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要讓你兒時的習慣影響孩子的成長

你知道嗎, 如今讓你心裡不舒服的習慣和兒時的經歷密切相關。 比如, 我一直習慣在生活中處處抓緊時間, 以至於我會嚴格要求子女的飲食習慣、清潔習慣、花錢習慣。 我會有這種習慣, 根源就來自小時候。

我和媽媽們會定期聚會並一起吃午飯。 午飯準備起來很方便, 媽媽們會各自拿出從家裡帶來的菜品, 只要收取每人一點點錢用來購買大米做出熱乎乎的米飯, 一頓豐盛的午餐就準備好了。 大家偶爾也會做湯或者煎餅吃, 甚至做咖喱飯, 這個時候小小的房間裡會充滿食物的香氣。 有一位媽媽每次看到準備的食物,

Advertisiment
就會發出“看起來真美味”的讚歎。 起初我們都以為她非常喜歡和大家分享食物, 後來才發現, 原來她並不願意準備飯菜, 有時候會對別人說簡單做點兒吃的就行, 甚至有時還制止辛勤做飯的人。 她的這些舉動讓正在開心做飯的人感到很不自在。

有一次大家聊到小時候吃過的食物這個話題, 這位元媽媽說, 小時候她的母親總是在大碗中放入很多種野菜, 然後一邊拌飯一邊對孩子們說“好吃”。 其實那時她非常討厭吃野菜, 但當時她不能說“不想吃”, “討厭”和“不好吃”更不能說。 因為她下面還有弟弟妹妹, 所以有時她在生活中會代替母親的職責。 她一直認為自己的心思需要和母親的一樣, 她想儘快、完全地成為像媽媽一樣的大人(當然這是在下意識中自我分析的結果,

Advertisiment
並不是在有意識的情況下產生的想法)。

只要瞭解了自己的童年, 就可以正視自己現在的形象而自由地生活。 有的媽媽對於自己的問題, 過去總認為母親能說出正確答案, 而現在開始認為只有自己才知道正確答案。 有的媽媽以前總擔心他人對自己準備的飯菜說閒話, 但是在正確瞭解了自己之後, 無論聽到什麼閒言碎語都可以坦然面對了。

看到相差兩歲的兩個孩子像朋友般的愉快玩耍, 有的媽媽才想到她從來沒有把和自己差兩歲的弟弟妹妹當成朋友, 總是按照媽媽的意願, 去保護、命令和引導他們。 她還想到她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主導丈夫、鄰居和同事……

Advertisiment

其他媽媽們也說到各自小時候的一些習慣。 一位媽媽說:小時候她爸爸一旦覺得飯菜不合胃口, 就會連筷子都不再碰一下, 甚至連一句敷衍的“好吃”或者“不好吃”也不肯說。 所以她特別在意爸爸的勺子和筷子, 在成長過程中也儘量避免給爸爸做飯。 而她現在知道了自己為什麼會對與食物相關的話題那麼敏感。 她回想起, 如果小時候爸爸對某盤菜一口都不吃, 她就會覺得這是自己的責任, 還想起自己曾因為帶到聚會的食物並不受歡迎而難過——其他人已經解釋說那是因為當時食物太多了, 但她仍然對此難以釋懷。

兒時經驗令我們形成對世界的解釋方式, 長大成人之後, 那些經驗會繼續左右我們的判斷。

Advertisiment
如果媽媽被家務事過度纏身而缺乏對孩子的關注, 孩子會認為媽媽不關心自己;如果孩子在模仿電視裡的歌手時引起了媽媽的注意, 那麼他們以後會更加賣力地模仿好讓媽媽注意到自己;如果孩子認為, 在學校學習成績優秀是得到媽媽的表揚和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的唯一途徑, 那麼他們會更加熱衷於學習……孩子們就是利用唱歌、跳舞、學習、運動等才能來辛苦地維持與媽媽的關係。

如果孩子習慣以做出一些事情為條件來換取媽媽的關愛, 那麼這個家庭的子女和媽媽將很難有親密關係。 不僅是父母與子女之間, 還會影響兄弟姐妹之間的友愛、朋友之間的友情、與同事共同奮鬥等正常的社會人際關係。

Advertisiment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