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在沒有內在動機和足夠能力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 父母本身動機不純的獎勵必然教會孩子用不良動機來回應。 此時, 獎勵的意義完全喪失。 本沒有能力考100分, 甚至80分, 可外在的獎勵帶來的誘惑很大時, 孩子便失去了基本判斷能力, 去辦傻事。 與此同時, 更傷害了孩子的內在成長動力。
“兒子, 你這次考試, 如果100分, 你就可以去選500元的玩具, 如果考90分就可以選300元的玩具, 如果80分就買200元的玩具......”幾天後, 爸爸沒有等來好成績, 反而等來了被篡改分數的試卷。 這是發生在我身邊的一個真實故事。 是什麼逼得一個三年級的孩子變得這麼“機智”,
Advertisiment
人在成長過程中的各種體驗, 本身就是一種獎勵。 從會坐到會爬, 從會爬到會走, 從會走再到會跑, 對孩子而言就是成長本身的獎勵, 無需額外依靠外在獎勵而獲得。 孩子發展的程度和階段性特徵對推動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而外在的獎勵所給予的動力只是輔助性的。 當孩子還未成熟到某一階段, 家長卻寄望於用獎勵來“促成”, 揠苗助長時,
Advertisiment
獎勵過程顯然好於獎勵結果。 獎勵孩子考試取得的進步遠好于獎勵孩子的成績的結果, 即使沒有進步, 也可以獎勵孩子的努力。 這意味著孩子的當下和孩子的過去都是被肯定地, 包括孩子自己都覺得不夠好的部分也是被父母接納的。 孩子對自我的認同感隨即建立了起來, 自尊也不斷提高。 顯然這才是獎勵的初衷。
有時候獎勵是好是壞, 還可以通過失去它來判斷。
有這樣一個在美國流行的教育故事。
Advertisiment
Advertisiment
社區又回到了以前的寧靜。
讀完這個故事你除了讚揚長者的大智慧外, 是否也對獎勵產生了另外一種不同的認識:原來獎勵也可以變成一把刀, 給人造成傷害。
當獎勵成為父母與孩子關係連接地唯一紐帶, 合約關係一旦失去, 就必然會導致上面故事的結局。 撤銷獎勵, 那麼由它所帶來的行為和結果馬上灰飛煙滅, 迅速消失。 並且還會帶來各種情緒的創傷性☆禁☆體☆禁☆驗:欺騙、不信任、失控......此時,
Advertisiment
提倡自由的著名夏山學校創始人尼爾先生,是這樣闡述愛的:
愛是什麼?春雨、陽光?蠟炬、春蠶?奉獻、犧牲?
不,這些都不是愛。
愛是認同,是讚賞,是給予自由。所有的陽光、春雨都是由上而下的壓制,所有的燭炬、春蠶都是毀滅自我的要脅,所有的奉獻和犧牲都是用付出在逼迫。這些都是壓制。
魔鬼和天使之間就隔個撒旦,神仙和妖怪之間就隔個唐僧。父母獎勵孩子的出發點應該都是好的,如果得出壞的結果,就需要坐下來想一想,跟孩子是否真的有愛的連接,是否能表達你的愛,而你所謂的“愛”,又是否會誤傷孩子。
我還是我。也許下一次,父母的一個肯定的眼神就能達到獎勵效果。用獎勵來表達愛,會讓它回歸本來的屬性,真正發揮積極和正強化的作用。提倡自由的著名夏山學校創始人尼爾先生,是這樣闡述愛的:
愛是什麼?春雨、陽光?蠟炬、春蠶?奉獻、犧牲?
不,這些都不是愛。
愛是認同,是讚賞,是給予自由。所有的陽光、春雨都是由上而下的壓制,所有的燭炬、春蠶都是毀滅自我的要脅,所有的奉獻和犧牲都是用付出在逼迫。這些都是壓制。
魔鬼和天使之間就隔個撒旦,神仙和妖怪之間就隔個唐僧。父母獎勵孩子的出發點應該都是好的,如果得出壞的結果,就需要坐下來想一想,跟孩子是否真的有愛的連接,是否能表達你的愛,而你所謂的“愛”,又是否會誤傷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