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用大人的思維去誤判孩子

不要用大人的思維去誤判孩子, 這樣做最直接的傷害可能就是挫敗了孩子幼小的心理。 那麼3-6歲的孩子該怎樣教育, 家庭教育容易存在哪些教育?今天, 讓我們從育兒和教育的角度來聊一聊改如何正確地去評判孩子。

不要以大人的思維去“誤判”孩子

家庭教育應該注意孩子的年齡特點, 崔園長說, 大人千萬不要以自己的思維去“誤判”孩子, 比如3-6歲的孩子具有情緒外顯的表徵方式, 《爸爸去哪兒》出發時, 必須沒收所有玩具, 天天的反應最強烈, 大哭不止, 這不是孩子不聽話, 而是這個年齡的孩子的特點,

Advertisiment
家長此時應該給予適當安慰, 讓其宣洩;再比如 田雨橙、王詩齡、天天三個人“比年齡”:“我五歲、我六歲、我七歲……我一百歲……”這不是吹牛也不是攀比, 這是孩子對於數的概念的體現。

王詩齡情商高, 小石頭為啥“逆反”

崔園長認為, 五個孩子中, 王詩齡雖然年齡最小, 但是情商蠻高, “文藝爸爸”王岳倫做菜時無從下手, 王詩齡卻懂得鼓勵爸爸說:“爸爸辛苦了。 ”去農民家要菜的時候, 她也會讚賞人家的小寶寶“真漂亮”。 而小石頭在某些場景, 顯然出現了“逆反”言行, 比如在大家一致稱讚當過五年大廚的張亮做菜“真牛”

“太好吃了”的時候, 他給出了唯一差評“太難吃了”, 而實際上他大口大口吃得正香, 這時候, 如果家長能夠順著他的思路瞭解下去,

Advertisiment
就知道這種“口是心非”是 有原因的, 小石頭真正想表達的應該是“我爸爸燒的也好吃”。

“鬧鐘事件”比“敲牆事件”處理得當

五個爸爸帶孩子, 狀況不斷, 崔園長就兩個小事件分析了爸爸的處理方式。 一個是“鬧鐘事件”, KIMI不小心把鬧鐘碰響了, 嚇得尖叫大哭, 林志穎 從爐子邊趕緊跑進房間, 通過“不怕不怕、鬧鐘壞壞”等語言和拍背等行動對KIMI進行了安慰, 讓KIMI的情緒得到了宣洩;等KIMI安靜下來後, 他說“不要去轉這個好不好”, 解釋給KIMI聽鬧鐘響是因為轉了這個發條, 打消了KIMI對鬧鐘的恐懼心理;然後他又試著讓KIMI接受鬧鐘:“變成你的玩具好不好”, 最後, KIMI是提著鬧鐘去吃飯的, “已經跟鬧鐘成為好朋友”。 這一處理方式, 經歷了害怕、安慰、釋放、解釋、接受、喜歡六個步驟,

Advertisiment
成功打消了 孩子的恐懼, 又讓孩子接受並喜歡了一個新事物。

另一個是“敲牆事件”, 在第三集, 小石頭用一隻勺子敲農民家的牆, 發現“勺子還挺有用”並開始“大力敲”, 正在起勁的時候, 傳來了郭濤的聲音:

“在幹什麼!”小石頭發現“情況不妙”, 果然, 郭濤開始教育“這是農民伯伯他們的家”“不能敲”, 小石頭掙扎著被拉走。 崔園長分析, “敲牆”其實體現了小 石頭的探究心理, 如果這個時候郭濤先跟小石頭溝通, “在幹什麼呢……咦, 這個牆的材質跟我們家的不一樣哎, 挺有意思哎……可是呢, 這是農民伯伯家的 牆……”經過這樣一起探索後的勸說, 應該會讓孩子更能接受, 而不至於最終有被強迫帶走的感覺。

爸爸們的“正向語言”和“負向語言”

Advertisiment

現在很多家長都知道“鼓勵”的重要性, 不過崔園長認為, 完全的鼓勵性語言, 會讓孩子只能聽好話, 不能聽壞話, 長期下去, 當他們與社會融合的時 候, 對否定性語言的敏感性就會比一般孩子要高, 只有合理的使用評價方式, 孩子才能既自信又能抵禦挫折。 “每天給孩子一定的挫折點”比較合適, 那怎樣掌握這 個度呢, 崔園長給了一個資料:每天表揚和批評的占比應該是4:1。

崔園長分析, 在《爸爸去哪兒》中, 林志穎的正向語言比較多, 即使抽到最差的房子, 他也會說“很酷對不對”, 用正向語言進行心情疏導和語言暗示。

而相對而言, 田亮會有一些負向語言, 田雨橙第一天哭哭啼啼的時候, 田亮總是無奈地說:“你看你永遠都在哭”,

Advertisiment
在野外找到水的時候, 田亮說的是“這水能不能 喝啊”, 這都是負向語言。 而正向語言顯然更能在面對困難時對孩子進行積極的引導。

育兒小編溫馨提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 我們的判斷, 我們的語言, 我們的行為和溝通的方式對孩子都有著很重要的影響, 因此不要用大人的思維去誤判孩子。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