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要阻礙孩子的自我實現(圖)

你還小, 讓我來幫你!──不要阻礙孩子的自我實現

一天, 孩子們圍成一圈, 有說有笑。 圈子中間放著一個水盆, 盆裡漂浮著一些玩具。

學校裡有個剛剛兩歲半的男孩。 他獨自一人站在圈外, 看得出, 他充滿了好奇心。 我饒有興趣地在遠處觀察著他。 他開始慢慢走近其他孩子, 想擠進出, 但他沒有力氣, 擠不進去。 於是他仍站著看著周圍。 那張小臉上流露出來的思想非常有意思, 當時我要是有個照相機把他拍下來就好了。

突然他的目光落在了一張小椅子上, 顯然, 他決定把椅子搬到這群孩子的後面, 然後爬上這個椅子。

Advertisiment
他開始向椅子走去, 臉上露出希望的神情。 正在這時, 老師走過去蠻橫地(她可能會說是輕輕地)抓住他, 把他舉過其他孩子的頭頂, 讓他看水盆, 還說:“來, 可憐的小傢伙, 你也看看吧!”

小傢伙雖然看到了那個水盆和漂浮物, 可是他臉上原來那種使我覺得非常有趣的歡欣、探索和期望的表情, 一下子消失得無影無蹤, 剩下的只是一種“相信別人會替他做事”的孩子的那種呆滯表情。

這是義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的一篇觀察日記。

儘管這個小孩終於看到了漂浮的玩具, 但他卻沒有機會體驗成就感。 本來他可以通過自己的力量去跨越障礙, 從而獲得自我實現的快樂, 然而這個機會卻被老師在無意中剝奪了。

Advertisiment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需要是激勵人的行為的直接原因和動力。 人有不同層次的需要, 從生理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 到社交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 最高的是自我實現的需要。 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就要求最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潛在能力, 達到自己預期的目標。 這是一種創造的需要。 自我實現意味著充分地、活躍地、忘我地、全神貫注地體驗生活。 當實現了目標, 會感受到一種所謂的“高峰體驗”的情感。 哪怕是很小的孩子, 都有追求自我實現的需求。

回到文中開頭的例子, 讓那個小男孩“看到那些玩具”可以帶給他快樂, 但如果允許他使用智慧去“發現”, 可以帶給他狂喜。 而老師並沒有仔細觀察孩子的行為和表情, 在小傢伙努力嘗試而且快要成功的時候不分青紅皂白終止了他的努力,

Advertisiment
阻礙了他自我實現需要的滿足。

我們常常覺得孩子的成長過程非常神奇, 剛出生的孩子似乎什麼都不懂, 但一兩年之後, 他們學會了很多東西。 他們是通過什麼來感知外部世界的呢?3個月以前的孩子, 四肢運動能力還沒發展好, 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不能探索世界。 研究表明, 這個時期的孩子通過嘴和舌頭來探索外界的事物。

我們曾經對2個月的嬰兒做過實驗。 一組嬰兒的周圍沒有玩具, 另一組嬰兒能看到眼前有玩具。 觀察結果表明, 在有玩具的情況下, 嬰兒更加頻繁地伸出舌頭, 而且兩眼盯著物體。 這就說明了2個月的嬰兒都有探索的欲望。 另外一個實驗發現,

Advertisiment
3-4個月的嬰兒雖然能夠伸手來夠玩具, 但很多時候, 當他們拿到玩具以後, 還是把它送到嘴裡, 通過舌頭來感覺物體的質地、材料等。

這兩個小實驗告訴我們, 兒童所從事的都是些積極的“工作”, 無論是伸舌頭、看、聽、還是觸摸。 通過感官和運動, 兒童認知外界的事物, 認識自己的行動與外界事物之間的關係。 這是人類成長的第一步。

有一個孩子, 因為出生時有一隻眼睛輕度感染, 就被繃帶纏了兩個星期。 後來, 孩子的這個眼睛奇怪地失明了。 眼科大夫多次會診得出的結論卻肯定:從生理上看, 這是一隻完全正常的眼睛。 但是, 一隻生理上正常的眼睛卻由於早期的光線刺激的缺失而失明了。 這種對常人來說幾乎沒有副作用的治療,

Advertisiment
對大腦正處於構建發育關鍵期的嬰兒卻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由於長時間無法通過這只眼睛接受任何外界資訊, 原先該為這只眼睛工作的大腦神經組織也隨之“戰略轉移”了。

