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要讓孩子過早成長、過度承擔

不懂如何與小朋友相處的孩子

早飯後, 孩子們陸續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工作區。 但4歲的和和卻一直游離在群體之外。 於是, 我想做一些引領工作。

“不好啦, 好難受。 ”我坐在地上假裝肚子疼, 希望用這樣的方式來吸引他。

“大李, 你怎麼了?”和和果然關切地跑過來。

“我生病了, 需要你把我送到醫院去。 那兒就是醫院。 ”我朝娃娃家的地方指了指。 和和很快明白了我的意圖, 隨即扶著我的手朝前走。

快走到娃娃屋時, 和和突然停住腳步, 說:“大李, 你先等等。 ”他很快跑過去, 把一條長椅上所有的娃娃扔一邊, 伸伸手說:“大李,

Advertisiment
來。 ”我按照和和的指示坐在椅子上休息。

這時有幾個小女孩也跑了過來。 “你們來做什麼?”和和大吼起來。 幾個小女孩瞬間嚇呆了。

“聽說大李病了, 我們來看看。 ”一個小女生低聲說道。

“你們都給我走開。 ”和和再次大吼起來。 女孩子們嚇壞了, 紛紛跑開。 和和不依不饒地追過去, 把她們攆遠。

看到這種場景, 我發現和和似乎與成人之間能很好地互動, 但與小朋友相處卻存在很大問題。 可能是父母在養育他的過程中, 沒有進行良好的引領。

過早的“男子漢”教育

理解一個孩子的行為, 要先瞭解他的成長環境和家庭背景。

我首先關注到的是和和爸爸, 他很喜歡帶著和和用樹棍來“練劍”。

“往前面紮, 和和。 ”“對, 抬高手, 就是這樣, 不錯。 ”和和就像機器人一般,

Advertisiment
按爸爸的指導一招一式地練習著。

“和和爸爸, 打擾一下, 您為什麼要讓和和練這個啊?”我問道。

“我覺得男孩子長大後要經歷磨難、要承擔生活中各種挑戰, 所以我要在和和小時候就培養他抗挫折的能力。 ”

爸爸邊說邊暢談自己的理想:讓和和4歲學劍, 5歲學騎馬, 6歲的時候能夠背誦經史子集, 成為一個能文能武的孩子。

所有這些, 他都不是按照兒童成長規律來考慮的, 只是根據自己的喜好和早期經驗來操作。 但這些遠遠超出了孩子各個年齡階段所能達到的標準。

“和和爸爸, 我很理解您培養孩子的計畫。 但在孩子早期教育中, 給他建構健康的內心是非常重要的。 您給孩子的方式可能有點兒超前了, 會破壞孩子對世界的美好感覺,

Advertisiment
覺得這個世界都是競爭都是敵人, 這勢必會導致孩子很難跟其他小朋友玩耍。 ”我補充道。

在我們說話期間, 和和跑到沙坑區去了。 他被沙坑區的小夥伴們吸引了, 他們準備搭一個大大的城堡。 和和先是站在一旁觀察著。

等了幾分鐘之後, 和和終於行動了, 他拿起手裡的小木棍, 開始捅沙坑裡的孩子。 也許在和和的世界裡, 這種方式才能吸引到小朋友的注意。

“走開, 請你走開。 ”一個被刺到的孩子喊道。 和和卻再一次拿起了小棍, 以為剛才力量用得太小了, 所以這次使勁地刺了過去!

