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是“橡樹”, 可是你希望他是“松樹”。 是的, 也許你會成功, 但是一棵長成了“松樹”的“橡樹”, 他該是多麼的痛苦與悲傷。 作為家長的你, 想過嗎?
在生活中總是期待美好, 尤其是在孩子成長這件事上。 而在心理諮詢工作中, 經常會遇到一種現象, 而且這種現象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有一群人他們感到痛苦, 卻不知為何痛苦。 他們有著體面的職業、滿意的收入、穩定的情感生活, 但不知為何, 他們就是不快樂。 他們對自己的描述是空虛、沒有活力、覺得生活沒意思, 但卻說不出具體生活中有哪些不滿意, 總體的感覺是似乎自己只是一具沒有靈魂的軀殼。
Advertisiment
我想所有的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快樂的人生, 希望他們感到有活力、有創造力、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 那我們應該如何去做呢?
對於這樣一種現象, 英國著名的心理治療大師溫尼科特(D.W.Winnicott)從心理學的角度給出了解釋。
我們先來瞭解溫尼科特對此給出的幾個心理學專業概念:
自體 用於描述個體對其主體性的感覺, 如內在現實感, 個體意義感, 自我體驗的真實感。 真實自體(真我) 包含每個人獨特的、原創性的部分, 也與身體的活力聯繫在一起, 只有真實自體才有真實感。 虛假自體(假我) 虛假自體來自於對環境的順從, 它有著符合教育與社會化需求並保護真實自體的積極意義,
Advertisiment
虛假自體障礙(假我障礙) 真實自體和虛假自體之間需要平衡, 健康的虛假自體是需要的, 但如果走向極端, 就會造成虛假自體障礙。 虛假自體障礙是主觀感受本身出了問題, 個體通常有不真實的感受和無用感, 同時感覺空虛並缺乏主動性與創造性。
小嬰兒的需求小嬰兒在出生的最初幾周是如此弱小, 所有的需求要完全依賴于母親的回應才能滿足, 同時他對自己身體的感知與運動嘗試的意義, 也靠母親的回應得以確認。 若母親能全然跟隨小嬰兒的節奏, 及時滿足他的各種需要(餓了及時哺乳、哭了及時安撫等), 同時欣喜地對小嬰兒的各種嘗試給予注視與確認,
Advertisiment
相反, 若母親不能跟隨小嬰兒的節奏, 卻要小嬰兒適應自己的節奏(比如定時餵養、哭聲免疫法等等), 對小嬰兒表情與動作的發展視而不見, 小嬰兒就會因無法獲得控制感而充滿恐懼與焦慮, 他對自己認識的嘗試也會遭受挫折。 他會因需要順從環境而開始發展出虛假自體。 這樣的母親不是出於惡意, 她只是沒有能力去理解孩子的需要。
隨著小嬰兒漸漸長大, 做自己或順從環境的選擇一直隨著環境的變化隨時浮現。 完美的母親並不存在, 不可避免地,
Advertisiment
在這裡又有另一個問題需要媽媽們思考:我們的孩子是帶著先天的傾向與潛能來到我們身邊, 還是降生時只是一具空空如也的軀殼, 等著我們用我們喜歡的內容去填滿?或者換一個說法,
Advertisiment
若我們相信它是一顆種子, 就要有足夠的耐心與好奇, 等待種子破土而出, 細心地觀察它的需求, 給予水、陽光、空間, 讓它慢慢長成一株植物,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發現, 原來它是一棵橡樹, 或是一棵松樹, 或是一株玫瑰, 或是一棵小草。 如果我們認為它是一張白紙, 可以任由我們圖畫, 最終的作品完全在於我們如何創作, 那我們就可以不去關注小嬰兒的需要, 憑自己的愛好隨意發揮。
媽媽的能力溫尼科特將我們前面提到的現象歸結為“虛假自體障礙”, 並將此現象與嬰兒生命初始母嬰之間的互動變化聯繫了起來。 他認為“真實自體”是否能夠得以健康發展, 最重要的因素是母親是否有能力對嬰兒的需要做出反應,是否能夠對嬰兒體驗的“個性化”特徵進行回應。
溫尼科特解析每個人都有一個自體,就像植物一樣,但是在一開始,自體只是潛在的,我們可以理解為像一粒種子。那我們也很容易理解,一粒種子要成長為一株健康的植物,需要一個適合它的環境,對於小嬰兒來講,這個環境就是母親。
育兒心經在此,我想聰明的媽媽們都已經知道如何去避免了。我們對孩子要做的就是注視與跟隨。我們用欣賞的目光注視著孩子的變化與發展,讓他在我們的目光中確認,真實的自己是被期待與允許的;我們跟隨著孩子的節奏,等待著這顆種子破土而出,成長開花。
我們不去製造順從聽話的孩子,而是幫助他們成為自己。幫助他們發現生活的美好,幫助他們煥發自身的創造性。具體的做法說難很難,說簡單也很簡單——花時間用心地陪孩子,參與到孩子的遊戲之中,觀察孩子的興趣與需要,必要的時候提供幫助。不要在孩子需要你的時候一直缺席,不要在陪孩子的時候心不在焉,不要對他期盼的眼神視而不見,不要逼迫孩子成為你喜歡的樣子。
最重要的因素是母親是否有能力對嬰兒的需要做出反應,是否能夠對嬰兒體驗的“個性化”特徵進行回應。溫尼科特解析每個人都有一個自體,就像植物一樣,但是在一開始,自體只是潛在的,我們可以理解為像一粒種子。那我們也很容易理解,一粒種子要成長為一株健康的植物,需要一個適合它的環境,對於小嬰兒來講,這個環境就是母親。
育兒心經在此,我想聰明的媽媽們都已經知道如何去避免了。我們對孩子要做的就是注視與跟隨。我們用欣賞的目光注視著孩子的變化與發展,讓他在我們的目光中確認,真實的自己是被期待與允許的;我們跟隨著孩子的節奏,等待著這顆種子破土而出,成長開花。
我們不去製造順從聽話的孩子,而是幫助他們成為自己。幫助他們發現生活的美好,幫助他們煥發自身的創造性。具體的做法說難很難,說簡單也很簡單——花時間用心地陪孩子,參與到孩子的遊戲之中,觀察孩子的興趣與需要,必要的時候提供幫助。不要在孩子需要你的時候一直缺席,不要在陪孩子的時候心不在焉,不要對他期盼的眼神視而不見,不要逼迫孩子成為你喜歡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