當然, 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 但是, 在各個發育敏感期, 如果兒童受到干擾和阻礙, 不能正常使用他們身體的各種功能, 相關的功能就得不到良好的發展, 甚至有可能消失。 在我孩子的幼稚園裡, 有專門一個叫感覺區的小角落, 框裡放滿了各種質料的物品:不同紋理的布、棉花、紙、沙、橡皮泥、米, 還有裝滿各種顆粒或液體的瓶子, 讓孩子去觀察、去接觸、去感受。 讓孩子的各種感覺得到合適的發展, 這是他們探索世界的基礎, 也是他們最初的自我實現。

因此,家長真正的幫助,是做到以下兩點:

一:營造有利於孩子活動的環境,而不是限制他們的活動。

兒童不可能通過思考或無所事事而發展成一個擁有健康心智和高度智慧的成人,所以,只要對孩子沒有傷害的行為,父母就不要橫加干涉,而是積極想辦法保證孩子的行為不帶來危險。

孩子不是喜歡啃玩具嗎?不要制止他,而應該把玩具清洗乾淨,提供安全的玩具給孩子啃。孩子剛學會爬或者走的時候,不是喜歡東摸摸、西摸摸嗎?不要制止他,但要記得把鋒利的東西拿走,把易倒的重物移開,把電源插座蓋起來。只要不涉及安全,父母就讓孩子自由地行動吧。我在孩子9個月體檢的時候,從兒科醫生那裡拿到一張清單。清單告訴父母在兒童學爬期間,要注意把家裡危險的東西收起來,儘量把有棱角的傢俱包起來,鍋的手柄一定要朝裡,等等。可見,美國的傳統觀念是鼓勵孩子探索世界的,這可能就是這個民族創造力的源泉。

二、適應孩子的“步伐”,等待他們自我實現,而不是為了自己方便去揠苗助長。

有一天,我看到一位美國男子正帶著他年幼的兒子散步。我跟在他們後面,突然發現這個1歲半到2歲的小孩用手臂抱住了父親的腿。這個男子站在那裡不動,讓這個小孩圍著他的雙腿轉圈。當小孩做完這個遊戲之後,這對父子繼續緩慢地散起步來。過了一會兒,這個小孩又坐到了路邊,這時,他的父親也停了下來,站在孩子身邊等待。這位父親面色嚴肅,但十分自然!他沒有做任何不尋常的事情。他僅僅是作為一位父親帶著自己的小兒子在散步。

我們常常帶孩子散步或去公園玩耍,但我們是否能像這位父親那樣從容地適應孩子的節奏呢?不少父母把帶孩子玩耍變成一件令人厭倦的繁重勞動,自己常常累得滿頭大汗、精疲力竭。“別跑啦!會摔倒!”“別坐下,地上髒!”“哎呀,快點啦,你怎麼這麼磨蹭!要我抱著你走嗎?”“小心,有車!快拉著我的手!”“快來看呀,好大的一朵花!”這些“關心”,這些指令,其實阻礙了孩子的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的意願。

現代生活的節奏很快,父母確實也非常忙碌。很多時候,父母其實是為了方便自己而去“幫助”孩子。看見孩子在系鞋帶,我們會覺得等上幾分鐘很漫長,忍不住過去幫忙;讓他們自己洗手,搞得到處濕乎乎的,還不如我們給他們洗了省力;讓孩子自己吃飯,飯沒吃進去多少,大部分都掉地上了,花的時間還長,還不如我們喂他們吃……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誰都知道,教孩子自己洗手、吃飯、穿衣、過馬路、整理衣物,比起“幫”孩子做完這些更加乏味、更加麻煩、更加困難、更需要耐心!但是恰恰這樣,前者是一位教育者的工作,幫助孩子創造自我;而後者只是一個僕人簡單機械的工作,堵塞了孩子生命發展的道路。

讓孩子去自我實現,父母一開始要花很多的時間去等待、去收拾殘局,但孩子成功了之後,就能大大“解放”家長,給家長節省更多時間。

開車帶倆孩子出門,我總要給他們都系好安全帶才出發。一天,大寶強烈要求:“我自己綁安全帶!”。於是我給另一邊他弟弟系好安全帶,給他一點小點心以免他不耐煩;然後轉到大寶這邊,等他自己嘗試。我耐心地教他怎麼把雙手穿過安全帶,怎麼對準兩個系扣。當我們完成的時候,他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以後出門,我只要給小寶系上安全帶並檢查一下大寶的安全帶就可以了。

如果當時我為了趕時間,粗暴打斷他自己的嘗試,一定會阻礙他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這是得不償失的事情。而且事實證明,這樣做不僅讓孩子體驗到嘗試做事情的興趣和自我實現的自豪感,我花費的時間還比之前要少了。