孩子們都嚇得大叫起來。

“模仿”是孩子跟外界產生互動連結的一種方式。 在和和的經驗中, 覺得紮人是可以的, 是被爸爸教導和喜歡的,

Advertisiment
所以他也會認為其他人都願意接受, 不料卻遭到別的孩子嚴重排斥。

我知道需要給和和一些説明了, 我想用行動演示如何才能和孩子一起玩, 而不是爸爸教他的“武力”方式。

我走到沙坑區找到了一個小鏟子, 說:“我準備做一個蛋糕, 有人願意一起做嗎?”我邊挖沙子, 邊把製作蛋糕的步驟說了出來。

孩子們被我的熱情感染了, 都熱火朝天地幹起來, 和和也拿起小鏟子, 全身心投入過來。 爸爸看到我的引領, 也放下成人的“身段”, 挽起袖子融入進來。

之後, 爸爸和我深聊了一次。 在反省自己的養育方式後, 爸爸表示以後會讓孩子更多地參與到同伴玩耍中, 讓和和像孩子般地成長。

最後, 我送給和和爸《誰瞭解孩子成長的秘密-關鍵期關鍵幫助》一書,

Advertisiment
幫助他更好地瞭解孩子的成長階段和規律。

不要讓孩子過度承擔媽媽的負面情緒

經過“沙坑”事件後, 爸爸已經改變了很多, 開始放棄自己的“宏大培養目標”, 而是讓孩子回到同伴中間, 一起玩耍。

影響到和和的, 還有媽媽給予的重負。 第三天下午我在和和家裡玩, 和和媽媽外出買東西。 “和和, 我回來了!”當時我們正開心地玩捏彩陶的遊戲, 但聽到媽媽的聲音, 和和立馬緊張起來。

最後, 他在原地轉了一圈, 才讓自己冷靜下來, 然後很快奔向鞋帽架。 只見和和小心翼翼地從鞋帽架裡找啊找, 終於找到一個帶著粉色花邊的鞋, 拿了出來, 擺在了門口處。

“和和, 媽媽買了你最愛吃的大蘋果。 ” 媽媽推開門說道。 但低頭看到鞋子時,媽媽很嚴肅地強調道:“和和,媽媽跟你說了多少次了,媽媽喜歡穿的是紅色的鞋,不是這個粉色的鞋,下回請不要拿錯了。”

“嗯。”和和應聲答道。

媽媽熱情地和我聊天時,和和到剛才玩的彩陶區域繼續玩起來。但媽媽卻突然話鋒一轉說道:“大李,不好意思,和和的看書時間到了。”

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是每個家長的心聲,但是對於6歲之前的孩子,規則不能制定太細。因為孩子在玩耍時,對什麼感興趣就會關注什麼,如果計畫過細,就會打斷孩子完整探索的過程。

“和和,我們上回看到哪裡了?”媽媽問道。

“上回看到這兒了。”和和答道。

“哦,好的。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一片廣闊的草原上,有一個大大的山洞。和和,你難道就不能坐好嗎?”和和媽媽突然打斷說了一句。原來和和看書時,會時不時扭動身體和無意識摳一下書角。

“說了多少次了,你為什麼總不聽!媽媽為你做了這麼多,又要上班又要照顧你,你怎麼就不能懂事一點呢?”和和媽媽再一次強調。

和和按照媽媽的指示,迅速調整身體,把手放好,眼睛盯著書,準備聽媽媽讀。

孩子不是一台機器,家長不能過於挑剔和苛求。父母對孩子覺得不滿意,也許不是孩子做得不對,可能是成人的情緒沒有調整好。從和和見到媽媽時的緊張,我就感覺到媽媽的“嚴厲”和“負面情緒”已影響到孩子的狀態。

當今社會節奏快,競爭壓力比較大,所以成人保持一顆平靜、安詳的心很難。生活中,經常有父母把自己的負面情緒發洩到孩子身上-“都是因為你,爸爸才變得這樣的”“都是因為你,媽媽的一生就這麼毀了”。

和和媽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我對她說道:“和和媽媽,我來給孩子讀吧!我感覺到你挺累的,所以請休息一下。”

也許和和媽媽覺得自己被理解了,就把書遞給了我。我接過書後在旁邊讀了起來,讀的過程,是放鬆和愉悅的。

這樣做的目的是想讓和和放鬆下來,不要覺得讀書這件事是被逼的。一分鐘過去了,當我讀到比較好玩的地方時,哈哈大笑起來。

和和看到我讀書的樣子,慢慢開始往我這邊靠過來。

這就是6歲之前,孩子最高級的學習模式。看到別人在很幸福、很快樂地做一件事情時,他就會不由自主地湊過來。這個可愛的小傢伙,不出我的所料,真的離我越來越近,最後直接湊過來,坐到我的腿上。

