甚至媽媽也要不到他手裡的東西。親愛的爸爸媽媽千萬不要認為孩子自私,非要想辦法把他這毛病改掉不可。其實這是在進行物權歸屬的練習,通過對物品歸屬權的確認,來認知他與物品的關係。

順利渡過物權意識敏感期的做法是,在孩子表現特別明顯時不要和他較真順著他即可。這個時間差不多要三四個月(視孩子情況不同而定)。之後尋找到適當的機會,即別的孩子與自家孩子分享玩具的時候,提醒他:“小朋友把玩具分給你玩,你高興嗎?”當他點頭時再告訴他“你把玩具分給別人玩,他們也很高興”。就此可以打住,別馬上強迫孩子。如此反復幾次之後,讓他嘗試把玩具分給別的孩子,通過練習他知道玩具是屬於他的,分給別人玩之後還是會要得回來,和別人分享大家都快樂,這樣他就慢慢願意分.享了。大部分孩子在三周歲前後進入分享階段。

三四歲的孩子進入秩序、完美、執拗的敏感期,成人把一塊餅掰掉一點給孩子,孩子會哭鬧不止拒絕接受,成人千萬不要認為孩子自私,那是完美的敏感期,我們破壞了孩子對圓的感覺。

其他各個敏感期各有各的表現,比如五六歲時有一個崇拜和被崇拜敏感期、婚姻敏感期等等,只有讓孩子順利自然地渡過,才會保持健康的心態。

錯把知識灌輸當早教,總是用“教”的方法引起孩子的抵觸情緒。

人們常說三歲以前是最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不是讓孩子學會多少知識,而是心理成長最重要的時期。心理成長才是早教的重要內容,健康的心靈是一生幸福的源泉。這個時期溺愛孩子,以孩子為中心,讓他吃獨食,為他包辦一切事物,不尊重他,輕易地提前地滿足他物質的需要,而忽略他內心的感受等等,這種重物質滿足輕精神滋養的方式,只能培養出一個不健康不獨立的孩子。

不要教孩子,只要示範。對於不教孩子,可能很多人認為我在瞎說,這個說法在我剛剛接觸之初也不理解,我經歷了整整兩年,通過大量的觀察和實踐才明白孩子真的不是“教”出來的。舉個例子:當客人和小寶寶打招呼時,孩子沒有回應,成人通常出於禮貌和面子,都會督促說“叫啊,怎麼不叫阿姨,怎麼不回答,你應該叫阿姨呀,你這孩子就是這樣”等等,這樣做就是教,教就會給孩子壓力。如果一邊教還一邊指責,那更是折磨孩子。我們只要模仿孩子的口氣回應即可:“阿姨,你好!”或者是“阿姨,再見!”“謝謝奶奶,我吃過了。”等等。這就是示範,而不是教。

千萬不要用學步車!一定要讓孩子爬行!

學步車對寶寶的健康有百害而無一益。學走路需要克服巨大的心理障礙,掌握技巧保持身體平衡,學步車不需要這麼“麻煩”,輕輕鬆松稍一觸碰即可溜出很遠,這使得孩子難以克服心理障礙適應自已學走路這個辛苦的過程。所以用了學步車的孩子更慢學會走路就是這個道理。

另一種情況是:用了學步車的孩子腳部肌肉定型成踮足,父母常常得花費很長時間讓寶寶學習整個腳掌著地。用了學步車,孩子爬行的機會大大減少。很多老人常常很得意“我的孫子不用爬,直接走路,真利害!”他們不知道,人類一定要經過爬行發育才健康。沒有爬行的孩子,身體協調性不好,影響生活和運動。前庭神經發育不良,影響未來的閱讀、寫作,也會阻礙語言的發展。

正確處理孩子的哭鬧情緒,是建立良好性格的開始。

孩子的哭泣需要我們耐心去感受,而不是一味地對孩子說

“不要哭,不要哭”,這是非常大的錯誤。哭是他內心矛盾和衝突的釋放,不是壞事,成人只要輕輕地擁抱他,撫摸著他的後背,第一句話說“哦,寶貝,媽媽知道......(剛才發生的什麼事),你非常難過,媽媽理解你”“哦,寶貝,媽媽知道你摔疼了,還有一點點嚇到了是嗎”,這是共情,表示我們理解他,接受他的悲傷是調整他的情緒的開始。

第二句話一定要說“媽媽知道你不開心(這很重要)”,這樣一說他會很快開心起來的,第三句話是“媽媽愛你,媽媽理解你”。最後能配合三次深呼吸,讓孩子把不愉快的感覺呼出去效果更好。如果您學會這些,您的孩子可能眼淚還掛在臉上就跑開找小夥伴去了。(這個方法我屢試不爽,非常見效,別人常笑我,畢竟是做早教的,孩子讓你一哄就好。其實這方法不是哄,是共情產生的效果。)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