高效能父母不會給孩子施與不必要的“幫助”,他們放慢腳步等待孩子成長,呵護孩子主動探索的熱情,直至孩子滿足自我實現的最高需求。

營造有利於孩子活動的環境,而不是限制他們的活動。

適應孩子的“步伐”,等待他們自我實現,而不是為了自己方便去揠苗助長。

因此,家長真正的幫助,是做到以下兩點:

一:營造有利於孩子活動的環境,而不是限制他們的活動。

兒童不可能通過思考或無所事事而發展成一個擁有健康心智和高度智慧的成人,所以,只要對孩子沒有傷害的行為,父母就不要橫加干涉,而是積極想辦法保證孩子的行為不帶來危險。

孩子不是喜歡啃玩具嗎?不要制止他,而應該把玩具清洗乾淨,提供安全的玩具給孩子啃。孩子剛學會爬或者走的時候,不是喜歡東摸摸、西摸摸嗎?不要制止他,但要記得把鋒利的東西拿走,把易倒的重物移開,把電源插座蓋起來。只要不涉及安全,父母就讓孩子自由地行動吧。我在孩子9個月體檢的時候,從兒科醫生那裡拿到一張清單。清單告訴父母在兒童學爬期間,要注意把家裡危險的東西收起來,儘量把有棱角的傢俱包起來,鍋的手柄一定要朝裡,等等。可見,美國的傳統觀念是鼓勵孩子探索世界的,這可能就是這個民族創造力的源泉。

二、適應孩子的“步伐”,等待他們自我實現,而不是為了自己方便去揠苗助長。

有一天,我看到一位美國男子正帶著他年幼的兒子散步。我跟在他們後面,突然發現這個1歲半到2歲的小孩用手臂抱住了父親的腿。這個男子站在那裡不動,讓這個小孩圍著他的雙腿轉圈。當小孩做完這個遊戲之後,這對父子繼續緩慢地散起步來。過了一會兒,這個小孩又坐到了路邊,這時,他的父親也停了下來,站在孩子身邊等待。這位父親面色嚴肅,但十分自然!他沒有做任何不尋常的事情。他僅僅是作為一位父親帶著自己的小兒子在散步。

我們常常帶孩子散步或去公園玩耍,但我們是否能像這位父親那樣從容地適應孩子的節奏呢?不少父母把帶孩子玩耍變成一件令人厭倦的繁重勞動,自己常常累得滿頭大汗、精疲力竭。“別跑啦!會摔倒!”“別坐下,地上髒!”“哎呀,快點啦,你怎麼這麼磨蹭!要我抱著你走嗎?”“小心,有車!快拉著我的手!”“快來看呀,好大的一朵花!”這些“關心”,這些指令,其實阻礙了孩子的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的意願。

現代生活的節奏很快,父母確實也非常忙碌。很多時候,父母其實是為了方便自己而去“幫助”孩子。看見孩子在系鞋帶,我們會覺得等上幾分鐘很漫長,忍不住過去幫忙;讓他們自己洗手,搞得到處濕乎乎的,還不如我們給他們洗了省力;讓孩子自己吃飯,飯沒吃進去多少,大部分都掉地上了,花的時間還長,還不如我們喂他們吃……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誰都知道,教孩子自己洗手、吃飯、穿衣、過馬路、整理衣物,比起“幫”孩子做完這些更加乏味、更加麻煩、更加困難、更需要耐心!但是恰恰這樣,前者是一位教育者的工作,幫助孩子創造自我;而後者只是一個僕人簡單機械的工作,堵塞了孩子生命發展的道路。

讓孩子去自我實現,父母一開始要花很多的時間去等待、去收拾殘局,但孩子成功了之後,就能大大“解放”家長,給家長節省更多時間。

開車帶倆孩子出門,我總要給他們都系好安全帶才出發。一天,大寶強烈要求:“我自己綁安全帶!”。於是我給另一邊他弟弟系好安全帶,給他一點小點心以免他不耐煩;然後轉到大寶這邊,等他自己嘗試。我耐心地教他怎麼把雙手穿過安全帶,怎麼對準兩個系扣。當我們完成的時候,他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以後出門,我只要給小寶系上安全帶並檢查一下大寶的安全帶就可以了。

如果當時我為了趕時間,粗暴打斷他自己的嘗試,一定會阻礙他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這是得不償失的事情。而且事實證明,這樣做不僅讓孩子體驗到嘗試做事情的興趣和自我實現的自豪感,我花費的時間還比之前要少了。

高效能父母不會給孩子施與不必要的“幫助”,他們放慢腳步等待孩子成長,呵護孩子主動探索的熱情,直至孩子滿足自我實現的最高需求。

營造有利於孩子活動的環境,而不是限制他們的活動。

適應孩子的“步伐”,等待他們自我實現,而不是為了自己方便去揠苗助長。

相關用戶問答