“放過孩子”是父母最好的選擇

為測試一下媽媽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我又選擇了彩陶遊戲。孩子到3歲之後,就會通過各種管道把自己的想法顯露出來。我們準備捏一個小鞋子,這個思路是來源於媽媽換鞋的事件。

“大李,我要捏一個小鞋子。”和和大聲說。

“好的,我跟你一起來捏吧!”我說道。和和捏了一會兒之後,突然沉思了起來。

“這個鞋子,是送給媽媽的。”

“哦,是嘛!有特別的含義嗎?”我說道。

“因為這樣媽媽就能高興起來了。”

“為什麼和和覺得給媽媽做一個小鞋子,媽媽就會高興起來了呢?”我想幫助和和慢慢梳理一下思路。

“因為媽媽平時經常說我拿錯鞋子,所以我想給她做一個世界上最漂亮的鞋。”和和說道。

聽到這句話,媽媽淚水湧到眼眶。隨後,我又和媽媽深入地聊了家長的焦慮不安和負面情緒對孩子的影響。

孩子和媽媽的相處方式,形成他最原始的人際交往模式。如果孩子總是聽從媽媽的、過度地承擔媽媽的情緒,會導致他跟其他親近的人相處也用“討好”的方式。

和和媽媽沉默許久,慢慢回憶起來:和和在與好朋友相處時,總表現出患得患失來。害怕好朋友不搭理自己,總把心愛的東西拿出來給他們,哪怕內心不樂意;每次好朋友離開時,他都拉著不讓走,用棒棒糖等各種方式來挽留。

“在和好朋友相處時,和和總是委屈自己。我從沒想過是自己造成他這樣的……”媽媽醒悟過來,含淚表示不再對孩子過度要求、不再將自己的情緒發洩到孩子身上。

之後,和和爸爸也介入進來,表示願意做媽媽的傾聽者,和媽媽一起“放過孩子”。

我們制定了一系列的幫扶措施:首先改變和和父母的不當養育方式,不讓孩子身心過度成長,讓孩子多和同齡小朋友交往,一起玩水、玩泥巴。同時,教會和和用正確的方式與其他孩子玩耍。和和很快就交到幾個好朋友,每天都玩得特別開心。

溫馨小貼士:不要讓孩子過早成長、過度承擔

放手讓孩子回歸童年,回歸他們的童真世界。在培養孩子時,父母要按照孩子的成長規律讓他撒歡兒地玩耍,而不是根據家長的個人喜好來“揠苗助長”。

不要讓孩子承擔家長在社會中積累的負面情緒,這會嚴重影響孩子身心健康。在孩子6歲之前,成人要給孩子提供一個平和美好的氛圍,讓孩子覺得這個世界是安全的,可以信賴的。家長在必要時,可找伴侶或好友去釋放情緒,而不是把情緒拋給孩子。…… 

但低頭看到鞋子時,媽媽很嚴肅地強調道:“和和,媽媽跟你說了多少次了,媽媽喜歡穿的是紅色的鞋,不是這個粉色的鞋,下回請不要拿錯了。”

“嗯。”和和應聲答道。

媽媽熱情地和我聊天時,和和到剛才玩的彩陶區域繼續玩起來。但媽媽卻突然話鋒一轉說道:“大李,不好意思,和和的看書時間到了。”

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是每個家長的心聲,但是對於6歲之前的孩子,規則不能制定太細。因為孩子在玩耍時,對什麼感興趣就會關注什麼,如果計畫過細,就會打斷孩子完整探索的過程。

“和和,我們上回看到哪裡了?”媽媽問道。

“上回看到這兒了。”和和答道。

“哦,好的。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一片廣闊的草原上,有一個大大的山洞。和和,你難道就不能坐好嗎?”和和媽媽突然打斷說了一句。原來和和看書時,會時不時扭動身體和無意識摳一下書角。

“說了多少次了,你為什麼總不聽!媽媽為你做了這麼多,又要上班又要照顧你,你怎麼就不能懂事一點呢?”和和媽媽再一次強調。

和和按照媽媽的指示,迅速調整身體,把手放好,眼睛盯著書,準備聽媽媽讀。

孩子不是一台機器,家長不能過於挑剔和苛求。父母對孩子覺得不滿意,也許不是孩子做得不對,可能是成人的情緒沒有調整好。從和和見到媽媽時的緊張,我就感覺到媽媽的“嚴厲”和“負面情緒”已影響到孩子的狀態。

