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這時候, 總有孩子說“我不要盛在這個碗裡“或“我不要盛在那個碗裡”, 然後就是大哭或很生氣。 這時能非常強烈地感覺到他的不愉快, 而且這樣的情緒在很多時候都會直接表現出來。
這時候, 其他的孩子也會自然地模仿, 所以每每我盛湯給孩子時, 為了避免不再有這樣的情況發生, 都問問孩子:“你要盛到這個碗裡還是盛到那個碗裡?”
Advertisiment
一開始, 效果很明顯, 孩子們都不再為倒入哪個碗而生氣了。 不過後來我發現, 這樣給孩子選擇的機會雖然避免了他們當時與老師的衝突, 但是會讓孩子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要讓菜放在哪個碗裡, 孩子的衝突和出現負面情緒的機會其實是增加了。
這件事情也給了我特別多的啟示, 那就是給孩子的選擇太多, 是不是會也帶給孩子更多的焦慮和矛盾呢?
現在的年輕父母好像已經時時處處滲透著“給孩子多多選擇機會”的想法, 這也許是給孩子自由最原始的一種體現方式。 而且我曾經也以為這樣的環境會讓孩子的個人意志力得到更好的成長, 但是一段時間的觀察讓我發現:有時候給孩子過多選擇,
Advertisiment
對不同年齡的孩子“選擇”空間給予的程度也一定是不一樣的, 尤其對小年齡的孩子來說, 給他們越多的選擇, 也就是給了他們更多的挑戰和焦慮的可能性。
其實孩子不見得就是那麼時時處處的熱衷於選擇, 成人太多不必要的提醒, 會更多地刺激這個孩子將一件事情的焦點全部都集中在了“我是要這個還是要那個”, 而不再是真正的關注這件事情本身。
我在給所有孩子盛湯時講:“你要盛到這個碗裡還是盛到那個碗裡?”就犯了一個錯誤, 我把一個孩子想有選擇的需要泛化為所有孩子的需要, 我不必要的選擇問話就給了孩子不必要的暗示, 使得更多的孩子關注飯菜要盛到哪個碗裡,
Advertisiment
接下來的幾天, 我把湯直接盛給孩子。 同樣有孩子繼續選擇, 也自然有孩子學著模仿, 但是我們再也沒有給孩子過多的選擇性語言, 呈現給孩子的就只是舀湯這件事情, 於是, 我發現結果完全不一樣了。
孩子呈現出兩種狀態:一種是孩子享受湯而不再關注碗, 一種是當孩子不滿意時, 他自己可以自然地解決這個問題, 把湯倒進自己喜歡的另一個碗裡。
可見, 孩子的選擇衝突其實是可以自己控制的。
很多時候, 成人和孩子在“行不行“和”好不好”的衝突狀態中,
Advertisiment
孩子處在一種情緒中其實也就是在向大人尋求一種明確選擇的力量和肯定, 尤其是對小年齡的孩子來說, 更多的選擇確實是應該由大人來承擔的。
所以我想, 我們要認可的是孩子有選擇的需要和作出選擇的權利, 但給不同年齡的孩子不同的選擇空間一定是由成人來平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