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和豁達永遠是相伴相隨的。 一個能給小板凳揉痛的孩子, 他對別人會有更多理解和愛心, 遇到問題從不偏執於自己的理由和利益。 這樣的思維方式, 不僅讓他在當下心情愉快.也能保證她一輩子不吃大虧。
經常有這樣的情況, 幼兒玩耍或走路時, 不小心磕碰到什麼東西上, 碰痛了, 哇哇地哭。 家長為了安慰孩子, 就會一邊哄孩子, 一邊故意舉手打那個“肇事者”,“責怪”它為什麼碰痛了孩子, 做出給孩子“報仇”的樣子。 然後安慰孩子說, 咱們打它了, 它再不敢碰你了。 孩子可能在這時候會有些安慰, 破涕為笑,
Advertisiment
這是一種不好的方法, 是一種“復仇行為”。 它教給孩子遇到不痛快就去責怪別人, 教給他不寬容和報復, 不利於兒童的心理健康。
大人可能會想, 桌子碰了孩子, 我不過是打打桌子, 桌子又不懂得痛, 這有什麼, 我沒教孩子打人啊。 其實, 在孩子看來, 萬物同物, 對一棵草說話與對一個人說話一樣, 對一張桌子的態度與對一個人的態度一樣。 有時候, 一個小女孩對心愛的布娃娃的感情絕不遜色于她對同胞姐姐的感情。 單純如一張白紙的孩子, 任何事情於他來說都是全新的, 任何經歷在他這裡都是體驗和學習。 在孩子幼小時, 每一個生活細節都可能成為蘊含重大教育意義的事件, 兒童教育中無小事,
Advertisiment
“教育即風格之培養”。 教孩子“給小板凳揉痛”與其說是一個技巧問題, 不如說是一個教育觀或哲學觀的問題。 家長一定要注意你所有的言行中蘊含的價值觀的和諧統一, 只有前後統一的東西, 才能潛移默化到孩子身上, 並穩定在他們的心中, 成為他們做事的風格。
如果平時孩子不小心磕碰了, 家長能很友好地採用“給小板凳揉痛”的做法處理;可是哪天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一個你心愛的花瓶, 你卻忍不住對孩子大發雷霆;平時總對孩子講我們要理解別人,
Advertisiment
我見過一些眼睛裡充滿敵意的幼兒, 他們很容易就會發脾氣, 做出攻擊別人的行為。 有一位媽媽, 她一邊在嘴裡抱怨她的兒子愛打人, 告訴孩子“不許打人”, 一邊狠狠地“教訓”一張磕了她兒子腦門的桌子;遇到她兒子抓打別的小朋友, 她也只是很假地管一管, 態度中隱藏著縱容,
Advertisiment
Advertisiment
善良的人, 才是和世界摩擦最小的人, 才容易成為幸福的人;在心態上不苛刻的孩子, 長大後他的處事態度會更自如, 人際關係會更和諧, 會獲得更多的幫助和機會。 當“給小板凳揉揉痛”成為孩子的一種思維方式時, 他在生活中處處給出的就是理解、善意和尊重, 而他從生活中能獲得的, 也正是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