當今社會節奏快,競爭壓力比較大,所以成人保持一顆平靜、安詳的心很難。生活中,經常有父母把自己的負面情緒發洩到孩子身上-“都是因為你,爸爸才變得這樣的”“都是因為你,媽媽的一生就這麼毀了”。

和和媽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我對她說道:“和和媽媽,我來給孩子讀吧!我感覺到你挺累的,所以請休息一下。”

也許和和媽媽覺得自己被理解了,就把書遞給了我。我接過書後在旁邊讀了起來,讀的過程,是放鬆和愉悅的。

這樣做的目的是想讓和和放鬆下來,不要覺得讀書這件事是被逼的。一分鐘過去了,當我讀到比較好玩的地方時,哈哈大笑起來。

和和看到我讀書的樣子,慢慢開始往我這邊靠過來。

這就是6歲之前,孩子最高級的學習模式。看到別人在很幸福、很快樂地做一件事情時,他就會不由自主地湊過來。這個可愛的小傢伙,不出我的所料,真的離我越來越近,最後直接湊過來,坐到我的腿上。

“放過孩子”是父母最好的選擇

為測試一下媽媽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我又選擇了彩陶遊戲。孩子到3歲之後,就會通過各種管道把自己的想法顯露出來。我們準備捏一個小鞋子,這個思路是來源於媽媽換鞋的事件。

“大李,我要捏一個小鞋子。”和和大聲說。

“好的,我跟你一起來捏吧!”我說道。和和捏了一會兒之後,突然沉思了起來。

“這個鞋子,是送給媽媽的。”

“哦,是嘛!有特別的含義嗎?”我說道。

“因為這樣媽媽就能高興起來了。”

“為什麼和和覺得給媽媽做一個小鞋子,媽媽就會高興起來了呢?”我想幫助和和慢慢梳理一下思路。

“因為媽媽平時經常說我拿錯鞋子,所以我想給她做一個世界上最漂亮的鞋。”和和說道。

聽到這句話,媽媽淚水湧到眼眶。隨後,我又和媽媽深入地聊了家長的焦慮不安和負面情緒對孩子的影響。

孩子和媽媽的相處方式,形成他最原始的人際交往模式。如果孩子總是聽從媽媽的、過度地承擔媽媽的情緒,會導致他跟其他親近的人相處也用“討好”的方式。

和和媽媽沉默許久,慢慢回憶起來:和和在與好朋友相處時,總表現出患得患失來。害怕好朋友不搭理自己,總把心愛的東西拿出來給他們,哪怕內心不樂意;每次好朋友離開時,他都拉著不讓走,用棒棒糖等各種方式來挽留。

“在和好朋友相處時,和和總是委屈自己。我從沒想過是自己造成他這樣的……”媽媽醒悟過來,含淚表示不再對孩子過度要求、不再將自己的情緒發洩到孩子身上。

之後,和和爸爸也介入進來,表示願意做媽媽的傾聽者,和媽媽一起“放過孩子”。

我們制定了一系列的幫扶措施:首先改變和和父母的不當養育方式,不讓孩子身心過度成長,讓孩子多和同齡小朋友交往,一起玩水、玩泥巴。同時,教會和和用正確的方式與其他孩子玩耍。和和很快就交到幾個好朋友,每天都玩得特別開心。

溫馨小貼士:不要讓孩子過早成長、過度承擔

放手讓孩子回歸童年,回歸他們的童真世界。在培養孩子時,父母要按照孩子的成長規律讓他撒歡兒地玩耍,而不是根據家長的個人喜好來“揠苗助長”。

不要讓孩子承擔家長在社會中積累的負面情緒,這會嚴重影響孩子身心健康。在孩子6歲之前,成人要給孩子提供一個平和美好的氛圍,讓孩子覺得這個世界是安全的,可以信賴的。家長在必要時,可找伴侶或好友去釋放情緒,而不是把情緒拋給孩子。……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